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播学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8-04-03瞿秋美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传播学声像大众化

瞿秋美 张 涛

(1.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2.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当今信息社会,一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大小,基本上取决于传播路径及能力。要想让一种理论普及,方法的选取和使用极端重要。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一般问题被人们理清弄明白,那么更有利于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它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一般问题:什么是大众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什么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辨析这些基本的概念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传播学的探讨基础[1]。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及困境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及原因

首先,“什么是大众化?西方各学派有关大众化的概念又是说法不一。但是要强调说明一下,大众化并不是低俗化。

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把基本原理的知识由晦涩转成为容易理解的东西、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从而很好地为人们所领悟、所明白并且能够带到实践中去。

再次,就牵涉到它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建国的典范,所以必须要挖掘它的价值,把它的人文价值和群众呼声连起来,把它的科学价值和时代价值连起来,施行价值和我国具体国情连起来。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窘境

传播窘境有:政界部分官员不信它信鬼神、商业金融业对它指导思想的忽视,学术界一味追求单纯学术化、当代大学生信仰弱化、群众马列信仰淡漠。

人民日报2013年7月30日发表题为《是谁捧红了王林》的评论文章,从文章中体现出不少官员缺失关于马列的信仰,脱离了人们,给它的传播带来极其恶劣影响[2]。作为领导核心,竟然不信马列信鬼神,听起来多少让人感觉滑天下之大稽,一个处于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的政党都不信马列,还妄图指望群众相信马列,岂不是痴人说梦?本来党员是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然而由于他们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甚至堕落,最终下马。

由于商人天性逐利,(关于逐利性,部分官员也不例外),导致部分商人忽视对政治理论、时政热点的关心,他们看重的只是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利益的政策,至于以什么样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行业具有不稳定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在这一领域,常常面临被边缘化甚至被虚无的尴尬窘境。

“停留于少数理论和学术精英书本的解读和推演,完全忽视了‘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却恰恰是现实的个体的人。学术界部分专家学者不注重实践只知道埋头进行理论研究。事实上,把马克思主义束之高阁当作经典远没有将它大众化富有意义,所以把它关进“象牙塔”,只会使它越来越脱离群众,从而僵化、缺乏活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仅西方的技术、资金、商品涌入中国,各种社会思潮随之而来,不但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西方的和东方的,而且还有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等等。由于学生阶段的思维方式还处在不成熟阶段,一旦周边环境和社会状态发生改变,其思想信仰就易出现波动和起伏。

一元意识形态长期统领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其他价值观念不是和它处于同等地位,而是处于从属地位,此种结果就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越来越神圣,进而它的受众者仅限制在高层次人才当中,普通大众不能有效接触到它的理念,导致它的思想只局限于表面却深入不了内部。它的内容不能深入群众造成群众马列意识的不理解和忽视。还有一些宣传只顾假、大、空,而不解决人民切身问题,这也是一种原因[3]。

2.传播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契合点

“什么是传播学?顾名思义,即研究‘传播的学问’”[4]。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过程与传播学中的四要素相吻合:包括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媒介。传播着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起到广泛宣传,组织和管理的机构或个人;传播对象,是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被宣传者,即广大中国人民;传播内容,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传播媒介,媒介有互联网,手机,媒体或其他的一些电子设备。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传播的过程。

吸收的文化必须与本土文化相交融,以本土的文化为根基,才能与本土文化骨肉相连、茁壮生长,继而取得很大进展。而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和内容转换为适合中国的形式,马克思主义才能得以传播的,早期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中文的,而只有表述为中国人自己的语言,才能实现中国化的第一步,否则是不可能传播并中国化的。先辈们创办的《新青年》等传媒的大量宣传有关它的文章。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1918年连续发表几篇文章和演讲,使马克思主义广为人们知晓。我党建党时期,出版的一系列刊物,大大促进了它的扩散。

随着社会的发展,声像媒介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声像媒介主要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网络和手机。作为大众传媒,其显著的优势有:①渗透性强。不受时间空间局限,可以用无孔不入来形容,历史上的苏东剧变,声像传媒功不可没。②时效性强。无论你在哪里只要有通讯设备就可以与外界联系③灵活性。不必拘泥于场所和时间限制,即使你错过播放,你也可以在网路点击直播,而且现在很多广播台、电视台也会重播。④通俗易懂。相比活字媒介的无声与晦涩,声像媒介更倾向于通俗化,现实化,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声像媒介,只要不是请的专家坐而论道,通常呈现给大众的几乎都是生动逼真、声情并茂的影像。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原则

(1)针对它面对的传播窘境,传播学遵循了宣传它的理论要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原则。宣传者依据受众层次水平、文化程度、具体需要和个人特点等要素,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分为三个层次:党员、学生、“普通群众”。而这一划分的依据来源于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个人差异论”。党员,无论从内因还是外因,学习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这些始终都是毋庸置疑的,具体怎样给党员宣传,2013的上半年是政府反腐力度速度明显加大的一年,很多的官员“落马”,正是由于网络的出现使监督力度有效加强。如果采纳有关学者的建议:网上公示官员财产,让官员的行为在人民的监督之下,在政府喉舌监督之下,则不失一种督促党员学习马列的好办法。针对部分学生对学习马列意识及普通群众的淡漠,这些督促传播者从传播者和受众者双方角度来考虑运用合适的传播方法和手段,施以恰当形式[5]。

(2)加大对传播学中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的利用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效性。“所谓‘把关人’,即采集、制作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所谓“把关人”,既要把关形式又要把关内容。它的传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把关人——中国共产党。首先要瞄准大众的言论指向,始终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政治性原则。目前各种文化不断冲突的背景下,多种价值取向、生活标准,日新月异。普遍的媒介在不断地变化对传播主体和效果产生影响。在手机等媒介逐渐遍及化的形势下,传播主体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改变不断的变化。正确的舆论导向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在整个社会舆论中起到重要地位之所在。

哲学家艾思奇在革命时期,就留意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普及和通俗。比如深入群众、强调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毛泽东,一直是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和光辉典范[6]。无论从他的文章还是作品都能体现他为推动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得以大众化所做的贡献。当然近几年的大众媒介也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

致力于实现它的大众化,不仅要继承与研究先辈的智慧结晶,更要深入人民群众,将科学理论渗透到精神文化中,使理论掌握群众,从而应用到实践,改造世界。声像媒介中的电视、电影、网络、手机都可以以歌曲、小品、相声、电视剧、电影等形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受众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促进它的传播的有效性和丰富性。

猜你喜欢

传播学声像大众化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试论声像包装与品牌塑造的新定位
数字化背景下声像档案管理探究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