高职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研究
2018-04-03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0.引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发展过程中,工匠精神是激励名族职业精神的重要方式,其严于律己的敬业精神更加是追求卓越的必要途径,其不断创新的精神境界也是当今社会亟待认同与理解的价值观念。而高职教育立足于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教育发展中,为我国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也是其重要的责任与义务。在高职教育中,如何有效渗透工匠精神,如何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成为高职教育的育才重点与核心。因此本文基于对工匠精神文化意蕴的探索,提出以下个人见解。
1.工匠精神文化意蕴
工匠精神由来已久,其体现出的是基于职业精神的价值内涵,也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不断前行的原始动力。其体现出的创新精神、以及负责态度,着重于将生产要素细致化,将工艺产品精致化,都是在精益求精的精神层面寻求更高的事物表达方式。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多元文化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而国际一体化的包容程度与多维渠道,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于现代职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职业需要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之中,对于学生的培养应当以职业需求为核心,而工匠精神则是在社会维度中需求的文化基石,也是教育方向上的素质要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精神,都是对工匠精神的细致刻画,而工匠精神则是对于职业需求的客观写照。那么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培养计划中,也是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如果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秉承工匠精神,那么也就能够以最为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任务,并且履行自身作为职业人员的责任态度。尤其在众多行业之中,不乏受到负面文化的消极影响。而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人,我国迫切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当今社会的众多领域都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工作态度与职业精神。为此,现代职业院校,应当紧随时代步伐,以工匠精神为依托,教导学生对于职业发展的态度、动机、操守、品行等众多方面,进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工匠精神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可以从三个维度探析,分别为激励功能、规范功能、育人功能。
2.1 激励功能
工匠精神文化意蕴体现在社会维度中的价值表现最为明显,职业人在长期发展中,意志薄弱则会消极怠工,意识涣散则会职业态度削弱。那么如何培养职业人在实际工作岗位的积极性,也是高职思政教育的核心问题。培养学生职业化发展其最为关键的要素在于,需要为学生树立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支持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前行的原始动力。而工匠精神则是最好的激励元素,这一元素的发挥,将促使学生树立更为远大的理想抱负,争取将一件产品或者一项事业做到尽善尽美,并以精益求精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么也就能够不断督促学生迎接困难与挑战,实现自我价值与职业价值。
2.2 规范功能
规范性功能是工匠精神在学生职业发展道路上比不可少的行为标准,甚至可以视为评价学生发展潜能的衡量指标。如果具备工匠精神,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要求自然跟高,其意识形态直接指向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现。假设学生不具备工匠精神,没有精益求精是原始诉求,那么在实际工作中仅以现实维度的衡量标准达到满意程度,这种程度也会限制学生的职业发展。从我国近现代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能够明显发现,工匠精神实质上是一种规范化的行为标准,这种精神制约远远高于任何制度标准的具体要求。而在此规范之上,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人,严格律己更加为事业发展创造了无限生机。因此,工匠精神的规范性价值不仅是行为约束的限制,更加是规范化的生产结果,进而带动社会前行与产业发展。
2.3 育人功能
在育人功能方面,无法回避的问题便是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事宜。当前社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而多种文化不断渗透到校园之中,高职学生受益匪浅,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文化的误导或者误解。而工匠精神本身也是以文化层面体现在学生的精神领域,如果学生能够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甚至将工匠精神视为人生理想,那么在社会行为发展与生活的不同维度,都会秉承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生态度也是高职教育应当重视的思政教育基础。当学生具备了工匠精神,正面的思想价值观念也会更加容易接受,并为学生所用、理解、掌握、融会贯通。因此,工匠精神的育人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引导的表面现象,更加体现于教育工具的使用范畴,如果高职思政教育可以利用这一工具,必将有利于更多正面思想内容的引导和教育。
3.高职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结合策略
3.1 依据工匠精神树立教育目标
高职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较高层面的思想价值观念,而工匠精神则是最为有效的精神引导模板或者教育工具的实际表现。那么依据工匠精神的价值导向,为学生树立更为远大的职业理想,也是为思政教育构建教育目标的必要方式。在工匠精神不断融入到高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这样的教育目标是确立二者结合方式的必要途径。而当前高职教育应当以工匠精神中的创新意识为主要的核心目标培养方向,引导学生认知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学会总结规律服务于创新发展时,高职思政教育的目标便可达成。其育人宗旨与教育目标皆可指向学生的成才,其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以及在未来职业生涯阶段的行为价值取向,皆可以将工匠精神作为规范职业行为的必要精神制约。在这种制约之下,学生也会不断创新,并为其所属领域创造更高的职业价值。同时当今社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也可以通过工匠精神的传授,形成一种基于行为导向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是潜在于学生思想意识中的行为范畴,那么贯彻落实思政教育的思想内容,便可以将其视为开启学生价值导向的要素,当学生领悟这一要素的重要性,变会将工匠精神作为人生诉求,进而创造更加具备社会价值的职业素养。
3.2 围绕工匠精神拓展教学模式
工匠精神并非可以直接应用于思政教育的课本范例,而找的工匠精神在思政课程中的切入点,才是促进二者融合的必要方式。那么创新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如果教学模式适合工匠精神深刻融入,学生则会被工匠精神所感召,并潜移默化的形成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反之,其教育目标也会容易出现较为模糊的表现形式。为此,应当紧紧围绕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拓展其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那么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在具体的工作或者生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思政教师应当以具体的实践范例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意蕴。进而通过形象的精神文化输出或者表达方式,将工匠精神的抽象范畴形象化,那么学生也会在具体的事例、范例、典型人物代表中体验并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所在。而这种感悟则是有效渗透工匠精神的必要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切勿喧宾夺主。应当紧紧围绕工匠精神的具体实例展开教学,如果教学效果不够突出,很可能与教师的提供素材存在偏差,那么教师首先应当反复斟酌,考量选取更有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教学实例,以便促进学生的理解与领会。
3.3 依托实践营造文化结合氛围
工匠精神作为文化范畴,其思想价值是否能够被高职学生所接受,取决于更为广泛的接受程度,这种接受程度是学生群体效应的外在表现。如果整体氛围排斥工匠精神,那么思政教师的文化传播和课堂传授都会受到较大的阻碍。因此,将工匠精神引入思政教育,首先应当营造文化融合的整体氛围,通过宣传、引导、提高普适度等方式,并利用校园文化的突破口营造整体的文化熏陶氛围,才能更加有利于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形成与奠基。但是普遍的宣传效果并不一定适用于工匠精神的正确理解,因为工匠精神并不单纯以精神文化内涵而存在,更加存在于生产实践之中。因此营造氛围的根本,在于开发适宜的实践基础,这种基础体现于学生的具体专业范畴。那么找到工匠精神与学生专业领域的结合点,便是有效提高工匠精神普适度,营造其精神文化氛围的先决条件。为此,高职思政教师应当向其他专业教师积极请教,通过对学生职业方向发展的明确,规划出更加贴近学生的实践内容,并将工匠精神作为有效的引导和输出方式,构建其社会实践维度的全新体验方式和理解范畴。
4.结语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可以从其激励功能、教育功能、规范功能三个维度中深刻开发。如果高职思政教育能够把握这三个维度中的功能价值,那么也就能够找到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有效结合途径。本文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结合,依据工匠精神树立教育目标,围绕工匠精神拓展教学模式,依托实践营造文化结合氛围,立足精神需求拓展教育形式,进而促进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渗透、切入、融合、创新,为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更为有效的结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