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三农”思想探微
2018-04-02石晓磊
石晓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习近平同志的带领下,继承我党一贯重视“三农”问题的传统,坚持重农、强农、惠农的调子不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思想,形成了以建设小康农村为着眼点、深化农业改革为动力点、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依托点、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支撑点的清晰、完整的“三农”思想。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深刻领会新时期党的“三农”政策精髓,壮大农业实力、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素养,进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三农”思想;小康;农业
中图分类号:F02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2-0005-03
“三农”问题作为事关能否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性问题、难点问题,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我国“三农”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观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三农”思想。
一、以建设小康農村为着眼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1]60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建设小康农村为着眼点,为老百姓想实策、办实事、求实效。
(一)朴实的为民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同志青年时代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下乡时,他就和当地村民一起建沼气池、修公路、办合作社,为改变农村面貌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探索。正如后来他在回忆起当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时所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这种实事求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和“三农”情结也随着他在河北、福建、浙江和上海等省市的任职而更加深厚和丰富。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积极为农民减负,进行农村改革。在福建省工作时期,他指导当地创新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见解独到的“闽东思考”,在宁德地委书记任上结集出版的《摆脱贫困》,是他“三农”思想有了深入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任职浙江期间,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浙江率先颁布了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积极推进新时期合作化进程。这一系列的丰富实践使得习近平的“三农”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升华。
这种朴实的为民情怀在习近平同志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更是变成了强烈的使命担当。正如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首次见面时所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70改善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小康农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只有农民也富裕起来,才是全面的小康。在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同志更是俯下身子听民声、解民忧,多次深入偏远地区农村就“三农”工作开展实地调研,体百姓之疾苦、察百姓之冷暖,慰问当地群众,寻求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
(二)一个也不能少,全民奔小康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把消除贫困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常抓不懈。经过历代领导人多年持续不断地关注和努力,已成功帮助六亿多人摆脱贫困,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早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同志就曾写道:脱贫道路上,决不能让一个地区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是把扶贫工作作为关系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中华民族复兴梦的重要事业和艰巨任务,用他自己在新年贺词里的话说:“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要顺利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彻底解决70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就扶贫工作而言,首当其冲的便是克服思想意识上的“贫困”,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所讲“治贫先治愚”“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深入分析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群众致贫的真正原因,想办法让贫困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信心,充分激发贫困户的“内功”。其次,除了坚定的信心还需做到措施“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第三,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作为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习近平同志不只注重困难群众物质上的脱贫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脱贫,他强调“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如此多管齐下,精准施策一定能够确保贫困人口尽快脱贫早日步入小康社会。
二、以深化农业改革为着力点
农业作为关乎国家安定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农业发展的新情况,必须以深化农业改革为着力点、激活发展新引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道路”。
(一)稳步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党历代领导人都致力于探索农业发展的多元化方式并积极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已逐渐解决了效益偏低的传统农业问题,进入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新时期农业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首先,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最为首要的仍然是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针对粮食供给这一关乎国家安定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指出,“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绝对不能将中国人的饭碗问题的解决寄托在国际市场上。其次,科技是兴农的重要法宝。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在山东省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指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中国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第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助力农业改革。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协调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均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农业现代化发展却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缺口,有些地方靠天吃饭、自然灾害频发的状况尚未有根本性的改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的反哺作用仍有巨大潜力有待深入挖掘。
(二)严守底线,实现绿色永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一些隐藏在农业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也日渐显现出来,如果任由这些问题继续发展则势必会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严峻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坚守底线,实现绿色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关于农业发展的新观点、新论断。首先,他倡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他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观念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其次,他主张严守发展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和资源消耗上限。尤其对于农业发展处于根本地位的耕地,习近平同志指出:“耕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 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第三,主张建立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习近平强调“只有践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3]240他提出以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责任追究制度和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保驾护航,使农业真正成为广大农民有保障、有奔头的产业。
三、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依托点
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建共享的主体,是推动农村变革、促进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既能够传承乡土文明,又“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依托。
(一)传承乡土文明,建设精神家园
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古老国度,广大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明的深厚根脉深植于此。习近平同志早在参加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时就曾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中,我们绝不应丢掉这一珍贵的传统文明。“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2]70新农村建设应该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盲从城市的发展路径也不一味局限于小农思维,在充分尊重乡村风土人情的基础上,保留乡村风貌,留住青山绿水,记住乡愁,走出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新路。作为新农村共建共享主体的广大农民,要把传承乡土文明这一责任承担起来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绝不能让广大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二)打造创新型农业经营实体
习近平同志十分强调创新型农业经营实体的培育和打造,他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4]首先,农村地区的教育是一个基础性、长远性的重大工程,只有办好农村地区的教育才能保持农村劳动力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湖南考察时所言,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其次,要因地施策针对性地推进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贫困落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生产技术的进步、管理经营的与时俱进和互联网时代信息工具的广泛运用。这就需要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以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
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支撑点
由处于最基层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省委书记,再到党的总书记,经过长期基层工作的摸爬滚打和不同层次岗位的实践磨炼,习近平同志深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正如在其著作《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所写到的“执政重在基层”。
(一)从严治党,加强党群关系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执政理念贯彻的“最后一公里”,是关系到党的全部工作成效的关键支撑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从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党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首先,习近平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他指出,理想信念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5]15 同时,他也多次劝勉广大党员干部在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中能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其次,注重作风建设。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促进广大党员干部自我革新、改善作风,最终实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目标。第三,以规矩成方圆,将纪律和规矩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他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6]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落实“八项规定”为抓手,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的发生,进而确保权力的公正透明高效运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二)建强堡垒,引领“三农”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三农”发展中核心作用的发挥。他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7]189首先,要锻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确保正确方向。村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工作作风状况,对于新时期“三农”的引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农业知识丰富,而且对广大农民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干部队伍。其次,要努力形成环境与人事的良性互动,让干净的人有更多干事的机会,让干事的人有更干净的环境。第三,要积极发展农村的基层党组织、拓宽党在农村的工作覆盖面,努力将农村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扩大、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如此,久久为功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与群众心贴心,带领广大农民实现科学发展、共同致富,保持农村稳定繁荣的坚强战斗堡垒。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4]习近平.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5.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3-01-23.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