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中年段小学生计算准确率的策略

2018-04-03广州市番禺区韦大小学麦荣斌

师道(教研) 2018年8期
关键词:两位数算式错题

文/广州市番禺区韦大小学 麦荣斌

中年段小学生的心理还处于过渡期,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注意力逐渐集中但自控能力还没很好形成,因此教师的引导仍然占据主要的地位。实践证明教师对计算教学做到“四重视”即重视对计算的初次感知,重视错题的分析及利用,重视算理的归纳过程,重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计算准确率的提高和计算技能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意义。

一、重视初次认知

教育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技能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课堂认知是关键,它将直接影响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因此计算认知成为了课堂解决计算教学的“重头戏”,计算教学时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首先教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抓准计算教学的难点,进行有效突破,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计算教学的成效。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计算 23×12时,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多位数乘一位数,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放在十位的1如何乘的问题上,教师提出了“乘完个位,十位的1怎样乘,积写哪里”的研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到乘完个位乘十位,用1与23相乘,积写在下一行,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教师对计算有了准确的把握,同时通过探究的高效学习方式,学生自然较好达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初次认知。

二、重视错题的分析及利用

错题是教学效果的体现,错题的出现证明了教师在教学的某个地方出现了失误。错题的出现不是教学的失败,而应该成为课堂的有利资源加以利用。错题关键是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解决学生知识的盲点。教师不仅要重视错题本身,更应重视错题背后的成因,运用逆向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关注错题学生的感受,建立错题收集本,在整理复习中进行有效强化,让错题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下乘法分配律是运算定律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集中形式很容易混乱,如学生经常把 102×56与100×56+2混淆, 如何让学生感受两者的区别呢?教师把错题展示在实物投影,并就计算设置了三个问题:一是观察算式,说出其意义,二是按顺序分别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三是两者为何不等?学生通过三个问题的研究,学生充分明白了102×56表示102的56倍,也表示102个56,而100×56+2表示100个56和2相加的和,两者的区别在于2个56和2,两者不相等,因此两者是有差别的。通过深入地讲解,学生对于错题有更深刻地认识,同时教师把本题纳入错题本,在整理与复习的时候进行重温,巩固算理及两者的区别,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识,同时深化了对乘法分配的理解。

三、重视算理的归纳过程

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理的归纳过程是学生深化计算的过程,是对计算程式化的过程。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与算理的归纳相匹配,让学生能以更简便的方式进行有效描述,归纳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程序化的语言进行重复和渗透,学生在不断渗透中理解算理,描述算理,让算理的归纳水到渠成。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两位除法536÷28时,教师设计了具体情景列出算式——结合情景探究竖式——结合竖式归纳算理三个过程,在引导竖式计算时,先用被除数的前()位去除,上写在( )位上,余数要比除数( ),通过上述的引导语言解决了十位上的商,再通过这样程式化的语言确定个位上的商,一步一步的引导,自然而然很容易归纳出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四、重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不良的习惯贻害无穷。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的计算发生错误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属于学生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教师可以从规范做起:一是规范使用学习用品,笔算必须用尺子,低年级要求使用小方格本;二是规范书写,观察算式认真写出算式,写上进退位;三是规范检查的程序。通过课堂操作的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减少计算错误的发生。

综上所述,计算在小学中年段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教师要重视计算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技能,为数学的其他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两位数算式错题
『压强』易错题练习
巧算两位数加法
笑笑的错题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聚焦数列中的易错题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圆”易错题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