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图式-矫正”理论角度看阜阳剪纸创作中的问题

2018-04-02

关键词:阜阳图式剪纸

程 瑞



从“图式-矫正”理论角度看阜阳剪纸创作中的问题

程 瑞

(阜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阜阳剪纸在当下创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创作能力退化”“剪纸‘绘画化’”“刻刀取代剪刀”三个方面。从“图式-矫正”理论角度研究发现:阜阳剪纸艺术具备艺术图式的三个特征——传承性、稳定性与矫正性;阜阳剪纸创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源于其基本图式的丢失或背弃;艺术图式的传承是传承和保护阜阳剪纸艺术的基础和前提。

图式-矫正;阜阳剪纸;初始图式

民间剪纸艺术是源于人们生活的极具魅力的艺术类型,是社会底层劳动者基于审美的需要和艺术直觉创造的艺术形式。与其他的艺术类型相比,剪纸艺术对材料的要求最为简单,语言最为朴素。但大道至简,大俗即大雅。剪纸艺术是一种与原始艺术、儿童艺术相类似的,最为接近艺术本体的艺术形式。因此,在进入现代以来,民间剪纸艺术成为现代艺术家甚至学院艺术竞相研究学习的对象。全国各地都有剪纸艺术,风格各异。具有地域性风格的阜阳剪纸,因其与众不同的面貌而独树一帜,屹立于全国剪纸艺术之林。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程建礼、刘继成、王家和、吕凤毛等为代表的阜阳优秀剪纸艺术家及其作品,逐渐为世人所知。阜阳地处安徽省西北部,属于淮河流域南部的中心部分。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厚的人文环境使阜阳剪纸将中国北方的粗犷、浑厚、大气与江南的精致、细腻、秀丽熔于一炉。阜阳剪纸以“粗细结合”和“阴阳交替”的手法表现出“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刚柔并济、夸张浪漫”[1]的地方特色。

随着生产方式、经济环境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阜阳剪纸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逐渐失去。 出于对地方文化保护的认同,阜阳剪纸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在政府部门、传承人、企业及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不错的效果。自2008 年阜阳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以来,与阜阳剪纸相关的展览、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很多中小学、大学甚至做出将阜阳剪纸艺术引入课堂教学的探索,参与阜阳剪纸的创作者也越来越多。关于阜阳剪纸的学术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不过,在热潮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从知网搜索的结果来看,以阜阳剪纸为主题的相关论文多达60余篇。但部分文章观点相对陈旧,理论深度不够,且多为说明性文字,有部分文章存在重复性研究的情况,大部分文章使用的研究方法还停留在使用“艺格赋辞”的手段描述艺术作品内容、表现手段以及观看者审美感受的阶段。运用图像学、形式分析、符号学等现代艺术学科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章比较少见。

同时,剪纸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创作能力退化”“剪纸的‘绘画化’”“刻刀取代剪刀”三个方面。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拟从“图式-矫正”理论的角度剖析阜阳剪纸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阜阳剪纸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或借鉴,从而使阜阳剪纸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一、“图式”与“图式-矫正”理论

“图式”是一个近年来在很多艺术类文献中频繁出现的词汇。但很多文章对“图式”这一概念存在误读。笔者在文献搜集的过程中,发现了多篇题为“某某图式语言研究”的论文,而文章实际内容却是关于形式语言或装饰手法的研究,混淆了“图式”与“形式”的区别,对“图式”一词的理解明显存在偏差。因此在使用“图式”这一理论工具研究问题之前,有必要对这一理论的概念内涵进行简单地梳理和界定。

“图式”一词源于哲学,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康德认为“图式”是一种“先验”的格式,相当于知性范畴和感性直观中间的一个桥梁。对“图式”概念,现在一般是这样理解的:“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贮存在人大脑中的知识是围绕某一主题互相联系起来形成的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2]

进入现代以来,图式理论在心理学、儿童教育、外语教学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影响比较大。在艺术理论研究领域,“图式”理论也有很多应用。比如在著名的艺术理论家E.H.贡布里希的图画再现心理学中,“图式”正是其研究的核心范畴。

人之于自然是渺小的,但是人总是试图去认识自然。人类最初去认识自然时,都会自发地进行简化。比如中国古人将自然理解为阴阳,将事物的存在方式概括为八卦(八种可能)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由火构成的等等。画家去模仿自然的时候,同样作为客体的自然也是不可能被完全把握的。画家只能用一种比较简便的方式去概括自然,图形化无疑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这甚至是人类一种先天的本能,孩子拿起笔去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就是图形化的。认知主义心理学研究者曾做过这样一种实验。他们让很多人摹写一块所谓的“无意义图形”——譬如一块水痕或一个随机生成的不规则的斑点。结果发现几乎所有被实验者的摹写程序都大抵相同。实验者都会寻找使用自己熟悉的图式将“无意义的图形”进行分类。比如,实验者会认为这个图形是三角形的,某块形状像一条鱼。当他们确定好大致形状之后,随之会对初始图式进行调整,逐渐修正以接近对象。贡布里希认为,这个实验说明了“摹写是以图式-矫正的节律(rhythms of schema and correction) 进行的。图式并不是一种抽象过程的产物,也不是一种‘简化’倾向的产物;图式代表那首次近似的、松散的类目,这个类目逐渐地加紧以适合那应复现出来的形状”[3]65。

贡布里希的“图式-矫正”理论还认为,绘画的过程就是画家选择一个初始图式(initial schema) ,然后对照自然不断进行“矫正”并最终达到目的的过程。阜阳剪纸大师程建礼能够边剪边唱,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正是因为大师丰富的人生阅历、充沛的艺术情感与多年练就的出神入化的技艺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初始图式,剪纸大师就不可能做到自由的表达和创作。

图形是图式语言的基本呈现方式。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的绘画,都是由点、线、面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塞尚认为,世界上一切物体都可以归纳为几何图形。这里,几何图形就是塞尚建立画面的基本图式。中西绘画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它们初始图式的不同。我们可以说“笔墨”就是中国绘画的基本图式。同样道理,在剪纸艺术里,最基本的“剪法”与剪法所形成的装饰纹样和基本图案便构成了这种艺术的基本图式。阜阳剪纸既有显得细腻的“暗口入剪”和“剁剪”,也有粗犷大气的“掏剪”和“折剪”。以基础剪法而产生的图案纹样非常丰富,但是“锯齿纹”和“月牙纹”却是最基础的纹样,其他的纹样都是基于这两种基础纹样而派生出来的变化。因此,“锯齿纹”和“月牙纹”是阜阳剪纸的初始图式。

二、阜阳剪纸“艺术图式”的三个特征

一般认为“艺术图式”至少具备传承性、稳定性和矫正性三个特征,阜阳剪纸也不例外。

1.传承性

贡布里希认为,不同民族的审美习惯形成不同的视觉心理的传统图式,这也呈现出不同民族艺术再现方式的差异。画家不可能凭空创作,而是按照前人积累的经验、“心理定向”的观察来表现对象,并对通过学习掌握的传统图式加以适当矫正。没有传统图式就没有艺术的产生。传统阜阳剪纸的传承一直遵循“口传心授、耳濡目染、技艺相袭”[1]的方式,主要的传承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家庭式传承,多存在于农村妇女群体中,如戴氏三姐妹、胡张氏等。第二种为地域性传承,如程建礼、贾培秀这样的民间艺人,他们常年在阜阳各地走街串巷,卖艺谋生,他们的艺术风格对当地剪纸艺术整体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进入现代以来,由于经济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传承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从上世纪80年代起,阜阳地区已经举行过6次具有规模性的剪纸艺术培训活动,学员多达百人。培训班扶植了更多的剪纸艺人,为剪纸艺人和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但是现代培训班的参与者多是一些美术工作者、美术教师或学生。他们在从事剪纸艺术创作和学习之前都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本门”功夫使得他们可以将剪纸作品“刻”得极其精细,也更可以刻得更“像”。但是那种只属于民间艺术的、天然的朴拙感和来自于泥土的气息却遗憾地消失了。这促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到底选择什么样的传承方式才能使阜阳剪纸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2.稳定性

一种艺术形式的“图式”如果缺乏相对的稳定性,这种艺术就不能成立。一旦艺术图式逐渐失去稳定性,这种艺术形式距离死亡也就不远了。当然稳定是相对的。绝对的稳定,也会使其走入另外一个死胡同。“艺术图式”的稳定性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稳定性,一是风格的稳定性。风格的稳定性是一种艺术形式是否成熟的标志。没有稳定的输出,就不会形成不同风格和流派。对于剪纸这种技艺性要求极高的艺术形式,手工表达时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稳定性表达需要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大量的重复练习才能达到。

3.矫正性

“矫正”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依据当下的感受对初始图式所做出的调整。“图式”如果没有“矫正性”的特征,很容易和“程式”“公式”“概念”等名词混为一谈。在艺术创作中过度强调“程式”容易导致出现僵化的弊病。明清以后中国山水画的衰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笔墨”过度的“程式化”。“四王”的山水画可谓笔笔有来源。但是画面整体气息柔靡,在绘画史上得到的评价不高。张璪称绘画过程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郑板桥有一种“眼中之竹,心中之竹,笔下之竹”的说法。“心源”和“心中之竹”可以理解为艺术的“艺术图式”,“造化”和“眼中之竹”则指的是自然。自然是艺术家灵感的来源,它所提供的永不枯竭的信息正是艺术家对初始图式进行“矫正”的依据。阜阳剪纸“图式”的矫正性体现为多种文化的融合性与创作手法的多样性。在传承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阜阳剪纸的图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封闭状态。众多文献中反复提到的阜阳剪纸兼具南方剪纸的秀丽细腻和北方剪纸的浑厚大气的特点,正是阜阳剪纸图式“矫正性”的正面体现。

图式的矫正性规律告诉我们,艺术创作过程中,借鉴、创新、探索本身是有意义的,但必须遵守一个前提,就是“矫正”的行为必须是在“艺术图式”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否定图式的传承性和稳定性,甚至放弃一种艺术形式的“初始图式”,只谈“矫正”,这种艺术形式从本质上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当然,不排除某个天才创造的新形式的剪纸存在达到很高艺术成就的可能。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不是也有很多剪纸形式的艺术作品么?即便如此,我们也只能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剪纸艺术形式,却不能将这种新的形式称为“阜阳剪纸”或者承认那是基于阜阳剪纸传承和保护而进行的创新。

三、阜阳剪纸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上述分析为深入剖析文章开头提到的阜阳剪纸创作中存在的三个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1.创作能力退化的问题

如贡布里所言:“没有传统图式就没有艺术的产生……一个画家如果没有图式就只能临摹,无法写生和创作。”[3]78和民间剪纸大师相比,现在很多作者创作能力退化,根本原因就在于很多剪纸作者并未真正掌握阜阳剪纸的基本图式和本体语言,而他们又具备一定的写实主义的美术基础,所以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依赖其他的方法来完成剪纸作品的创作。这也是阜阳剪纸绘画化倾向、照片复刻现象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除了部分人出于投机心理,大多数作者还是由于对艺术规律的认识模糊而导致的方向性错误。要提高创作能力,首先要掌握阜阳剪纸的基本图式和语言技巧,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2.阜阳剪纸“绘画化”的问题

很多研究文章在谈到阜阳剪纸艺术的创新时,向绘画(工笔、版画) 和平面设计等艺术形式进行借鉴的举措,被当作一条有益的经验而倍加称颂甚至推广。但笔者认为这对阜阳剪纸的传承和保护来说,并非好事。

同属于二维平面艺术的绘画,尤其是黑白木刻版画和剪纸在造型规律上的确存在很多相通之处,剪纸艺术的空间构成原则与平面设计里的图形组织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共性。但是他们的基本图式存在明显区别。剪纸艺术与写实艺术具有完全不同的空间观念。照片和写实艺术所建立的画面空间是符合透视规律(“他律”) 的三维空间。剪纸艺术则是根据艺术家主观“自律”性建构的二维抽象空间[4]。将写实主义和照片的空间建构方法运用于剪纸艺术必然会产生不伦不类的艺术怪胎。绘画的语言可以借鉴,但是不能照抄。借鉴的过程中需要艺术家完成语言图式的转换,否则就会失去剪纸艺术的意义。剪纸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但是不能丢掉剪纸艺术的图式基础。基本图式的消失或改变,正是一种艺术形式走向消亡的标识。

至于那种将照片通过PS处理后直接进行复刻的做法,更是完全违反了艺术规律,是一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欺世盗名的可耻行为。

3.以刻刀取代剪刀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剪纸艺术的门槛很低,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就可以进行剪纸的创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剪纸艺术仅仅基本功一项,如果没有数年时间的浸淫,根本无法做到熟练掌握。不过总有取巧的方法,那就是拿刻刀按照现成的稿子来“刻”。剪纸和刻纸的区别大概类似于书法和双钩填色的美术字之间的区别。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在2008年之后就开设了与剪纸相关的课程。但课堂上学生完成作业时却大多只能使用刻刀临摹一些现成品,勇于尝试使用剪刀的学生比较少。因此,如果我们只是急功近利地追求结果,大学开设的课程就有流于形式的危险,最多能做到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水平,培养几个剪纸艺术爱好者而已。

当然,刻纸方法的出现,优势在于使阜阳剪纸可以批量生产,成为现代商品进入市场。客观上扩大了阜阳剪纸的传播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阜阳剪纸的影响力,因此有其存在价值。刻法也属于阜阳剪纸图式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否定。但一定不能为了急功近利的原因舍本逐末,丢掉剪纸艺术的本体。我们不否定“刻法”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反对只用“刻”的方法来制作剪纸。

结语

真正做到阜阳剪纸的传承和保护,传承人和剪纸创作者必须要遵循艺术规律,认真梳理阜阳剪纸的“艺术图式”,总结归纳阜阳剪纸的形式语言、剪刀的使用技巧和基本的训练方法。对于有志于传承阜阳剪纸艺术的创作者和学习者来说,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提高综合审美判断力、梳理学习传统图式方为正道。一些参与创作和实践的美术工作者需要保持对民间艺术最起码的敬畏之心,不能用一种居高临下、虚妄的心态试图去“指导”剪纸艺术的创作,而是要用谦虚的学习心态从传统和经典作品中学习、总结、传承剪纸艺术的规律。民间大师和传承人具有技艺和艺术感觉上的优势,美术工作者具有理论建设和归纳总结教学规律的优势。充分发挥各自所长,阜阳剪纸方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1]郭艳.阜阳剪纸艺术形式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29-33.

[2]袁铎.艺术图式研究——图示概念和理论运用[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6:5-15.

[3]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心理学研究[M].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邵宏,校.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4]李向伟.论装饰艺术的空间自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94.

Problems in the Creation of Fuyang Paper-cut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tern-correction” Theory

Cheng Rui

(School of Fine Arts,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uyang paper-cutting has experienced some new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reation process, 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loss or degrad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painting instead of paper-cutting” and “cutting knife instead of sciss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tern-correction”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the art of paper-cutting in Fuyang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art pattern--inheritance, consistency and pattern correction; the new problems in the creation of paper-cutting in Fuyang are that the traditional patterns are either lost or abandoned; the inheritance of artistic patterns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for inheriting and protecting the art of paper-cutting in Fuyang.

pattern-correction; Fuyang paper-cutting; traditional patterns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6.06

2018-09-12

安徽省阜阳市重点项目“阜阳特色小镇品牌视觉形象策略研究”(FYSK17-18ZD05) ;安徽省阜阳市重点项目“阜阳地方特色文化嵌入城市景观设计研究”(FYSK2017ZDB02) 。

程瑞(1981- ) ,男,安徽潜山人,讲师,油画创作艺术硕士,研究方向:油画理论与创作研究。

J528.1

A

1004-4310(2018) 06-0027-05

猜你喜欢

阜阳图式剪纸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剪纸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商合杭铁路阜阳西站信号系统特殊点的运用
剪纸
剪纸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