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蒙太奇在电影中的表现及运用
2018-04-03吴帅芸
吴 帅 芸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 010022)
蒙太奇在电影中的运用是超越时空的叙述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在线的视听可能。早期的电影是无声电影,这种发明得到当时无数人的赞赏,时人也流露出对“无声”的缺憾。纵观世界电影的发展,第一次把声音运用到电影中的是1927年《爵士歌王》[1],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出现了,虽然声音运用的还比较生疏,但从此声音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因素。有声电影的出现,从主体视觉到主体听觉的转变,电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了质的飞跃。
一、影视作品中蒙太奇手法的形成与发展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词,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被用于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早期电影没有蒙太奇,镜头是连续不断拍摄,有纪实性的风格。“卢米埃尔兄弟拍的一系列的影片都是单镜头构成的”[2],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依据生活原本的方式讲诉故事,没有蒙太奇手法的使用,也没有对镜头进行时空分解和组合。而乔治·梅里埃虽把不同的场景下拍摄的镜头进行组接,但整场戏还是靠同一个机位去完成,镜头还是最开始的连接,没有产生新的意义,也不涉及蒙太奇手法的使用。
大卫·格里菲斯(D.W.Griffith)不断探索和吸取前人的经验,其电影作品中的蒙太奇表现手法逐渐显现,被人们称为蒙太奇的创始人。大卫·格里菲斯较早使用蒙太奇手法,他认为蒙太奇是一种工具,但他没有意识到蒙太奇在电影中的巨大作用,也没有深入探究蒙太奇的功能及意义,这时对蒙太奇的研究还未形成体系。真正提出蒙太奇理论,将其完善的是三位前苏联电影艺术家库里肖夫、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他们提出各自的理念,发展了蒙太奇的相关专业化理论[3]。随着库里肖夫、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对蒙太奇理论的系统概括和分析,蒙太奇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后来的学者大多是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完善与补充。
“蒙太奇是一种电影表现技法,更重要的是一种电影思维方式。”[4]这种思维方式在电影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影视中的蒙太奇最开始还是来自于画面,以画面的高质量剪辑手法出现的蒙太奇手法得到了高质量运用。随着电影制作者在处理镜头画面时有意识运用蒙太奇手法,声音处理也出现了比较鲜明的“切”、相对柔和的“叠加”、带有声音段落感的“淡入淡出”,以及声画同步、声画对立、声画串位等多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这都属于声音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二、声音蒙太奇在电影中的运用
在电影作品中,画面蒙太奇手法的使用都具有关联性,一些分散跳跃的镜头大都通过蒙太奇手法组接产生某种联系。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创新,声音蒙太奇在电影制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音乐为载体,将语言、音响等有机整合到观众的视听过程,对电影画面进行有机补充,使观众产生联想和记忆的心理过程,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听觉震撼,辅助观众开掘和拓展对作品感受的深度和广度。
(一)语言的使用
电影用语言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语言的使用在这里特指人物对白、旁白和独白。
1.对白
电影中对白的使用不仅是对画面内涵的补充,也辅助观众加深对内容的深入理解。通常电影中的人物对白是一问一答式,语言对白运用蒙太奇手法,就可能造成视觉上的特殊效果。声音蒙太奇手法在电影《风声》中的使用就有一定特色[5]。影片中,日军在对五个情报机关的涉及案件人员进行审讯,在特务处分别与每个人进行谈话,谈话处理运用了蒙太奇手法,画面外叠加每个人的独自表白,画面的表现力度被弱化了,声音在表现中占据主导地位,声音蒙太奇手法的使用使故事情节更加扑朔迷离,人物形象逐渐凸显,影片的表现力度也得到加强。
2.旁白
旁白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影片表达的客观性,是第三者角度上的观察和思考,可以对影片的故事背景进行描述,也可以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解读和分析。旁白属于画外音,把电影中人物难以开口的语言,通过旁白形式传递给观众,加上电影中与声音和画面并行的蒙太奇手法,引导观众走进导演预定的情景中。“对旁白情有独钟的是侯孝贤导演,他一直追求用画外音来营造一种诗意而又怀旧的境界。”[5]电影《恋恋风尘》中对主人公阿云和阿远的相思情书以及阿远和弟弟妹妹之间通信用声音蒙太奇处理方式,写信人的画外音成为电影中被省略情节的补充,画面外声音代替了故事情节的叙述,有一种从过往时光里发出的绵远味道,形成丰富的回味空间。
3.独白
“声音蒙太奇在体现人物内心活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采用内心独白,运用独白这一声音蒙太奇手法也是能够很好体现出来。”[6]独白主要用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情感,部分电影作品中运用独白表现对过往人事的追寻,以声音的方式出现,让每个观众倾听角色内心的声音,辅助观众审视角色的灵魂。一些电影镜头中画面会跟着独白表现,声音随着画面的组接推进,使电影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在周星驰的电影中,偶有内心独白辅助思想情感的独特表达,《大话西游》中那段妇孺皆知的经典独白在影片高潮迭起之处多次出现,在被解构了的情节碎片中提炼出精髓,为观众拓展了思维空间,深化了电影表现的核心思想。声音蒙太奇的使用既表现出影片中角色的个性特点,也增加了影片的内容存量和想象空间。
(二)音响的使用
作为补充画面背景声音效果的重要手段,影视中运用音响蒙太奇手法可以在人们心理上造成强烈刺激。电影中很多音响效果都是经过后期电脑制作,将精心选择的音响,按照一定联系组接在一起,从而烘托气氛,传输信息,规避不堪入目的画面,以确保影片的艺术效果与艺术美感。
音响叙事通过重复叙事对叙事时间产生影响,将人物、画面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有意识进行组合,体现出不同人物在同一时间、相同人物在不同时间所表现出的循环叙事,使音响能运用循环叙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电影《催眠大师》中每一次催眠结束时会有手指打响的音响,提示观众这是一段催眠时间的结束,每一次催眠的场景并不相同,音响提示都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音响的累加效果对画面有补充作用,通过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增强观众的关注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7]。影片中,任小妍在屋子里听到反复出现的弹珠子的声音,每一次出现,心跳开始加速,悬疑感增强。这种音响累加效果恰恰链接的是故事的情节,表现出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与此同时观众的心理也受到影响,这种音响累加在悬疑片和恐怖片经常使用。
(三)音乐的使用
音乐艺术抽象性较强,能烘托人物内心,表达细腻的情感。在电影中,画面的可观性和音乐的衬托性对观众产生一定的影响。蒙太奇的表达方式运用在影视音乐中,音乐根据镜头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组接,镜头可以变换而音乐不变,这样使用就可以将不同的镜头锁定在同一感情基调上,电影中的音乐经过蒙太奇艺术处理后,音乐不只是发挥装饰作用,也使影片主题表达更鲜明。
电影中音乐主要分为画内音和画外音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交叉重叠,还可以转换。画内音是通常所说的画面内出现的音乐,这一类音乐的出现影响观众情感最为直接;而画外音是不出现在屏幕画面中的,主观性比较强,它既可以与画面保持一样节奏,也可以各具特色。如画面产生悲伤之情时,选择一个喜庆的音乐来配合,通过强烈对比让观众产生情绪反差,留下深刻印象。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出现血腥屠杀的画面时候,画外音乐却显示不同的基调,用纯洁的童声伴着悠扬的钢琴声,这一段画外音的使用跟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声音蒙太奇很自然体现出音乐的寓意性和表现力[8]。
音乐可以烘托人物情感的表达。贾樟柯电影《小武》中,有一首流行音乐一直反复出现,第一次出现是电视台去采访民营企业家小勇后,以点播的方式送给即将结婚的小武,而此时小武也亲眼看到此景,两个人物的差距感瞬间被定位。后来在迪厅梅梅唱的也是这首歌,后来小武爱上了梅梅也清唱了这首歌。这首歌意义非凡,反复出现,且在空间场景有多次转换,音乐的不跳转而表意直接反映到小武的经历中,成为人物情感的重要支撑。
声音蒙太奇在电影中还可以连接画面,加强影片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如电影《勇敢的心》中,一首《Wallace Courts Murron》出现最为频繁的背景音乐,与之固定搭配的画面也是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场面。小威廉在参加父亲的葬礼后不肯离去,小女孩找了一朵花送给了小威廉,这时画面没有对白,音乐响起,体现出小威廉失去父亲的沉痛心情和小女孩对他的关爱。多年以后,两人再次相遇,同样的音乐再次响起,这时候音乐从之前的关爱到现在的浪漫。此处无需语言涉入,乐曲成为一种符号,不仅仅连接了画面也表现出男女主人公微妙的情感变化,音乐的采用有着其他语言或视觉艺术无法传达的效果,使影视主题表现得更加唯美,深刻。
结语
随着研究者和创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电影艺术有了更多表现手法和形式。其中声音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能带给观众精神享受,推动情节发展,是电影中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更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载体。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创新,电影中的声音大部分都是后期制作,这样做也更加彰显声音蒙太奇的地位和作用,这种手法的使用无疑是电影成功的重要手段。声音要与其他影视因素共融,达到并茂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