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中小学移民跨文化教育的实践与反思①

2018-04-02吕继群张海虹

关键词:来源国跨文化移民

吕继群 张海虹

跨文化教育是一种“主动互动式教育,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使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黄志成,魏晓明. 《跨文化教育:国际教育新思潮》. 全球教育展望,2007(11):58-64.,这一教育理念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委会等国际和地区性组织的大力推崇。上世纪七十年代,法国政府开始真正意识到移民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提出了一些主要针对中小学的教育政策。受本国的移民状况以及“共和”融入模式的影响,法国的跨文化教育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和问题。本文将就法国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展开探讨。

一、法国移民文化教育政策的沿革

法国在近现代史上经历了四次移民大潮。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外来移民主要来自欧洲境内的其它国家,而70年代以后,欧洲以外的移民开始大规模涌入法国*宋全成. 《从民族国家到现代移民国家:论法国的移民历史进程》. 厦门大学学报,2006(3):65-71.。法国的移民教育政策也大致以这个时间点为节点,分为两大类,共五个阶段。

1. 纯粹的同化教育(1970年前)

1970年以前,法国中小学对移民子女采用的是同化教育政策。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同化教育并非政府专门针对学龄移民儿童所设的政策,而是其用于移民融入的同化政策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第一条就宣称:“人们生来且始终是自由和平等的。除了依据公共利益而出现的社会差别外,其他社会差别,一概不能成立”。这就是说,禁止根据个体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而进行区别对待。因此,法国中小学对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无论他来自本国的农村或者邻国,都不承认更不重视他们的文化差异,官方的文件也从来没有针对外国学生而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而且,外来移民若要成为法国公民,必须要接受共和国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的同化,在政治上认同和忠于国家。学校的作用就是将一元化的共和价值观,传授给包括法国儿童和移民子女在内的所有学生,将他们培养成公民,这与同化政策的思路完全一致。

当时移民者的文化背景也是同化政策顺利推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法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所接受的移民多为欧洲境内的人口,尤以一些邻国如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居多。由于这些欧洲移民与法国本地人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不大,他们身上存在的差异也不为人所重视,同时,他们也比较容易接受并被成功同化。

2. 开设语言融入班(1970年后)

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全球民权运动和国内共产主义思潮的兴起,法国政府开始提出“在校机会平等”的口号。移民子女由于语言和认知水平不高而导致学业成功率不高,这也被认为是影响实现“机会平等”的障碍。1970年1月13日,法国教育部第IX-70-37号通令指出:“外国儿童只有在快速掌握了法语之后才能在有利的环境下就学,这也有助于他们融入校园并开始正常的学习。”在此背景之下,各类针对移民子女的语言班应运而生:融入班(CLIN,les classes d’intégration)仅招收7至10岁的小学生,每班人数上限为15人,帮助学生一直达到能跟上普通班上课的语言水平;嵌入式补习班(CRI,les cours de rattrapage intégrés)主要针对在正常班上课的移民子女,为他们提供每周7至8小时的法语课;适应班(CLAD,les classes d’adaptation)与前两类班不同的是它主要针对初中生,而且其课程组织形式更多样化:或采用法语强化班的形式,或由一位教师担任承担所有的课程,或者采用融入式补习班的模式,将所有处于普通班的移民子女集中起来上法语课。

这些语言班的开设再一次强化了公立学校在团结统一公民方面的使命。在反对任何区别性对待的世俗化学校里,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政府默认了某些带有外来文化背景的人群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并给予了特别的关照。这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行为。为后来实行某些积极性差别待遇(la discrimination positive)政策开启了道路,也是对共和模式某些弊端的一种修正的尝试。

3. 针对移民的跨文化教育(1973—1984)

在各类语言强化班开设以后,法国于1973年2月就小学阶段教学发布通令,第一次将移民学生的来源国语言教学纳入学校的教学安排。从此以后,针对外国移民学生的来源国语言文化教学可以正式在学校内开展。1975年4月9号,法国教育部第75-148号通令将来源国语言文化教学(简称ELCO)作为移民家庭团聚政策的一部分,认为了解来源国语言和文化并不会影响移民子女;相反,这有利于他们在学校的融入。通令明确指出:“过去的经验显示,让外国孩子了解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能促进他们融入法国的校园。(……)如果我们在制定这项措施的过程中能让外国孩子保留自己的文化身份,并让他们在面对法语和法国的价值观时有更大的自由,那么选择跨文化也能成为移民激励政策的一部分。”

ELCO属于带有跨文化性质的移民教育政策,它的确立是法国在移民文化教育政策史上的重要一步。法国政府首次在官方文件中使用了“跨文化”(interculturel)一词,而且,允许在学校里教授学生的来源国语言,便从事实上承认了学生之间的文化异质性。另外,在明确授课对象之前,需要将学生按照种族来划分,通过参考学生家长的文化和语言来对其国家归属进行明确的定义。在严禁对学生在文化、种族和族群等方面进行区分的法国,此类行为尚属首次。

为使ELCO能有进一步的影响,在该政策推出的同一年,时任教育部长约瑟夫·冯达内(Joseph Fontanet)决定,允许学校用其十分之一的教学时间来组织一些“新颖的活动”,并由学校自己来决定其开展方式和内容。针对这一政策,教育部还于1976年成立了“文化行动组”,研究文化计划的措施并制定了文化合作的政策。在它的推动下,1979年又建立了“教育和文化行动计划”(简称P.ACT.E,1981年被“教育行动计划”(简称PAE)所取代),助力开展文化方面的教学活动。中小学在此框架下所开展的部分活动,如了解法国人口的构成和移民的历史、和邻国学生的交流等直接具有跨文化性质。

4. 面向所有学生的跨文化教育(1978—1984)

欧洲委员会鼓励其成员国“在学校内发展跨文化性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意识到拥有不同文化身份者相互了解和开放的好处”*Porcher L. 《 Médias identitaires, médias partagés 》. Identités et cultures l’école, Migrants formation, 1995, n°102: 96-106.,同时法国的移民人口趋于稳定,鼓励移民返乡的政策也遇挫。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78年9月7日,法国教育部第341号官方公报将原先的ELCO扩展到了所有的学生,将原先只针对移民子女的语言和文化课程向所有学生开放,使法国学生也能从中获得一些补充性的知识。而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升了这些属于移民学生的文化的价值,改善了移民学生在文化上的心理弱势,同时也让法国学生对他们的外国同学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更容易接受他们,同时也促使后者更好地融入学校,降低学业失败率。

在宣传该措施的通报中,官方也第一次将“跨文化”一词用在针对整个教育界的公文中。目标人群扩大化后的ELCO成为“第一种以跨文化为目的的教学形式”*Kerzil J. 《L’éducation interculturelle en France : un ensemble de pratiques évolutives au service d’enjeux complexes 》. Carrefours de l’éducation, 2002(2) : 120-159.。“无论是否遭到反对,跨文化已经从制度上被认可为有利于孩子构建的因素,教育从此可以以跨文化社会的角度开展了”*Clanet C. L’Interculturel: introduction aux approches interculturelles en éducation et en sciences humaines. Toulouse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u Mirail (Interculturels), 2e éd., 1993 : 55.,之前对移民子女区别对待的敏感问题也通过这一举措得以淡化。

5.发展教育和公民教育(始于80年代初)

1984年,法国新上任的教育部长让-皮埃尔·修维那芒(Jean-Pierre Chevènement)宣布正式终结了已实施11年的跨文化教育,但是跨文化教育只是法国处理多元文化和移民融入问题的一种方式,还存在发展教育、公民教育、和平教育、民主教育等其它形式,在此我们只简要说明其中相对重要的两种形式。其一为1981年开始的“发展教育”,发展教育要求教师“努力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和第三世界国家孩子的共同之处以及与他们团结一致的紧密关系”。1983年一份新的通令指出,教师“要告诉学生们,他们所处的西方文明并不是唯一的,要让他们意识到有可能存在着异于自己所处的文明的其它形式和发展模式”*Riondet B., Éducation au développement. Paris : CNDP/Hachette éducation, 1996 : 43.。其二为“公民教育”,始于1985年,当年11月14日的教育部通令明确指出,公民教育为了让学生“理解民主生活的规则以及其根基,了解相关机构及其历史发展,思考在当今世界尊重他人及其权利的条件和途径。”由此可见,发展教育以及公民教育与跨文化教育在目的上有很大的契合度。

二、法国中小学跨文化教育政策的特点

作为老牌的移民国家,法国不同于美国或加拿大等本身由移民构成的国家,也区别于像意大利等在20世纪后半叶才开始大量接收移民的新兴移民国家。因此,跨文化教育政策是其移民教育政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因其国家融合模式的特点,法国的跨文化教育政策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1. 政策的出台:社会经济形势主导

法国跨文化教育政策中最具代表性和系统性的是“来源国语言文化教学”即ELCO。这一政策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经历了战后30年的辉煌发展期后,法国在70年代初遭遇了石油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危机,法国的移民政策由此开始收紧,同时鼓励移民回国也成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法国与意大利、葡萄牙、突尼斯、摩洛哥、南斯拉夫、土耳其和阿尔及利亚等七国签署了外交协议,由这些国家的使领馆派出教师在校内提供语言和文化课程,受众为来自本国的在法学生,借此未雨绸缪地为他们日后返回其来源国做好准备。由此可见,设立ELCO的直接推动因素实际上是法国当时的经济状况。

实行ELCO的间接目的是让移民子女通过了解其来源国文化和语言,提高文化自信,建立心理和情感的平衡,从而更好地融入学校,提高学业成功率。虽然政策的目的非常明确,也很具实用性,但其却在设立之初就开始为人所诟病。有人指责它违背了不区别对待的共和原则,有些批评的声音则只针对其实际的效用,某些学者不留情面地指出,“大家一致认为ELCO并不令人满意,甚至有人说,按现在这么做,那就是一场真正的灾难。”*Kerzil J. op. cit.

2. 政策的实施:犹抱琵琶半遮面

自1973年法国教育部的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跨文化”一词并开始实行带有跨文化色彩的来源国文化语言教学,至1984年跨文化教育遭到时任教育部长让-皮埃尔·修维那芒的正式放弃,这项措施的存续时间仅为11年。

尽管“跨文化教育”一词从官方的文件中消失了,但是学校内具有跨文化性质的活动并没有因此而被完全取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法国教育部虽然宣布放弃跨文化教育,但实际上是让位给如欧洲委员会和欧盟委员会等超国家组织,接受他们对某些带有跨文化性质的活动的指导。第二,最具代表性的跨文化教育实践,亦即ELCO也一直都保留着。2016年4月28日,时任教育部长娜雅·瓦罗-贝尔卡桑 (Najat Vallaud-Belkacem) 在回答上议院某议员对政府工作的提问时,还特别提到了关于要协商更新原先与七个移民来源国所签署的提供本国语言和文化教学的外交协议的问题。第三,一些与跨文化教育有关联的教育方式取而代之了,其中最主要的是从1981年开始的“发展教育”和1985年开始的“公民教育”。发展教育在内容上和跨文化教育有共同之处,因为发展教育能“提升存在于法国社会尤其是学校中的来自于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同社群和文化的价值”*法国国民教育部1985年9月19日32号官方公报。。公民教育和注重多样性的跨文化教育表面看来背道而驰,但是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共同生活,让自己感觉同处在一个社群中。

法国的跨文化教育因其对于“跨文化”一词的高敏感度而遭到表面上的放弃,但实际上无论是发展教育或者公民教育也好,都与跨文化教育有重合之处,由此可窥见法国在对待跨文化教育方面的忧虑和犹豫。

3. 政策的性质:跨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的交集

法国推行ELCO政策的前提是认识到来源国文化和语言教学对移民出身的学生的影响,因此借助外交协议为相关学生提供语言和文化的教学。这一措施开始只针对移民出身的学生,不涉及其他没有直接移民背景的学生。严格来说,当时的举措属于多元文化教育的范畴。

“多元文化教育”通常被认为是“跨文化教育”在盎格鲁-撒克逊体系中的叫法。两者确实有重合的部分,但也有区别。从培养目标来看,前者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来自不同民族、种族、社会阶层群体的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获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并能顺应或融入主流文化,保持和发展各民族文化。(……)而后者是主体间的教育,其核心在于欣赏文化差异,接纳他族文化,学会与他族文化和平共处”*冯建军. 《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5.。两种教育概念的存在方式也有差异,“多元文化是指各种文化的共存,有可能这种共存是无互动,没有相互交流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有互动和交流的。而跨文化是有交流的互动”。*黄志成,韩友耿. 《跨文化教育: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 比较教育研究,2013(9):1-6.

仅面向有移民背景的学生的ELCO政策的直接目的是让移民子女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来源国的语言和文化,由此看来,这一举措的实质是让移民子女在学习法国主流的语言文化的同时,让自己的来源国语言文化平行存在,“以促进其学业成功、构建其心理和情感上的平衡”*Flye Sainte-Marie A. Pour une pédagogie d’ouverture la diversité. Analyse d’une pratique éducative visée interculturelle en milieu scolaire. Thèse de 3e cycle, Université René-Descartes, 1993 : 11.,但两种文化未能有实质性的交集。之后扩大至所有学生的ELCO课程让土生土长的法国学生主动学习移民所代表的少数族群的语言和文化,让其学习、理解并包容异族文化,与之和谐共处,虽然两类文化尚未达到深度交杂和融合,但其跨文化的性质已完全凸显。

三、法国中小学跨文化教育政策的困境

法国的跨文化教育政策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从官方的表述中消失,但是这并不代表实际存在的多元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和移民所代表的少数族群文化之间的共存关系也因此而不复存在了。相反,法国当下的形势更进一步说明了妥善处理上述关系的重要性,从跨文化教育这一历史尝试中或许有一些可借鉴之处。

1. 跨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成效

法国的跨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很强的针对性,其效果也未尽如人意。首先,作为跨文化教育主要措施的ELCO主要针对有移民背景的中小学适龄儿童,但是实际上参与其中的只是政策设定的目标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因为一方面,“学生家长并没有像决策者所想的那样觉得这样的举措有很大的必要性,同时也有家长担心孩子会因此而影响到法语的学习”*Kerzil J. op. cit.;另一方面,在政策执行之初,从自己国家首次来到法国的新移民子女数量并不多,很多孩子都出生在法国,其父母的来源国文化有时和他们已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也导致ELCO陷入尴尬。实际上,学习来源国语言对移民子女的身份认同的作用值得商榷。以笔者所能了解和接触到的法国华裔移民后代尤其是中法混血儿为例,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在法国出生,对他们而言,汉语只是其父亲或母亲的语言,他们选择学习汉语可能只是出于满足父母对自己母语和母语文化的一种情结,或者出于一种实用的目的,在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强大的今天,借助汉语优势在职场上可以拥有更多的机会,因此,对父母母语的学习在他们身上并尚未能上升到身份认同的高度。

其次,ELCO借助法国与葡萄牙等七国之间的双边外交协议展开,由来自协议国的人员完成教学。因此,教师本身也可能面临融入学校或者法国社会的问题,而且他们往往缺乏教学培训,不一定能对法国学生因材施教,其教学方法通常和孩子们所通常接受的方法背道而驰。同时,由于跨文化教育概念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间的脱节和教师教学能力的限制,学校的跨文化教育实践很容易被民俗化,教师的教学常常停留在一些最具体但也是最表面化的活动中,如衣着、食物、节日等内容,而缺乏对于其文化价值的解释和理解。除此之外,由于教学由来自外交协议国的教师完成,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变成了复杂的问题,事实上,法国的跨文化教育实践缺乏长期的评估,其效果令人存疑。

最后,法国初期的跨文化政策主要针对有移民背景的中小学生,采取了一种实际上属于“积极性差别待遇”的政策,出发点是为了提供一些特殊的帮助,但是同时也给受助者打上了“异于常人”的标签,从某种程度上将他们从学生人群中分离出去,直接导致了可能被边缘化的结果,但后期将这一政策扩大至所有学生,则较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

2. 跨文化教育与共和模式的冲突

法国的跨文化教育的发展从根源来说和法国所推崇的个体融入模式即共和模式有密切的关系。共和模式建立在两大原则之上:世俗化和公民权。根据第一条原则,禁止在公立学校里展示可见的带宗教性质的符号;第二条原则规定了法国社会最直接的组成元素是公民而不是社群。因此,法律不允许在公众场合表达和展示任何的文化本位主义尤其是宗教本位主义,所有公开对于族群的表达从原则上来说都有可能被解读为对于民主的威胁。

在宗教问题上,许多法国人认为伊斯兰教是阻碍穆斯林移民融入法国社会的主要原因, 他们因此对伊斯兰教怀有成见。民意测验表明: 58%的法国人认为伊斯兰教与民主制度互不相容, 势不两立;只有2%的法国人反对上述说法。*马胜利. 《“共和同化”原则面临挑战:法国的移民问题》. 欧洲研究,2003(3):105-118.这种敌视也体现在了民众对于2015年教育部长娜雅·瓦罗-贝尔卡桑发表的提案的激烈反应,这位摩洛哥裔的部长欲将伊斯兰文化列为法国学生必修课程,而基督教则为选修课程,该提案引发全国大面积的争论。有教育部人员在互联网上以“娜雅·瓦罗-贝尔卡桑的背叛”为题,公开指责该提案,并列举数条法国伊斯兰化所面临的危险*《 La trahison de Najat Vallaud-Belkacem 》, https://www.les4verites.com/politique/la-trahison-de- najat-vallaud - belkacem. 访问日期:2017年6月30日。。法国的学校一直被视为是培养共和国公民、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价值观的场所,但是如何在世俗化的学校里培养出既拥有信仰伊斯兰教自由又秉承共和国价值观的公民,是一个难题。与法国签订双边外交协议开展ELCO的国家中,有一半以上是穆斯林国家,通过跨文化教育来解决问题并非易事。

跨文化教育实际上已涉及不同的社群或族群,但因受限于共和模式而闪烁其词。类似的例子还有法国的“优先教育”或“优先教育区”,这是人们在谈及法国移民教育政策问题时经常提及的内容,这一政策的实际受益者大都为移民子女,但是政策并不以“移民”而是以更中性化的标签“社会经济境遇”来进行区分,给予处于不良境况的人员一定的特殊待遇。由此可见,带有明显族群色彩的移民群体在法国共和模式的影响下,不仅丧失了一部分原本借助其特殊性便可享受到的权利,而且所能享受的权利中的一部分也只能通过一些间接的途径获得。显然,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共和模式已很难适应当今法国的移民形势,跨文化政策的短暂实施及其不尽如人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共和模式面对移民问题时的两难境地。

3. 跨文化教育与族群歧视的矛盾

跨文化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要促进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消除成见和歧视,实现文化的和谐。法国对此励精图治,试图通过跨文化教育或者类似的公民教育、发展教育或和平教育等来实现文化上的和平,但效果并不理想。随着近几年法国国内所发生的一系列与伊斯兰有关的恐怖事件,普通民众很容易对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普通移民后裔产生敌意,进一步加深了对于伊斯兰问题和法国伊斯兰化的成见。而另一方面, 许多伊斯兰教移民的后代早已不从事宗教活动, 其政治观念与大多数法国人并无差别。他们受到的歧视不是法律上的, 而是行政、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他们的父辈曾受到法国的殖民统治, 他们又受到法国社会的歧视, 因此他们强烈要求与法国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地位, 并经常以激烈或极端的行为表达不满*马胜利. 前揭书.。

共和模式虽然通过世俗化和公民权体现了“平等”的至高无上,但是它所强调的是“形式平等而非实质平等,强调的是程序平等而非结果平等”*刘力达. 《高认同与高冲突反思共和模式下法国的移民问题及其政策》. 民族研究,2013(5):11-22.。然而,导致不平等的因素是多样化的,有些与社会经济结构性不平等有关,而共和模式逻辑下的移民政策事实上助长了这种结构性不平等。因此法国应适时更新“平等”这一基础性价值观的内容,从社会、文化上进一步承认移民( 法国公民) 的权利。而且,在当今的法国,“数十万马格里布地区及非洲其他地区的第二代移民子女为了获得真正的公民地位而展开了斗争。作为法国公民,新移民子女可能会成为促进法国社会实现平等和世俗化的动力”*马胜利. 前揭书.。

结语

法国新任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在其某次竞选演讲中曾经说过:“法国文化并不存在,在法国只有一种文化,一种多样性的文化”(《Il n’y a pas de culture française. Il y a une culture en France. Elle est diverse.》)。*Jégo Y. 《 Emmanuel Macron et le reniement de la culture française 》. http://www.lefigaro.fr /vox/politique/2017/02/06/31001-20170206ARTFIG00209-emmanuel-macron-et-le-reniement-de-la-culture-francaise.php. 访问日期:2017年7月17日。这一自由开放的文化观也必将体现在其今后的文化教育政策中,值得关注。但在当前,法国国内多元文化并存,伊斯兰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化带来了人员和文化的加速流通和混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能既秉承传统的共和融入模式以保存自我,又能妥善处理文化异质问题,需要汲取历史上跨文化教育的得失经验,更需要对其制度化的融合模式进行反思和修正,任重而道远。

冯建军. 《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5.

黄志成,韩友耿. 《跨文化教育: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 比较教育研究,2013(9):1-6.

黄志成,魏晓明. 《跨文化教育:国际教育新思潮》. 全球教育展望,2007(11):58-64.

刘力达. 《高认同与高冲突反思共和模式下法国的移民问题及其政策》. 民族研究,2013(5):11-22.

马胜利. 《“共和同化”原则面临挑战:法国的移民问题》. 欧洲研究,2003(3):105-118.

宋全成. 《从民族国家到现代移民国家:论法国的移民历史进程》. 厦门大学学报,2006(3):65-71.

Clanet C.L’Interculturel:introductionauxapprochesinterculturellesenéducationetenscienceshumaines. Toulouse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u Mirail (Interculturels), 2eéd., 1993 : 55.

Flye Sainte-Marie A.Pourunepédagogied’ouvertureladiversité.Analysed’unepratiqueéducativeviséeinterculturelleenmilieuscolaire. Thèse de 3ecycle, Université René-Descartes, 1993 : 11.

Kerzil J. 《L’éducation interculturelle en France : un ensemble de pratiques évolutives au service d’enjeux complexes 》.Carrefoursdel’éducation, 2002(2) : 120-159.

Porcher L. 《 Médias identitaires, médias partagés 》.Identitésetculturesl’école,Migrantsformation, 1995, n°102: 96-106.

Riondet B., Éducationaudéveloppement. Paris : CNDP/Hachette éducation, 1996 : 43.

猜你喜欢

来源国跨文化移民
医疗器械产业在中国专利申请趋势的分析
全球医疗器械产业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来源国相关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