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通识课程中的经典阅读——以波伏娃《第二性》为例

2018-04-03王申红

关键词:第二性波伏娃通识

王申红



大学通识课程中的经典阅读——以波伏娃《第二性》为例

王申红

(阜阳师范学院 图书馆,安徽 阜阳 236041)

经典阅读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通识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既要求通过课堂教学揭示经典文本所展现的传统世界,又要求以教师讲授和小组主题讨论等形式,使学生由对历史问题的关注引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波伏娃的《第二性》体现了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特点。

通识教育;通识课程;经典阅读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译作“通才教育”,是一个与专业教育相对的概念。它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1]18。通识教育是对高等教育专业化、功利化倾向的一种矫正,在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核心理念的时代背景下,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各高校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大多进行了以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经过20余年的改革实践,我国高校的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很多高校在通识课程的课程结构、教学实践、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以经典类通识课程《第二性》为例,探讨在培养“完整的人”这一通识教育目标前提下,经典阅读类通识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特点。

一、经典阅读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术界对通识教育目标的表达一直见仁见智,并无公认的一致说法,“哈佛报告”关于通识教育目标的阐述被学界普遍认可。“哈佛报告”指出:“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合适明确判断的能力和辨识普通性价值的能力等四种能力的人[2]89。这种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等教育目标的提出,是对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培养“工具人”、高等教育过分专门化倾向的纠正,它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更加关怀学生的精神建构和精神成长,让学生在健康、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建立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价值观,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和健全完整的个体”[3]72。

尽管从培养“完整的人”这一通识教育目标来看,通识课程的内容可以有很多类型,然而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无疑是通识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经典著作具有权威性、典范性、永恒性的特征[4]663,它产生于一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既是特定民族的文化基石,反映着特定民族的精神文化走向,同时也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瑰宝和精神支撑。经典著作在塑造灵魂、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经典著作,领悟大师的思想,吸收历史的智慧,提升理性思考的能力,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能够通过其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的性质,达成通识教育的目标。

二、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的特点

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作为通识教育的经典课程不同于各学科的专业经典课程。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旨在通过对经典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的了解,揭示文本的主题内涵,进而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关联的建立,由对经典文本世界的关注实现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反思,这是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专业经典课程和通识经典课程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上的重要区别。具体到波伏娃的《第二性》来说,不仅要通过对作品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的介绍,向学生呈现欧洲两性地位的历史变迁,揭示女性处于受压迫的“第二性”地位的根本原因,而且要指出波伏娃时代的女性和现代女性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分析当代性别问题的时代特点,并启发学生思考波伏娃提出的女性解放路径的当代意义。

波伏娃的《第二性》显然不是一门天然的通识课程,但是如果从通识教育的目标——培养“完整的人”的角度考虑,那么,波伏娃的《第二性》显然会成为最好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第二性》被誉为“女人的圣经”,作者从文化批判和存在主义维度揭示了女性在社会领域的“他者”地位,深刻指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然而,作为女性主义理论奠基之作的《第二性》在内容和理论影响上的这些特点还不足以使其成为最好的通识教育课程,因为从通识教育的目标来看,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四种能力的“完整的人”,那么,《第二性》是如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的?换句话说,《第二性》在教学实践上是怎样实现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的?

在人类社会中,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基础的一种关系,它渗透于其他社会关系之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最为普遍。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中,由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女性长期处于受歧视、被压抑的状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女权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的高涨,男尊女卑的两性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女性在社会领域的“他者”地位和男强女弱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在“实现男女平等、促进两性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共识的当下,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已经在高校普遍设立社会性别教育课程,向大学生传授社会性别理论和先进性别文化,引导学生关注和研究性别问题。相比之下,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有关社会性别的课程在数量、质量和学科影响力上都较为欠缺[5]123。

大学是知识传承和思想文化再造的重要基地。高校开设社会性别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以学校教育的方法,改变年青一代的传统性别意识。这种通过学校教育而发生的改变会产生辐射效应,它不仅可以重塑大学生的性别价值观,改变青年人的观念和行为,还可以通过大学生们影响到更多的人群,包括他们的学生、同事、家庭,改变着更多人的观念和行为,直到改变整个人类和整个世界。由此可见, 高校开设社会性别教育课程对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对实现两性的和谐关系,对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波伏娃的《第二性》显然是最理想的一门经典阅读通识课程。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由对文本中体现的社会性别理论的理解,转为对现代社会两性关系现状的反思,它能促使大学生理解两性传统角色定位的本质,提高大学生对性别不平等现象的敏感度,增强大学生自觉抵制落后性别思想的主动性。它对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三、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在教学形式设计上的特点

通识课程的教学形式应服从于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完整的人”的培养。基于这种认识,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应该是教师讲解和小组主题讨论。以上两种教学形式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呢?

在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将作家对历史的揭示和解释重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剖析,将文本中的历史问题与现代生活建立关联,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现代社会相关问题的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做出理性判断,以使自己更加接近于一个“完整的人”的标准。在《第二性》的教学活动中,经典作品提及的女性的“他者”地位、“女性气质”,以及女性解放的三条途径等,这些观点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但教学活动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这些具体问题的理论解释上,作为通识课程教学,必须进一步由对以上论点的阐释上升到对现代社会性别问题的批判上。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揭示波伏娃时代的女性问题和当代社会女性问题的异同点,也要指出中西方女性问题的异同点。通过教师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培养起对《第二性》的阅读兴趣,并引发学生对当代性别问题的思考。

经典类通识课程教学活动的另一形式——小组主题讨论更能达成通识教育的目标,因而备受通识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推崇。作品讲解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经典产生的背景、主要思想及其重要意义,但它并不具备真正促成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实现独立表达的条件和渠道。在小组主题讨论活动中,小组成员在观点的碰撞中,在研究方法的交流中,在小组总结的共同打磨中,他们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提升。

小组主题讨论是有主题选择的讨论,不是漫谈,所选主题必须围绕通识教育目标而定。小组讨论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教师仍需做一些指导性工作。首先,在讨论主题的选择上,应框定与学生自身相关联的问题,从而使讨论既能引发学生对作品本身的思考,更能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反省。例如,在《第二性》的小组讨论中,可以将波伏娃揭示的父权制文化压迫下形成的女性“他者”地位和当代中国女性面临的性别歧视现状及其发展“瓶颈”进行对比,探讨两种时空背景下女性问题的异同,进一步寻求解决当代女性问题的路径。其次,教师应适时对小组讨论进行引导,既要避免漫谈现象,也要避免学生情绪化的过激宣泄,教师在点评中要及时纠正非理性倾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

结语

通识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其宗旨在于促进每个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了服务于通识教育目标的达成,通识课程在教学实践上应具有其独有的特点,这些独有特点全部指向人才培养的方向: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3]78。以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第二性》为例,通过其独有的教学实践的开展,经由教师的课堂引导和学生主题讨论,实现学生对当代社会性别问题进行切实的关注和思考,这种教学活动不但能促进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个人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识教育不但可以达成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3]于淑秀,孙琦,姜林林.大学通识教育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于光君.“女性学学科范式与学科地位研讨会”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13(1).

Classical Reading in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 Case Study on

WANG Shen-hong

(Library,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Anhui)

The classical read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he classical reading courses should not only reveal the traditional world that the classics themselves shows, but also arouse the students' attention to the historical problems and thinking of the realistic problems in the forms of teacher lectures, group theme discussions and so on, in order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rational reading and identification abilities. Simone de Beauvoir's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forms of the classic reading courses.

general education; general course; classical reading

2017-10-20

安徽省重点项目“皖北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地方高师院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2014jyxm225);阜阳师范学院校级重点项目“通识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研究”(2012JYXM20)。

王申红(1966- ),女,陕西三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史,教育史。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1.29

G642.3

A

1004-4310(2018)01-0154-03

猜你喜欢

第二性波伏娃通识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第二性》:女性的历史与现实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波伏娃与女性主义
波伏娃 羞涩的女权战士
波伏娃:在“双重生活”中追求独立与自由
波伏娃
面对萨特死亡的波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