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内涵与路径研究

2018-04-03杜恒杰

记者观察 2018年3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校园文化

文/杜恒杰

一、引言

高职院校承担着传承和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生产建设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千方百计多维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其内涵发展的关键核心。优秀校园文化是维系和凝聚师生价值认同,形成自身竞争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与惯性力量。高职院校通过将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营造浓厚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成为“大国工匠”的继承者和传承人,成为民族工业的中流砥柱。

二、“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除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外,紧抓时代脉搏,既要合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更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建设内涵,多角度提升育人氛围与培养质量。

(一)“工匠精神”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核心

“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灵魂。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享誉世界,众多产品做工精细考究、无可替代,这与他们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融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密不可分,“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正是缺乏灵魂根基所致。“回归匠心”是新时代集结号,高职院校通过强化“工匠精神”文化的引导与培育,将“匠心”融入学习生活,“匠艺”融入人才培养,“匠魂”融入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与职业品质,提升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造就新时代“大国工匠”,助力实现“制造强国”梦。

(二)校园文化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精神,其本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特殊文化形式。职业教育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通过追求纯粹、美好与质朴的“工匠情怀”,将“工匠精神”深深植根融入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思想传承、文化育人的载体,成为学生发展的灵魂根基,伴随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实现高质量就业,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

三、“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基地,寻求“工匠精神”时代特质与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的融合契合点,是“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一)“爱岗敬业”的工匠品德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职院校把“爱岗敬业”的工匠品德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与教书育人全过程,涵养“想负责、敢负责、能负责”的工作品德,通过榜样示范引领,使全体教职员工担负起人才培养、教书育人、管理服务职责,鼓励大家甘于在平凡岗位上为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与精力,从而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的工匠品德。

(二)“执着专注”的工匠品质

“执着专注”是优秀工匠的必备品质。工匠们把毕生精力全部凝聚到自己认定的目标和事业上,无怨无悔、永不言弃、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可见“专心致志”是一种高贵的工作品质,是对事业的一种执着坚守,同时也是对责任的一种果敢担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便是这种品质最好诠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执着专注于育人工作是高职院校实现历时使命的重要保证。

(三)“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

“精为之完美、益则为更加”。精益求精是优秀工匠们共同具有的思想特质和从业准则,是凝神聚力、注重细节的情感投入与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瑞士以手表闻名于天下,得益的就是工匠们对技艺和品质的苛刻要求,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在完美之后更加追求极致的精神。人才培养质量则在于每位师生对于育人每个环节的“入细、入微、入实”与“精益求精”。

(四)“知行合一”的工匠意识

“知行合一”是工匠们体现出的高贵品格,源于对工作本身的精进不息、久久为功,是一种操守凸显和人格升华,更是社会期盼与人民呼唤。教育需要每一位教师耐得住寂寞、守得了清贫,默默无闻地将精力与智慧投入到教书育人中,持之以恒地用心经营、精心打造,方得始终。“知行脱节”或“知而不行”,都将背离教育的宗旨。

(五)“守正出新”的创新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思考进取,勇于将传统技艺和当代先进科技相结合,包含追求突破与革新的创新内蕴,革故鼎新,不断探索新工艺。在职业教育中,传统观念的束缚已制约人才培养,如何突破束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品质,关键在于师生如何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守正创新”,彰显时代精神,创造新价值。

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培育路径

(一)以“精神文化”为重点,营造“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之灵魂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经过沉淀、凝练、提升从而发展起来。高职院校通过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办学传统,突出育人理念,吸收借鉴“工匠精神”,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严谨的治学精神。通过“工匠精神”优秀践行者的优秀事迹展示,发挥大国工匠的表率作用,成功塑造大国工匠的正面形象;把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的工匠品德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多途径熏陶学生精神世界,引导学生产生敬慕之情,从而达到传达精神、以身作则、教育学生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

(二)以“制度文化”为保障,完善“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之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制度既是大学文化的凝练和表征,更是学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紧扣高校实际,以学校章程为基本法,通过制度的“废、存、改、立、宣、释”,将“爱岗敬业”的工匠品德、“知行合一”的工匠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等融入到人才培养、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管理服务等制度条目中,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和行为标准,规范约束师生行为,保证校园工作和活动有序开展与落实,形成治校民主、决策科学、管理规范、人文精神彰显的制度保障体系。

(三)以“环境文化”为依托,承载“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之基石

环境具有影响人的活动与实现自我改变的作用。通过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使其成为育人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全体师生的观念与行为。根据校园不同功能定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校园中的建筑、植物、景观与标识系统,不断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和渠道,让草木“说话”,让石头“灵动”,建设“独具匠心”的“精致”校园环境文化,使校园文化与景致达到高度契合,让学生能够在融入有“工匠精神”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感受校园文化魅力,加快学校事业发展,促进校园和谐。

(四)以“行为文化”为表征,巩固“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之效果

行为文化主要由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行为环境三个要素构成,是个人与集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依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征,按照岗位要求,制定师生职业行为规范,形成符合“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范式,达到人人作示范、处处皆课堂的建设效果;同时,加强检查与督促,形成优良师德师风,营造文明、优雅的校园行为文化,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五)以“主题教育”为载体,搭建“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

特色主题教育是学生在课堂教育教学之外,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的特点,能够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的教育形式。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思想教育、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等主题教育活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进校园”“工匠大师进校园”“优秀企业家企业文化进校园”“创新创业沙龙”等系列活动,把“敬业爱岗、知行合一、守正创新”等“工匠精神”元素渗透到主题教育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感受课堂教学所感受不到的魅力,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六)以“互联网+教育”为阵地,建设“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新高地

互联网因其快捷方便、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等优势,不断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成为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新载体与新途径。积极利用互联网+教育信息技术,开展MOOC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活动,实施个性化教育教学,开展“工匠精神”的认知教育与虚拟仿真实验实训,让学生经历“真人真事”、感悟职业品格,实现职业认知、情感、道德和技能的共同提升。

五、结语

2016年两会报告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强调“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工匠精神”培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堂课一次活动之效,需要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育人理念,通过“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与渗透,在教师示范引领、环境熏陶感染、实践固化养成中,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成为各行各业建设与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校园文化
90后大工匠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