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探微
2018-04-03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龙海 363000)
现如今,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作者越来越多,但基于亚裔美国文学这一角度予以分析的作者相对较少,本文对此展开分析,有利于丰富文学理论,掌握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规律。由此可见,本论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1.相关定义介绍
1.1 亚裔及亚裔美国文学
所谓亚裔,指的是生活于美国的亚洲族裔,亚裔文学属于亚裔美国文学的一部分,不同学者对亚裔美国文学给出了不同定义,有的学者认为亚裔作家(生活于美国)即熟知本国新闻媒体,并从中获取本国大致情况,应用英文语言完成作品创作,后来这一定义又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即出生于美国,但无具体经验的亚裔作家。还有的学者认为应用英语语言编写美国生活经历的作品。总结不同学者的定义内容,基本上从出生地、工作地点、生活体验、教育背景等方面进行定义。
1.2 华裔美国文学
所谓华裔美国文学,从狭义定义和广义定义这两种角度进行划分,狭义指的是受教育于美国,华裔作家应用英文语言的方式描述自身在美体验的作品;广义指的是美华花文文学和英文文学。本文主要指的是受教育于美国,但出生地可在美国或者不在美国的华裔作家,这类作家应用英语完成创作活动。这类作家并无在华生活经历,但是这类作家形成的美国的认知模式,成长的过程中极易受到排挤,这类华裔的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相对艰辛,由于这类华裔参与美国历史的发展,因此,应享受相同的权力与美国公民[1]。
2.历史语境及现状
2.1 历史语境
受美国政治变动影响,以及亚裔美国人迁徙影响,华裔美国文学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针对华裔美国文化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在众多民族中,黑人、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并极易遭受歧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某区域发现金矿,这引起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在美的华人数量不断增多;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华人虽然在农业领域、建设业领域充当重要的劳动力资源,但这并未提升华人的社会地位;上世纪四十年代,华人成为抵抗日本的合作国,战争胜利后,华人在美国的形象被逐渐改善,并调整了相关政策;上世纪中后期,亚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华裔美国文学的进步,这为新兴文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华裔能够享受平等的权利;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华裔美国作家数量逐渐增多,并且出版的作品在数量、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且作品影响力也渐渐扩大,与此同时,相继成立了亚裔美国文学和华裔美国文学,这一时期的华裔作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2 现状
作为亚裔美国文学组成内容之一的华裔美国文学,上世纪七十年代,相关学者编选的文学选集肯定了美国亚裔的文学传统,同时,承认了美国亚裔的存在,编者针对性的讨论了编辑原则、编选问题,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活动自此开始。其中,首次被认可和尊重的文学类型即自传体小说,代表作为《女勇士》,这一亚裔美国文学作品出版后,其被成功纳入文学艺术领域。此外,《亚裔美国文学及其社会脉络》这一作品出版后,由于该书书目相对详细,进而它能够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于美国亚裔文学分析方面,之后又有华裔女作家对此展开深入分析,并从多种角度探究华裔美国文学。
亚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主要细分为三阶段,前阶段所探究的亚裔美国文学主要将关注点投放在压抑类型,针对上等社会所形成的的亚裔刻板影响进行分析;中期阶段主要以华裔美国文学女性作家作品为探究主体,此阶段具有探究价值的作家为伊顿姐妹,该作家作品持差异性态度于主流社会,姐妹所持态度分别为抵抗态度和顺从态度[2]。
3.华裔美国文学发展探究
3.1 发展
对比华裔美国文学与当前主流文学,前者仍处于下等地位,但将其对比于其他文学,则其处于相对较高的地位,受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影响,华裔美国文学的特点相对独特,随着优秀作家的不断出现,优秀文学作品数量大量问世。正如上述所介绍的《女勇士》文学作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该文学作者汤婷婷受到了文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并有相关学者对此展开中肯评价,除了这一作品外,还诞生了《孙行者》等文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虽然作品篇幅较短、字数较少,但其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能够构建新的文学形式,并且它还能起到文化沟通的桥梁作用。汤婷婷此时成为其他女性作家的楷模,她说出了广大女性内心真实的声音,同时,她主张增强华人社会地位,避免出现文学发展不公等社会现象,并且这位作家作品的销量较高。
比克·莱尔报道称,《灶神爷之妻》这篇小说将推动作品作者迈向新的创作阶段,这篇小说尚未问世之前,曾创作《喜福会》小说,该小说出版后获得了大量读者的认可和好评,作者因此获得了文学新星的称号。之后作者再接再厉,创作了第三篇小说,名为《纽约时报》。其中,第一篇小说曾被导成电影,进而再次扩大了文学传播范围,它主要叙述了华人母女间的矛盾,四组家庭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尽相同,这篇小说具有一定抒情意味。但这篇小说存在的创作不足主要表现为:故事揭示的社会意义相对较少,并且描写笔墨相对较少。
李建孙出版的《中国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短时间内获得了较高关注度,他的创作风格类似于《女勇士》的作者,这篇作品主要介绍了自身经历和家庭变化经历,相类似生活经历和家庭经历的作者能够产生共鸣。作者之后出版了《老虎尾巴》文学作品,作品主人公为康胡清,主人公毕业于西点军校,任职检察官助理,这篇作品具有鲜明的自传性质,实际描述的过程中未揭示文化冲突问题,但作者创作的过程中适当涉及社会和个人关系这一问题。
雷祖威创作的文学作品主要为《爱的痛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化冲击,从中间接揭示华裔作家因年龄差异产生的创作矛盾,其创作宗旨即生活于美国的亚裔仍处于边缘位置。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应用金色幽默,并适当扩大作家的创作视野,希望亚裔美国作家能够无障碍的走进主流社会,并提高对美国思想以及文化的认同感,最终良好融合。
从上述介绍中能够看出,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较长阶段,最终形成的繁荣局面在人文环境范围内,其发展生命力相对较长,移民活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华裔美国文化会持续发展。上述华裔美国作家均在文学进步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家的创作风格具有独特性,如果没有华裔美国作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度,那么文学发展阻力也会不断加大,不利于文学事业有序发展。
3.2 意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华裔美国文化研究以论文的形式呈现,论文研究角度主要为作家背景、华裔美国文学现状以及发展状态,以此同时,适当引用西方文学理论,并从文化交流的视角进行细致解读。从文化视域出发,论文探究的主要内容即文化矛盾,这一问题引申为民族关系问题和作家身份认同问题,除了上述研究视角外,还能从文艺理论角度出发,完成华裔美国文学的解读工作。研究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涉及文化矛盾、种族歧视、身份认同、文化霸权以及性别歧视等问题,同时,还会忽视文学文学性这一探究活动。
我国个别城市现已成立文学研究协会,以及文学研究中心,不同研究机构分别展开已有华裔美国文学的探究活动,探究方向越来越细化,探究目标相对明确。例如,《孙行者》应用戏仿塑造方式完成人物新形象的塑造,以此反对战争、反对种族歧视,对此南京大学组织针对性探究活动,主要探究学院即外国语学院;《孙行者》创作过程中针对性应用后现代艺术技巧,对此厦门大学展开具体探究,探究学院仍为外国语学院。从中能够看出,华裔美国文学实际探究的过程中,能够间接促进文学事业进步,这对社会发展、优秀文学作品推出具有现实意义[3]。
4.结论
综上所述,从亚裔美国文学的角度分析其组成部分——华裔美国文学,二者存在共生共荣的发展关系,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同时,亚裔美国文学也会随之进步,这对文学发展具有促进意义,并且文学作家的创作热情也会随之增强,有利于优秀的文学作品、创作型作品大量出版。这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这对种族歧视、文化霸权现象消除具有重要意义,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空间也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