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2018-04-03梅州市梅县区扶外小学
文/梅州市梅县区扶外小学 陶 慧
将数学学习回归于儿童的生活,其基本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将儿童的数学学习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在学习中时时关注儿童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自己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
一、走进生活,挖掘资源
1.发挥教材优势。新教材的主要特色之一是:以儿童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构成 “情境串”,学生在这些相关联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串”,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以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1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教材提供了学生校园生活里的素材。通过 “可爱的校园”情境图启发引导学生用 “数”去进行计数,认识1—10;通过 “快乐的家园”,理解数表示的含义及作用;通过 “玩具”学习基数和序数,掌握数的书写格式,这样的选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捕捉生活素材。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去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面的商品摆放。教师可把商场里的商品做成课件,在新课开始时播放课件,创设情境,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就能联系课前观察的情景回答出:“同一种商品摆放在一起。”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
3.创设生活情境。教师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 “圆的认识”时,我首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是圆的?”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举了很多例子:圆桌面、硬币面、车轮、光盘……然后,我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或是椭圆形的呢?”学生回答:“如果车轮做成正方形或是椭圆形的,那么就无法滚动或者滚动起来不平稳。”我又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就可以滚动且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我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这时,我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我也就此创设了很好的课堂环境。
二、借助生活,拓展思维
1.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等均离不开数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经常写数学日记,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把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2.从经验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使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从而利用已有的经验去感悟数学。
3.从实践中探究数学真理。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亲身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学生的自身特点,选取更为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教师可以带学生进行一些小游戏、观看小视频、组织一些小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的锻炼和实践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以及动脑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实现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回归生活,应用知识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把新知识用于生活中。例如,在 《认识物体》中,在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特征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分类整理书包里的学习用具,比比谁做得好。
总之,数学即生活,教师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