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籍作家佚文拾零
——以杨大雅、章如愚、瞿佑、王思任、谭献为中心

2018-04-03陈开林

陈开林

(盐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盐城224002)

浙江人文荟萃,历代文人辈出,创作了极为丰富的作品。部分作家作品已陆续整理出版,特别是“两浙作家文丛”“两浙文丛”的出版,为研究浙籍作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嘉惠学界至深。但是有些作家无别集传世,或是整理本别集收罗不全,尚有可补之处。笔者新近发现一些浙籍作家的佚文,尚未被相关总集或诸人别集所收录。兹加以整理,以补其阙。

一、杨大雅《杨氏族谱序》

杨氏本姬姓也,其一族从“扌”旁之易*《说文解字》“飞举也。从手昜声。”“杨,木也。从木昜声。”故“从‘扌’旁之易”及下文“从‘木’旁之易”,“易”当作“昜”。,周之支子封于扬,号扬侯,后为晋所灭,散于四方。《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曰:“虞、虢、焦、滑、霍、扬、韩、魏,皆姬姓也。”杜预注云:“八国为晋所灭”,是其证焉。汉扬子云,盖其苗裔也。其一族从木旁之易,晋文公族,为晋大夫,号羊舌大夫,至肸,字叔向,食邑平阳杨氏县。叔向之子杨食我,名石,始以邑为氏。《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书“晋杀杨食我”,是其证焉。食我因助祁盈党,为晋所灭,子孙逃遁华阴山谷。战国时,章始出,故凡华阴杨氏,皆祖章也。自汉太尉震以清白遗子孙,四世登台辅,其后轩辕相承,代不乏人。高祖仕唐末,以刑部侍郎持册仕吴越,既而中原丧乱,因寓家焉。上即位之二年,吴越尽献所有,愿奉朝请,时曾祖年且髦矣,闻归故里,喜甚,不幸中途疾作,弥留之际,以家谱一卷授亡祖职方公,且曰:“吾家世居关西,吾过江七十四年,虽官禄荣显,子孙绳绳,然念诸院弟侄遂成吴越,长江渺然,尺书不至,今幸车书大同,不遗我逾月之算,以遂创首之志。汝见诸院弟侄,出家谱以示,宗派昭然。”

职方公复以授侃,且命续之。端拱初侃以睢阳解,待试于春官,时汉公四世孙正弁亦自京兆求荐入阙,相会于逆旅,每叙四时隔阔,言及先人,相对流涕,合编家谱,以笃宗盟。夫汝士、虞卿、汉公、鲁士兄弟四人,皆以文章道德名,或继分节镇,或高步台阁,在有唐时,吾家之盛极矣。乃为四院派而别之,使览者易详。且叹虞卿之后,今食禄者十余人;汉公之后,应进士第有五六人:独汝士、鲁士二院,湮没漂荡,为可慨也。又阅家谱,其首曰五代祖隐朝记录未详,盖四院子孙所为也。其间云未仕者,盖唐末流离编续失次也。侃手写二本,与正弁分藏于家。谱成,不岁余,子孙升朝籍者二人:嫔、蟫。擢进士第者三人:正弁、蜕、侃。因特书之,且为序焉。夫吾家伯叔昆季甚盛,登仕籍者,思有以应鳣堂之瑞,则家声自此远矣。将仕郎光禄寺丞知筠州新昌县事宗人大雅序,时大宋至道元年十二月。

按:杨大雅(965—1033),初名侃,字子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避宋真宗旧名改大雅。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进士。生平著述颇丰,有《原治》17篇、《大隐集》30卷、《职林》20卷、《两汉博闻》12卷、《西垣集》5卷等。《宋史》卷300有传。欧阳修《谏议大夫杨公墓志铭》即为杨大雅而作。

杨大雅文集不传,《全宋文》第10册卷211录其文4篇。此文载《吉林杨氏家族文化全书》第一编第一章《杨氏家族谱序》[1]2-3。文章梳理了杨氏的起源,并对本宗家谱的流转进行了叙说,对于杨氏家族的谱牒研究有一定的价值。文章写于宋至道元年,即公元995年。

二、章如愚《孺人叶氏节义传》

予顷谪南安,过贤女祠,阅壁记,乃南康县吴村刘氏女。及笄,父母许以适蔡氏,已而悔之,更适吴氏。吴氏卒,又欲复以归蔡。女曰:“先使我弃蔡从吴,又欲从蔡,是重负吾。”乃自沈于江而死,乡人义而祠之。又观隋李德武妻裴淑英,读《烈女传》见称述不改嫁者,乃谓所亲曰:“不践二庭,妇人常理,何为以此载传记乎?”吁!人能悟此理为常则,人伦正而天下治,岂非世道深幸?

今吾乡叶氏女许适程氏,未及婚而程氏卒,叶氏请于父,往哭而为之衰,觅其亲从之子为其后。中外钦服,州县上其事于朝,特赐纶命曰: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此人之至情也。尔生于儒门,有淑其行,方以身许人,未谐醮礼,而竟以《柏舟》自誓,往抚其孤。岁月既深,冰霜益厉,真有古烈女风。朝廷虽尝旌赏之,而所以示节妇之劝者礼犹未备,是用封之初品,表之坊额,仍下史馆编摩,以传不朽。贻我彤管,庶以弗坠,可特封孺人。虽然,三月而庙见,称来归也;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曾子问曰:“娶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壻齐衰而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郑氏曰:“未有期三年之恩也。”今叶氏虽著缨之有系,而结褵之未尝,才诺婚于程。程物故,往服其衰,抚其孤以终其身,于礼未之前闻。吁!世道衰漓,夫妇敌仇者,往往有之。一死一生,交情顿背于前日。望叶氏之高风,得无愧乎?朝廷不吝于爵赏,诚有补于风化云。迪功郎史馆编校文字山堂章如愚撰。

按:章如愚,字俊卿,号山堂。南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章关之孙。自幼颖悟,南宋庆元二年进士。传见钱士升《南宋书》卷37*《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群书考索》,称章如愚“事迹具《宋史·儒林传》”。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驳之,称“今《宋史》无章如愚传……文云《宋史》本传已非事实,《提要》更进而附会成《宋史·儒林传》,更属想当然之事”,进而指出“今《南宋书》卷三七有章如愚传”。(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95页。)。著有《群书考索》一书,今有正德十三年刊本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共212卷,卷帙浩繁,网罗繁富,辑录经史百家之言,分门别类编纂而成,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文献价值迄今尚未得到较好的利用。笔者曾从此书中辑录叶适佚文《古今水利总论》[2]。

章如愚无文集传世,《全宋文》未收录其人。此文载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九十八[3]2543-2544,作者题署“章山堂”。又载潘之恒《亘史钞》卷十贞部之“女贞”[4]195-196,题为《封孺人叶氏节义传》,称“章如愚曰”。讲述了其乡人叶氏女“许适程氏,未及婚而程氏卒,叶氏请于父,往哭而为之衰,觅其亲从之子为其后”一事。其举“于礼未之前闻”,以致“中外钦服,州县上其事于朝,特赐纶命”。作者表彰叶氏女的行为,目的在于“有补于风化”,以期有补于“世道衰漓”之现状。

三、瞿佑《赠盛元仁手书诗卷跋》

瞿佑(1347—1433),字宗吉,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创作文言小说集《剪灯新话》,而以小说家的身份闻名于世,备受后人关注。

瞿佑的大部分作品散佚严重,留存下来的各种题署瞿佑所著的作品又真伪相杂,以致其作品纷繁复杂。历代学者一直在从事相关的辑佚辨伪工作,乔光辉先生整理的《瞿佑全集校注》,收入“两浙作家文丛”刊行,为集大成之作,颇获学界好评。《瞿佑全集校注》将瞿佑作品分为诗、词、诗话、史学、小说、佚文六种类型,于“佚作”中辑录其文章5篇,另有残文数篇[5]879-893。然而,囿于典籍检核的限制,该书不免有遗珠之憾。《赠盛元仁手书诗卷跋》一文,《瞿佑全集校注》失载。

山村、虎林二公,宋咸淳名士,并以诗明于时。迨至元初,虎林将有行役,山村手书唐律三十八首以赠,皆其自作也。且又题识岁月于后,谓:“近世习唐诗者,以不用事为第一格。少陵无一字无来处,众人固不识也。若不用事云者,正以文不读书之过耳。”其言似有所激,然亦且中寡学而辄谈比兴之病。后有石民瞻跋语,称“此卷岂特辞翰可重,亦可以见其为人。他日贵游子弟捐一石刻之,使吾辈皆得刮目散怀,亦一奇事也。”然至今百五十年矣,竟乏刻石者,何世间好奇者之寡耶!可为慨叹。卷旧藏于盛公之裔季高,后为玄妙道士郑本中所得,复转而属之士人彭宗海。予姪暹壻于彭氏,因遂获之。盖四传矣,不幸乏好奇者为之刻石,以广著于墨本。然亦幸其不转于墨本而失其真迹也。故谨题附卷后以授暹,俾珍藏之,以俟有识者之鉴观焉。宣德改元岁次丙午莫春之初,钱塘瞿佑跋。[6]278-280

按:元代仇远(1247—?),字仁近,一字仁父,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居余杭溪上的仇山,因而自号山村民。生平著述,多有亡佚。《四库全书》著录有《金渊集》6卷、《山村遗集》1卷,提要对二书的结集、流传、辑纂情况有所考辨[7]1428-1429。然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山村遗集》内容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多出《附录》一卷。《附录》部分收录友朋赠答之诗、挽诗,及仇远书法作品的相关题跋文字。

仇远有《赠盛元仁手书诗卷》,乃因饯别其友盛元仁,而“手书唐律三十八首以赠”。盛元仁,与俞德邻、戴表元、仇远等人交好。如俞德邻有《送盛元仁序》[8]37-38、戴表元有《送盛元仁赴吉水教授序》[9]343。

仇远“手书唐律三十八首以赠”盛元仁之事,他在《题手书自作律诗三十八首后》一文中有所交代。他说:“元仁归十锦,将束书渡淮,辄录小卷赠行,以寄君思。若元仁少好诗,录以教我,以寄予思。明月天涯,千里对面,称不孤矣。戊寅七夕前三日,武林仇远顿首顿首”[10]573。戊寅,即至元十五年(1278),据此可知仇远送别盛元仁的时间在该年七月。

关于《赠盛元仁手书诗卷》,后人多有题跋。据康熙癸巳年(1713)龚翔麟《跋》云:“跋者元石岩、俞希鲁、苏霖,明王洪、胡俨、胡济、瞿佑,共七人。”[6]280

据文末题署可知,瞿佑之跋作于“宣德改元岁次丙午”,即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是年80岁。文中称“卷旧藏于盛公之裔季高,后为玄妙道士郑本中所得,复转而属之士人彭宗海。予姪暹壻于彭氏,因遂获之”,记载了《赠盛元仁手书诗卷》的收藏情况。

另外,龚翔麟所载诸人之跋文,除胡济的跋文之外,其他诸人题跋皆存。

王士禛(1634—1711)《居易录》载:“元仇远,字仁近,《兴观诗集》,有牟巘、方凤二序,俞希鲁、苏霖、王洪、胡俨、瞿佑诸人跋尾。此集仁近收录以赠盛元仁者,仅律诗三十八首。”[11]3852王士禛为康熙诗坛的领军人物,其所见到的仇远手书已无胡济的跋文,则此跋文佚失已久。

另外,清代顾维岳(1636—?)[12][13]辑有《山村遗集》4卷,“卷一即所谓《兴观集》中之远诗三十八首,乃远自录诗以赠盛元仁之行者,元石岩、俞希鲁、苏霖,明王洪、胡俨、瞿佑跋”[14]81-82,亦无胡俨之跋。

四、王思任《尺木堂学易志序》

王思任(1575—1646),字季重,号遂东,晚年号谑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两浙作家文丛”中有任远点校《王季重十种》。《尺木堂学易志》有其序1篇,《王季重十种》失载。

《易》之为书也,自处处世之书也。人第知文之明夷、周之恐惧、孔之削迹,其得力处皆本于忧患,不知包羲氏实已诅之。天下之象,阴阳相半,而阴据阳上,其取数又多,故阳常不胜阴,吉凶悔吝反居其三。所谓类万物之情,则忧患之旨,一情而括矣。情者,情爱之情,非情欲之情也。情不易出,故圣人以意出之,而云哀世之意,又为之开无咎一途,以扶吉而抑凶悔吝,则圣人之言易亦苦矣。人但知趋吉,而不知避凶悔吝;但知避凶悔吝,而不知仍当避吉以止求无咎,则圣人之心苦而众人之心蒙也。我友马巽倩氏,读《易》有年,高第而中废,废非其辜,以故困衡动忍之后,发明四圣人忧世之蕴,以为自处处世之书。穷则变,变则通,岂有长贫贱之高士乎哉?

按:朱彝尊《经义考》卷64著录马权奇《尺木堂学易志》3卷,并录此序[15]1189。

五、谭献《小绿天庵遗诗序》

谭献(1832—1901),近代词人、学者。原名廷献,一作献纶,字仲修,号复堂、半厂、仲仪(又署谭仪)、山桑宦、非见斋、化书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著有《复堂类集》《复堂诗续》《复堂文续》《复堂词》等。《浙江文丛》中有今人罗仲鼎、俞涴萍整理的《谭献集》,收录其诗文作品较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刊行。今检释达受《小绿天庵遗诗》,卷首有谭献序,《谭献集》失收。

宋以来西湖多诗僧,工者盖鲜。六舟和上以金石摹拓著名东南,扇头笺尾时时赋诗。性好搜访,每得古迹,辄以诗纪,为将来图经所必录,于蔬笋中别具公案。当时自阮文达公而下,游方之外,喜与师论文。裙屐觞咏,承平胜事,乱离瘼矣,渺不可追。人天小劫,彼法如梦如幻,掩卷慨然。同治四年乙丑季冬,仁和谭献审定记时积雪盈庭呵冻书。

按:文载《小绿天庵遗诗》卷首[16],据此录文。《浙江文丛》中有桑椹整理的释达受《六舟集》,亦未载谭献序。

另外,《复堂文续》卷二有《六谭文集叙》[17]167-168,为王咏霓而作。王咏霓著有《函雅堂集》40卷,卷首亦有此序,序末多“癸巳六月杭州谭廷献”一句[18]287,可知作于光绪十九年(1893)。同卷又有《渐江乡人诗序》[17]191-192,文中称“今者序云门诗,意所感触,乃为《渐江乡人诗序》”,为“吾友桐庐袁公黎”而作。此文又载袁昶《渐江村人初集》卷首,文中称“乃为《渐江村人诗序》”,且“袁公黎”作“袁重黎”。重黎乃袁昶之表字,渐江村人乃其号。《复堂文续》作“公黎”误。故文题当作《渐江村人诗序》。且文末多“光绪甲午仲冬长至日,仁和谭廷献”[19]3-5,可知此文作于光绪甲午,即光绪二十年(1894)。

通过爬梳载籍,发掘作家的佚文,一方面可以补充诸人别集之阙,同时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材料。特别是章如愚,无别集传世,辑补佚文,虽然只有一篇,但足可填补其文集之空白。

参考文献:

[1]杨永玖,刘永兴,张丹丹,杨永旭主编.吉林杨氏家族文化全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2]陈开林.叶适佚文《古今水利总论》考校[J].保定学院学报,2016(6):70-75.

[3]程敏政辑撰;何庆善,于石点校.新安文献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4.

[4]潘之恒.亘史钞[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9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

[5]瞿佑著.乔光辉校注.瞿佑全集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6]杨讷,李晓明编.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据文津阁四库全书补(集部):第四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7]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李修生.全元文:第12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9]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357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0]李修生.全元文:第19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11]王士禛.居易录[M]//王士禛全集:第五册.济南:齐鲁书社,2007.

[12]段晓春.“憩闲主人”顾维岳考[J].文献,2005(1):285.

[13]段筱春.明清之际苏州书画收藏鉴赏家顾维岳[J].图书馆论坛,2009(10):178.

[14]傅璇琮主编.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金元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15]朱彝尊撰;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主编.经义考新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6]释达受.小绿天庵遗诗[M].海宁姚氏古朴山房1920年铅印本.

[17]谭献著;罗仲鼎,俞涴萍点校.谭献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8]王咏霓.函雅堂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4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9]袁昶.渐江村人初集[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1辑:第60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