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兴紫砂壶之文化探析

2018-04-03郝连奇

中国茶叶 2018年3期
关键词:紫砂壶紫砂

郝连奇

天津津门紫砂会馆,300171

宜兴是中国古代名茶产地之一,据考古表明,自母系氏族社会起,宜兴就有制陶业存世,唐宋时期,因流行煎茶、斗茶法,只有茶盏而没有茶壶。当时用来煎水的壶不能称作茶壶,直到明洪武二十四年废龙团茶改散茶以后,冲泡法代替了煎茶法,紫砂壶才逐渐从日用品演变成艺术品。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明清两代的文人参与,赋予了日用陶瓷新的形象,文人在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一、精工细作之工匠精神

明朝末期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是论紫砂壶的第一本专著。书中记载:“供春,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矣。世外其孙龚姓,亦书为龚春。人皆证为龚。予于吴周聊家见时大彬所仿,则刻供春二字,足折聚讼云。”大意是:供春其人,是当地名人吴颐山的书僮。曾经陪伴吴颐山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闲暇时,抽空模仿金沙寺的老和尚抟坯制壶,灵巧地利用手指按压,制作成优美的壶胎。他的后代用他的方法制作的壶,书写作龚春,故人们一度把供春认作龚春。后来本书作者在吴周聊家看见时大彬所仿制紫砂壶,就赫然刻作“供春”二字,足以证明壶底部刻作“供春”二字是正确的。

学习紫砂的历史,不是简单地了解史料,记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对于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绕过史料的背后,寻找持经达变的智慧。《阳羡茗壶系》全书计3 500字,书中着重介绍了供春、时大彬等31位紫砂民间艺人的造壶技艺及其作品。通过对供春这段史料的学习,我们并非想弄清供春到底是姓“供”还是姓“龚”,而是看到了“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的匠人精神,以及“予于吴周聊家见时大彬所仿,则刻供春二字”表达的时大彬和作者对于匠人的敬重。

可以肯定地说,供春不是第一个制作紫砂壶的人,至少金沙寺的老和尚就会作壶,但问题是为什么时大彬在壶底部的落款是“供春”而非“某某法师”或“金沙寺”等字样呢?有两种解释:其一是供春或其后人制壶之后,出于对作品的敬重,用竹刀在壶底部恭恭敬敬刻上“供春”两字;其二是时大彬出于对供春匠人精神的敬重,仿制供春壶之后,工工整整地在壶的底部,刻上“供春”两字。不管是哪一种解释,透过这段历史,我们受益的应该是精耕细作的匠人之心的感动。

六瓣圆囊壶,刻款:大明正德八年供春

二、师徒传承之大家风范

《阳羡茗壶系》记载了明代31位制壶名家,而唯独将时大彬列为“大家”。在介绍时朋的时候说:“时朋,即时大彬的父亲。这四人人称四大名家,均万历间人(明万历帝,公元1573—1620年在位),都是供春的手法。董翰风格文巧,其他三家则显古拙。”时朋为时大彬的父亲,已是当时的“紫砂四大家”之一,但周高起认为其贡献远不如时大彬,所以将时大彬单独写进“大家”。时大彬的两个爱徒李仲芳和徐有泉也都是当时的名家。事实上,时大彬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镶接和凭空拍打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可以说时大彬是紫砂壶艺史上知名度最大、影响力最深的一位壶艺大家。

三足圆壶,刻款:大彬

透过史料,我们不难看出:时大彬继承了前辈们的工艺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基本完成了手工成型的制壶工艺;有了成熟的工艺,时大彬并没有孤傲保守,没有怕“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而是将技艺倾囊相授,时大彬与两个弟子李仲芳、徐友泉3人在当时就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美誉,所以被后代人誉为“千载一时”。

顾景舟先生被尊为“现代紫砂泰斗”,从20世纪50年代初他收第一个徒弟徐汉棠起,在几十年间,顾景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以自己的工作经验要求跟他学艺的年轻人在基本功上锤炼,做到扎实、深入、不浮华,从选泥、锤泥开始,一个个环节,苦练过硬本领。从严要求的结果,就是顾景舟的弟子各个都有相当出色的成就。顾老的弟子中有6位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或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有6位成为江苏省大师或江苏省名人。顾老高超的壶艺境界与他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有没有文化积累,是民间艺人从艺历程中最重要的门槛,也是大家与一般匠人的重要区别之一。顾老重视这个渊源,并为之努力了一生。他甚至还阅读、钻研过与硅盐有关的书籍,从化学成分方面和化学分子式上了解紫砂泥料。在制壶实践中,他对选矿、原料制备、技艺加工、烧成等每个环节都有深入的研究。顾老对于紫砂传承上的贡献,正如史俊棠评价的:“一代宗师掌门人,桃李芬芳担伟业”。

顾景舟

三、博采众长之多艺融合

宜兴紫砂自北宋起步至今,逐步从日常生活中的粗陶用具推进为精致的工艺美术品。在紫砂6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除了继承已有的成就外,还要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文化发展及工艺水平的提高,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品种。尤其从明代开始,宜兴紫砂茶具的创新得到了文人学士的参与,这在中国陶瓷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些文人不仅设计图样,而且撰壶铭、书款识,以物寓志,使紫砂茶具发出如文人般的巧思和雅趣,成为上层社会饮宴斗茶的高档茗器和厅堂雅陈的精美艺术品。明清两代著名诗人、学者、书画家、艺术家如赵宦光、董其昌、郑板桥、徐渭、吴大徽、吴昌硕、任伯年等都亲自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绘画。这些诗铭、绘画清雅淡远,寥寥数语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趣、情性与茶馨融合一体,大大提高了紫砂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尤其是以陈曼生功不可没。

陈曼生,字鸿寿,清嘉庆道光年间人,能书善画,尤其是书法,篆、隶、行、草皆能,主张制壶创新,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制作结合起来,设计了各式新颖的紫砂壶,其中“曼生壶”最为称道。嘉庆三十一年,陈曼生到紧邻的宜兴溧阳县做地方官,这使原本就对紫砂壶艺兴趣浓厚的他如鱼得水。此间,陈曼生结识了宜兴制壶艺人杨彭年,从此,开始了他们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为后人留下大量传世之作——曼生壶,可以说他们把紫砂壶“文人化”。

陈曼生和杨彭年可以说是紫砂壶发展史上名工雅士珠联璧合的典型代表。“壶随字贵,字随壶传。”二者相互成就。正是有了文人雅士陈曼生的参与,紫砂壶才登上大雅之堂,杨彭年才留下那么多传世之作;同时有了制壶艺人杨彭年的积极努力,杨彭年才展示出无穷的创作激情,才成为中国第二代紫砂壶的领军人物。

紫砂的陶刻较多地融汇书法、绘画、历史、文学、金石学诸方面精华,尤其到了清嘉庆到光绪年间,是紫砂壶造型艺术的转化时期。这个时期以壶上镌刻书画为时尚,其镌刻的内容多与古人诗句、名人题咏有关。其画面较多地取材于《芥子园画谱》《风雨楼画集》和有关画册。与紫砂的跨界合作除了陶刻外,还有多种形式,具体表现在紫砂壶装饰的多样性上,如印章、石刻、玉器、竹编、木雕、漆器、青铜器以及秦砖汉瓦中探索创作题材,熔古铸今,在平凡中见绚丽,在淑雅中含古朴。

直腹刻铭曼生壶,刻款:彭年、阿曼陀室

四、心象互映之悟道心境

心境是中国美学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基本形态。中国紫砂艺术的魅力是沉于心,而见于物象。对于心境之美真正的领会,要突破表层的概念,比如实用功能、材质造型、工艺技术等表层现象,去领悟紫砂壶之外的心境美学。心境之美是超越一般经验感觉现象基础之上的美。用禅理来体会,好比以指指月,心念随手指潜行触月后,则需忘指,从而让幽远的心境伴随前后左右,使心境豁然开朗,充满无比愉悦。

紫砂壶的造型千奇万状,就几何形光素器为例,究其基本造型原理,主要由壶身、嘴、把、盖、钮、足几部分按规律搭配组成。设计制作时,必须遵照物象形式美和意境韵味美的标准协调搭配。壶身主体确定后,壶嘴、把、盖、钮、足等附体方面都要围绕与之主体匹配呼应。创作过程中,还应根据造型需要选择泥料。泥料色泽不同,效果也不同。也要从造型的角度,根据容量的大小,选用适当目数的泥料,或采用调砂、铺砂等方法。这些也与意境韵味的挥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虚扁壶,从一开始的圆柱形身桶,用竹木拍子一下一下地拍成扁形。虚扁壶自明末即有,散见于各大紫砂典籍图谱。此壶式在各个时代都有名家加以临摹再创作,时大彬做过,陈鸣远做过,陈觐侯做过,顾景舟做过。由于每个人美学认知的纬度不一样,所以作品的风格也不同。时大彬的虚扁壶端庄秀美、朴致凝重,被人们称之为“神品”;陈鸣远的虚扁壶用粗砂调制,配比恰当,肌理质感与形制十分和谐,目视为粗,手接则细,浑朴之中有峭拔之势;陈觐侯的虚扁壶个性鲜明,洒脱俊逸,给人以逍遥自在的感觉;顾景舟的虚扁壶,壶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圆扁葫芦,长流的转折呼应重心略向上的环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盖钮巧妙地凸起令壶的重心上移,腹似虚实有,通壶显得精实有神。

紫砂壶以其裸胎质朴之态,素面素心的美学语言,引人思悟。紫砂壶是符合儒家心境、道家心境还是佛家心境,关键不在壶,而在于人的本心。还拿虚扁壶为例,乍一看,在一堆壶中,虚扁壶很不起眼,但当你把它捧在手里仔细注目后,你会爱不释手,惊叹于它的含蓄、包容、典雅。此壶线条柔和弯曲,弧线清晰,壶腹鼓凸,腰身折合,合而中虚,三弯嘴、圆把、圈足。虚扁壶以扁、平为特点,腹扁而大,胎浅而虚,形虽扁,气却昂,给人一种纯朴大度,刚柔并济的感觉。儒家喜欢此壶的虚怀若谷,道家喜欢此壶的天人合一,佛家喜欢此壶的虚中善受,甘露涵濡。

心境通过紫砂壶物象来体现,物象由紫砂壶基本造型构成。前辈们“搜求于象,心人于境”,使得后人“目击其物,以心击之,可洞穿其境,”更使得今天的从业者,“用意于古人之上,天地之境则洞察可观”,中国壶艺家聪慧灵性,以超脱的艺术形式为壶艺造境。从某种意义上说,紫砂茶具已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逐步成了物化了的精神艺术品。

五、壶茶相生之和合默契

紫砂壶是因茶而生,用茶而活。唐宋时期,因流行煎茶、斗茶法,只有茶盏而没有茶壶。当时用来煎水的壶不能称作茶壶,明代茶壶才进入了饮茶用具之列。明代以前,紫砂陶器只用于煮水煮茶,直到废龙团茶改散茶以后,冲泡法代替了煎茶法,紫砂壶才逐渐从日用品演变成艺术品。汪文柏在《陶器行赠陈鸣远》中写道:“吁嗟乎,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在清代初期已见珍贵。

紫砂壶与茶相融相生,是一种始于根脉的文化默契之美。对于茶人来说,也许是在茶与紫砂壶的泡养之间,也许是在汤色的转换之间,也许是在茶香的入喉之间,感悟紫砂与茶之间无与伦比的天作之美,然后将这种美悄悄地浸入自己的生活,豁然开朗。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香味之蕴。”冯可宾《茶笺》中说:“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中国陶都,每一客,紫砂壶,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散漫,味不耽误。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太早则未足,大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紫砂壶带给人的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壶与茶的默契之美。

紫砂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润泽、温雅,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紫砂壶是靠茶水来滋养,茶水是靠紫砂壶来承载、呵护。

历代文人雅士的歌赋中,有壶必言茶,以壶悟道,以茶明志养德。“泥炼天心抱,汤烧茗德扬”“茗外风情移月影,壶边江静听松涛”“壶小天地大,茶中日月长”“一壶一世界”等名句无不闪烁着紫砂壶与茶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紫砂壶紫砂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无相
浅析紫砂泥的天然优越性
17-18世纪荷兰陶工对宜兴紫砂的仿制与创新
刘少白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泡壶
购买紫砂壶4忌
情系紫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