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2018-04-02吴钩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豪迈的《破阵子》,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写,写毕寄给他的朋友陈亮(陈同甫)。词中那位“醉里挑灯看剑”的剑客,不是别人,正是辛弃疾自己。
在唐宋文人骚客中,有剑侠气的诗人并不多见,唐朝的李白是一位,写过一首《侠客行》。相传李白本人也做过游侠,喜欢剑术。但是,如果假设李白遇到辛弃疾,两人比试武术,估计太白诗仙会被辛弃疾秒成渣。
因为李白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只是在诗中吹牛皮而已,而辛弃疾却是真的做到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他词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可不是书生的纸上谈兵,而是一名剑客在抚剑感慨刀光剑影的往事。
辛弃疾出生在济南府,他少年时,济南已沦入金国之手,他的祖父也在金朝为官。但辛弃疾要效忠的国家是大宋,不是大金。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攻宋,后方中原故土的宋朝遗民趁机发动起义。少年辛弃疾也拉了一支2000余人的队伍,加入耿京领导的山东义军。与辛弃疾一块加入耿京义军的还有一名叫做义端的僧人,是辛弃疾的朋友。但这个义端突然叛变,“窃印以逃”,这事拖累了辛弃疾,耿京“大怒,欲杀弃疾”。辛弃疾淡定地说:“给我三天时间。”他料定义端必投奔金帅,“急追获之”,很快便追上了义端。
义端一见辛弃疾,便求饶说,你乃是青兕(犀牛)下凡,武功高强,请念在昔日交情的份上,不要杀了我。但辛弃疾可不留情面,“斩其首归报”,一剑砍下义端的脑袋,提回来见耿京,由此得到耿京的器重。
次年,即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受耿京委派,潜回南方的宋朝,拜见宋高宗,“奉表归宋”。高宗大喜,授予小辛“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之职,又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让小辛带委任状潜回金国,召耿京归宋。但辛弃疾回到山东时,却得悉一个晴天霹雳一般的消息:耿京已被叛将张安国杀害!张安国带着耿京人头投奔金营去了!
这这这,如何是好?辛弃疾对众将说:“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竟率领五十名勇士,直闯敌营。其时张安国正在金营“与金将酣饮”,辛弃疾突然闯入,于混战中生擒张安国,“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然后,辛弃疾押着张安国,一路闯关南下,抵达南宋杭州,“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真可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其时,小辛方二十三岁。
辛弃疾南归之后,被任命为江阴佥判,未久又升为建康府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宋孝宗有意收复故土,辛弃疾也很振奋,奋笔上书,论南北形势,“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他《破阵子》词中的自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便是此时心境。可惜,南宋因北伐失利,已与金国订立“隆兴和约”,朝廷“以讲和方定”不由,没有采纳辛弃疾的建议。
此后辛弃疾又历任知府、提刑使、安抚使等职,只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梦想却无法实现,所以他才有“可憐白发生”的感慨,跟岳飞《满江红》的“白了少年头”之叹,是差不多的。
辛弃疾担任地方大员之时,施政风格也带有几分剑客的尚侠任气、心狠手辣,如他任湖北安抚使时,“得贼辄杀,不复穷究,奸盗屏迹”,也因此落下“好杀”之名,以致有台谏官弹劾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辛弃疾少年成名,后来却宦途多舛,也与其“好杀”的铁腕备受争议有关。
有一件事也可说明辛弃疾的辛辣声名令人后怕。他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时,与政见、抱负相似的陈亮成了好朋友,陈亮拜访辛弃疾,“纵谈天下事”,说得淋漓痛快。但夜里,陈亮冷静下来,才想起辛弃疾此人心狠手辣,“恐为所忌”,便偷了马厩里的一匹马,连夜逃走。次日,辛弃疾得知陈亮不辞而别,便写了这首《破阵子》词,寄给陈亮,表明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