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学前教育中可行性初探
2018-04-03韩春华陈旭芳
韩春华,陈旭芳
(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夏银川 750001)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互联网+”国家战略正式启动。“互联网+”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资源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连接一切,促进其转型、增值、提效。
“互联网+”的精神实质就是要通过资源共享、开放联合达到创新求变、谋求利益最大化。 对于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工具、人和教育对象的重塑和激活,其实质就是建立在新生代群体的教育消费,依据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创新教育形态和生态[1]。
“互联网+教育”的诞生给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授课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互联网+教育”改变了教育的传达方式,使教育回归本质和本真,把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放在“人”身上,以每个独立的学习者为核心,以学习者的能力和需要为基础,关注学习体验,强调适宜发展。 “互联网+教育”正是在尊重和保持教育的核心本质即育人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变革重塑教育教学模式的过程[2]。“互联网+教育”的迅速发展,标志着教育正在走向大数据时代,充分发挥大数据对教育的引领作用,构建“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平台。为了适应“互联网+教育”的这一新形势,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等教学方式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应用而生,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教学方式。其中,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方式跃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打造新型课堂的有力工具,这将大大加快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微课程(microlecture)的简称,原意是指时间相对较短的课程,针对某一单一的主题内容,将其录制成数分钟以内的视频播放或者声音解说[3-5]。微课发展到现在为止,其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PPT式的微课,主要由文字、精彩图片和背景音乐等要素构成,通过设计PPT的动画出现方式,让时间维持在5分钟左右;二是讲课式的微课,是由课堂讲师根据微课目标,按照模块化的顺序进行授课,并由专业人实时拍摄,然后经过精心剪辑和转换,制作成完整的5至10分钟的微课视频;三是情景式的微课,是借鉴好莱坞电影大片的拍摄模式,组成微课的研发团队,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为情景剧,并编写剧情剧本,挑选导演、演员,在一定的场地内进行拍摄,最后经过专业制片人的视频剪辑,制作成时间跨度为5至10分钟的微课[6-9]。由此可以看出,微课实质上就是借助科技信息手段将所授内容做成简短精致的视频,利用时间短、直观形象性强、资源丰富等优点让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短时间内获取有趣学习动机的一种教育新模式。
二、微课在学前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的微课由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并且最先应用在基础教育阶段。为了进一步推动微课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在2012年秋季开始,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举行微课作品的征集评选大赛,微课在全国迅速刮起了一阵热潮;随后在2013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育比赛”同样得到了高校及高校教师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响应,随着微课在中小学、高校以及职业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相关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因此,关于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微课研究很多,但是,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运用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2016年郑世忠在《吉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微课制作能力现状研究》一文中调查显示:在2015年3月吉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微课大赛中有17097件参赛作品,其中学前教育类的作品数为773件,仅占参赛作品总数的4.52%[10]。黄映玲在《微课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中选取了广州市两所幼儿园,通过向教师发放50份问卷,调查显示:在对幼儿教师对微课的了解程度的调查内容中,只有4.5%的幼儿教师经常听说微课;微课在幼儿教育运用的可行性调查中显示:55.6%的幼儿教师和47.9%的家长对于微课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是否可行态度较为模糊,对此持有观望的态度[11]。由此可见,微课在学前教育领域从认知、可行性到运用等方面缺乏相关的实践探索。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充分强调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10年学前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这可以被看成是给新世纪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积极思考的是如何尽快解决当前幼教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尽快切实地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12]。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微课在学前教育中的可行性和其作用,以便推动微课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以尽快切实地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一)微课教育理念与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相吻合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根据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可以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感知运动阶段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只能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儿童只能对当前知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进入前运算阶段,由于信息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模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思维,但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依然具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得以进一步的提升,但依然不能像成人一样思考问题,难以进行抽象思维。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具有守恒性和去自我中心性等特征,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才可以以更加抽象、理想化和符合逻辑的方式进行思考[13]。
学前儿童中绝大多数的思维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而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微课是以简短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学科中的重点知识和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网络教学模式,微课作为一种动态性的视频资料,直观形象,画面动感性强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把具体的主题内容录制成数分钟以内的视频播放或者声音解说,把抽象的内容以非常直观形象的视频音像资料等方式呈献给儿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前儿童对抽象知识理解的难度,适应了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学前儿童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微课与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相吻合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集中与指向,个体欲顺利完成某种认知活动,必须依赖于注意资源的分配。只有当个体把注意集中指向认知活动而忽略无关活动时才能保证该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由于受到大脑发育水平的影响,学前儿童有意注意发展水平还较低,而且稳定性很差,一般很难长时间的把注意维持在某种活动上。所以,幼儿园教学过程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而微课的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正好与幼儿注意发展水平相吻合。从儿童注意发展的角度来说,微课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具有一定的适切性。
(三)微课教学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相吻合
由于学前儿童思维具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经历能更为有效地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微课把抽象的知识制作成直观形象的简短的视频音像资料,既符合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水平和注意特征,也能把知识形象地展示给学前儿童,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想要教会学前儿童画一只小动物,教师就可以通过简短的视频向学前儿童呈现画一只小动物的全过程,学前儿童在观察视频的过程中形成对小动物表象的认识,然后再通过模仿教师的画法,反复地练习最终能完整的画出一只小动物。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便于幼儿尽快地掌握画小动物的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另外,学前儿童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感兴趣的内容重复播放微课视频进行学习,随处即可获取教师上传的微课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微课以精辟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和良好的视听效果呈现给儿童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儿童对于该内容的学习,可以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校内到校外,从线上到线下,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激情,使儿童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纵深拓展,真正凸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四)微课教学可以弥补教师教学中的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幼儿教师也不例外,学前教育是儿童的启蒙教育,加德纳把个体的智力分成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社交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14-15]。学前教育对个体这些智能的启蒙和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智能具有个体差异性,如,有些幼儿教师数理逻辑智能占优势,而音乐智能却是个短板,这类教师难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开发他们的音乐智能;而有些教师擅长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反而欠缺,这类教师可以帮助儿童很好地开发他们的音乐智能,但是,动作协调性差,就难以帮助儿童开发他们的肢体运动智能。以上列举的现象只是学前教育中种种问题中的冰山一角,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做到较好地帮助儿童开发他们的所有智能,如果利用、借助其他教师录制好的微课就可以更好地实现开发儿童相应智能的目的。
另外,有的教学内容比较复杂,教师现场演示很难达到效果,例如,在幼儿安全教育中“地震来了怎么逃生?”、“着火怎么办?”、“如何安全用电?”等教学内容时,教师巧妙利用微课生动性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化难为易。在教学中,教师科学合理的插入微课,把讲述与微课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的学习氛围会更加的浓厚,效果会更好。每段微课视频只设计课程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一旦录制成功,教师就不需要对该知识点重复讲述,既可以抽出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过程组织以及与学前儿童的交流互动,又可以腾出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它独特的作用[16]。同时,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灵活的处理教材,熟练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这无形之中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
微课专题制作的内容较灵活,可以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以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养成为背景,以幼儿全面发展内容为链接,以课外知识拓展为延伸;其内容有精选故事,有最具时代性的古诗说唱,有最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有最温馨的亲子游戏互动,还有幼儿践行良好习惯的真实特写等等,所有这些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微课在学前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微课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保障及措施
(一)组织有效的教师教育培训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是微课在学前教育领域中运用的核心问题,而制约微课设计与制作质量的主要瓶颈就是技术问题。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有关的理念学习和技能培训,逐步树立微课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意识,为避免将微课制作成课堂教学实录的片段、说课稿或是微型课等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首先,通过培训加强幼儿教师对微课内涵的深刻认识和领会;其次,通过培训使幼儿教师了解微课制作的类型,具体包括讲授微课、答疑类微课、实验类微课、活动类微课等类型;再次,通过培训使幼儿教师了解微课常见的制作步骤包括:拍摄剪辑,屏幕录制,软件合成和混合制作;了解微课的制作方法有采用录像设备,如,录像机、手机录制的,也可以采用录屏软件录制的,还可以通过软件如懒人手画,flash等制作的。另外,还要了解制作文件的类型、大小分辨率等的格式标准和画面、声音等制作技术要求。
(二)加强团队建设,发挥新老教师组合的优势
在幼儿园,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微课设计和制作的团队,加强微课设计和制作的科研活动,发挥团队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幼儿教师参与微课制作和应用;另一方面,发挥新老教师组合的优势。青年教师具有网络时代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但对于教学过程的组织、重难点的把握、教学组织环节的把控、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形式和组织等方面经验欠缺;而老教师则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使用先进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欠缺,因此,可将老教师和新教师组合起来,在制作方面,新教师负责承担和提供技术支持;在组织教学方面,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另外,在微课主讲人的选择上,有的可以是由老教师作为主讲人,有的可以由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成为微课的主讲人,这样在发挥自身优势中,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共同提高。
(三)合理恰当地设计和组织微课教学
为了制作出优质的微课,教师要准备充分,精心设计,深思熟虑,精益求精,在制作微课时应该重点突出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设计,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前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呈现顺序以及相应素材的选取进行仔细的构思和斟酌,微课设计的整体性应体现在包含导入、新知识学习、小结和评价等环节。教学过程设计的主线应清晰,重难点突出,逻辑性强,教学方法多样,有利于儿童学习;另一方面,在呈现效果方面,优质的微课应做到文字大小适中,色彩的搭配合理,构图严谨,声音大小适度,音质清晰,画面清楚。
(四)发挥家园合作的作用
对微课而言,在制作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自身虽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但对信息技术技能掌握不熟练,不会操作;而家长中有很多拥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人,因此,可以通过家园合作,发挥教师和家长各自的优势,邀请有经验或者技术水平较高的家长为微课的制作提供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指导和支持。此外,家长还可以作为微课的主角,与幼儿一起亲子活动,或是家长自己作为主讲人等形式参与微课的活动中,从而确保微课教学更全面地为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五)政府和教育机构支持和帮扶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信息手段,需要借助各方优质资源。因此,作为政府或教育组织应给予有条件的幼儿园大力地支持和帮扶,先由具备制作条件较好和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幼儿园牵头,制作高质量的微课作为试点,为其他幼儿园起带头示范作用,接下来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建立相关网络平台,打破固有的界限,充分实现优质微课的共享,实现辐射周边幼儿园教师提高微课设计理念和制作技能水平的目的。在网络平台中教师也可以通过QQ群、研修说说、工作坊等渠道相互探讨微课软件的使用方法,交流微课软件的使用经验,扩大幼儿教师彼此交流的广度,加深幼儿教师彼此交流的深度,以此激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促进教师共同提高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因其独特的优势被引入学前教育中,未来将会为学前教育领域创新教学模式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为学前教育资源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促进教师与学前儿童共同成长。
[1] 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09):12-15.
[2] 陈浩.“互联网+教育”内涵及其与传统教育融合探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1):8-13.
[3] 张一川, 钱扬义.国内外 “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06): 26-33.
[4] 胡铁生. “微课”: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 61-65.
[5] 王竹立. 微课勿重走 “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 远程教育杂志, 2014(05): 34-40.
[6] 马爱梅.小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话语符号分析及应用[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 (02): 87-91.
[7] 董刚. 微课的发展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影响研究[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5 (05): 3-7.
[8] 建涛,刘建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课应用研究[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1):81-84.
[9] 葛含静,李璟琦,刘菲,李慧芸. 微课在《学前营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0):64-67.
[10] 郑世忠.吉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微课制作能力现状研究——“2015年吉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微课大赛”微课作品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05):38-42.
[11] 黄映玲.微课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J]. 创新探索,2016(10):29-33
[12] 虞永平.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是未来十年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2010 (28) :4-6.
[13] 刘万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40-41.
[14] 侯亚楠, 柳国平, 王强强.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学困生”转化策略[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3): 26-28.
[15] 方贞梅, 王东华. 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安徽省某城市公办幼儿园为例[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01):17-20.
[16] 朱小同, 王强强. 浅谈生态系统理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1): 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