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是优质生存资源和生命体的外观
2018-04-02庄东明
庄东明
(韶关学院 韶州师范分院,广东 韶关512005)
自然美一直以来都是美学难题,而且在西方还颇受冷遇。黑格尔说:“就自然美来说,概念既不确定,又没有什么标准”[1];朱光潜也说:“自然美对于许多人是一大块绊脚石。”[2]在西方,自然美从近代开始逐渐被边缘化,鲍姆嘉通认为自然审美属于人的低级认识能力,黑格尔更是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的艺术”,美学应当命名为“艺术哲学”。但从海德格尔开始,自然美逐渐回归美学界的视野。海德格尔认为,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自然是天、地、人、神的四方游戏所敞开的本然境界(澄明之境)与终极之美。20世纪60、70年代之后,随着生命美学、生态美学的兴起,自然美已然是世界美学研究的中心。在这些论题之中,“什么是自然美”是必须要澄明的首要问题。
什么是自然美?众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众多的答案都逐渐指向了自然美的生存资源价值意义。在西方学界,众所周知,美学理论已然是生命美学的天下(生态美学也应视为是生命美学的范畴)。生命美学认为美来自生命、生命是美的本源,生命是美得以产生的规定性内涵[3]。生命美学在中国得到了众多的回应,在自然美领域,封孝伦认为自然美的意义是满足生物生命的需要[4],潘知常强调美和美感都是人类进化的结果[5],祁志祥认为(自然)美是有价值的五官快感对象[6],黎启全认为自然美是自然物身上表现出来的与人的生命活力具有某些内在的一致性[7]。从20世纪中期开始,进化美学(达尔文美学)和神经美学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进化美学认为,人类的身体的一切,包括躯体和心理,都是进化而来,而进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也就是更好地生存和繁殖。在适应的压力下,人类进化出辨识自然资源和生命体品质的能力,凡是优质自然资源和生命体被领受为美。因此,进化美学的假设应该表述为:自然美是优质的生存资源和生命体,审美能力是辨识生存资源和生命体品质的能力。对于自然美而言,这些理论要么抽象程度过高,难以落到实处。生命美学认为美来自生命本源、生命需要,后者如何成其为美?进化美学将自然美落到了实处,但还是缺少了“优质生存繁殖资源”和“美”之间的论证桥梁,例如空气是优质资源,但人们不认为空气美。生存资源和美之间应该还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是对事物外观的感性认识,清新空气之所以没有被领受为美,就是因为空气没有外观。经典美学强调美在于形式和外观,美感是对事物外观的感性认识,人们只会在外观上把生存资源和生命体领受为美。因此笔者认为,自然美的实体是优质的生存资源和生命体,自然美感是人对优质的生存资源和生命体外观上的领受。统而言之,自然美是优质资源和生命体的外观。
一、自然美的实体是优质的生存资源和生命体
进化美学认为生命体的本质是适应,也就是要追求优质的生存质量、长久的生存时间以及尽可能地繁衍后代。显然,如果一个物种的生存繁衍能力不强,其结果只能是灭绝,被开除出生命体队伍。进化理论进一步把生命体还原为基因,英国进化学家海伦娜·克罗宁说:“从根本上讲,基因就是能够制造出更多基因的机器。”[8]17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以人类为中心的高等动物进化出从外观上辨识生存资源和生命体的能力,凡是辨识为正价值的优质事物,如优质的食物、环境和生命体等等,我们称之为美,反之就是丑,或者不美,因此,人类的审美能力(本文的“美”,指自然美;而“审美能力”是指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辨识生存资源和生命体的能力。人类的审美能力主要在漫长的狩猎采集期进化而成,因此,在审美能力上,我们和祖先并无二致,我们的审美能力具有原始生存的意义。
(一)优质的生存资源
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要务是获取生存资源,这些资源主要是食物和环境,人类将优质的食物和环境领受为美食、美景。
美食是优质的食物或者味道。在词源上,汉语“美”就是“羊大”。墨子曰:“食必常饱,然后求美”。有些食物或者味道特别优质,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甚至在语言上都和“美”形成固定词语或者成为美的重要范畴。在众多的食物中,甜味的食物能够最快地补充能量,而肥肉是最高热量的食物,由此出现了“甜美”、“肥美”等词语。“和”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本义是多种味道调和成的好味道[9]。
美景意味着优质的生存场所,适合人类居住、活动和采集狩猎。这些场所一般都是有山有水,具有丰富的植被,能提供丰富的瓜果猎物等生活资源,而且比较开阔,有一定的视野,这样我们的祖先可以及早发现大型食肉动物。美国进化学家戈登·奥里恩斯提出热带大草原假说:在所有的自然风光中,人类特别偏爱热带大草原,这是因为非洲大草原是人类的起源地,最适合人类觅食、活动和居住。这个假说获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的证实。热带大草原(非洲大草原、稀树草原)环境比较平坦开阔,远处有山丘,并且“大草原式样的树”的树叶稠密程度适中、树干多分为两支,分岔接近地面的树,对祖先来说,这样的环境更为安全,也有更多的食物[8]93。研究发现,人类在儿童时期就会喜欢在非洲大草原样式的环境中生活或游玩,即使他们从未见过这种环境[10]49。自然景致、田园风光是人类永远的心头之爱,很多实验表明,自然环境总比人工建筑更受欢迎。庄子曰:“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林泉丘壑”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
(二)优质的生命体
生存繁衍的第二要务是辨识生命体的优劣,其辨识结果也是美丑。生命体优劣是选择配偶、辨识自然食物乃至亲本投入的先决条件。从基因之眼来看,基因的复制传递只能依靠宿主(生命体)的繁殖,只有和优质基因的生命体配偶,才能繁殖出更为优质的生命体,所以生命体审美机制的最大功用是选择配偶。
以人类为例。进化理论认为,我们所崇尚的人体(包括动作)之美都是优质的基因、或者良好状态基因的表征。优质基因意味着宿主更加健康长寿并拥有更强的繁殖能力,换句话说,“美人”更加健康长寿,生育能力更强。众多研究成果都支持这个假设。例如,英国学者布莱克曼以及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等三家机构的研究项目。布莱克曼的研究样本是1.8万英国人,从11岁追踪到50岁①Braakman N.Too ugly to be healthy?Physical attractiveness,health and why they are related,Newcastle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Working Paper No.2011/04.。辛辛那提大学的研究样本包是1.5万名美国人,研究者把他们按照从丑到美(attractive)分成5个级别,从10岁开始一直追踪到24-35岁。结果就是,美的级别越高越健康,生育能力越强[12](当然在日常经验中,我们很容易找出一些反例)。
人体美为什么是优质基因的表征?进化学家和生物学家进行了广泛的验证和解答,受篇幅所限,本文仅简述宏观“面孔美”研究的成果。面孔是人体美的集中表现区域。进化理论认为面孔美在宏观层面主要表现在:对称性、平均性(averageness)和性别性(性别二态性,sexual dimorphism)三个方面,这些都是优质基因的表现。对称是面孔美的首要条件,但环境事件和遗传应激源能使面孔不对称,而优秀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承受这些事件,从而保持面孔的对称性。在不少评测中,面孔对称的人在生理测验、心理测验以及情绪健康测验上都取得了较高的分数[8]129。平均性即面部五官大小适中,经典美学称之为“匀称”和“典型”。从总体上看,面部平均的人更为健康,也更具有遗传优势。性别性是指面孔美在性别上的不同形态。在男性方面,优质的男性也就是具有阳刚之气的男性,他们面孔的下巴更宽更低、眉骨更高、颧骨更突出、嗓音比较低沉,这些特征是高睾丸激素分泌水平的结果。在男性的发育过程中,只有优质的个体才能负担高水平的睾丸激素,不够健康的男性则必须抑制睾丸激素的分泌,因为后者对免疫系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在女性方面,优质的女性是具有阴柔之气的女性,她们面孔的嘴唇饱满、眼睛大、颚骨薄、下巴小、颧骨高、嘴巴和颚骨的距离短,嗓音更为清脆。女性化的面孔意味着高水平的雌性激素和卵巢激素,这些都意味着优质的繁殖能力[8]157。
在日常语言中,美的天平倾向于女性,马叙伦认为“美”的初文是“媄”(女色)[12],美女、女色的词频很高,而美男子词频较低,男色一词更是难得一见,这可以从求偶活动的主动性差异和两性的生育价值差异两方面来解释。在求偶活动主动性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男性主要是依靠强力和领地等资源“征服”女性,也就是处于主动选择、审女性之美的位置,而女性则处于被选择、被审美的位置。在两性生育价值方面,女性是较为珍稀的生育资源,这主要表现在生育年限和卵子的数量方面,也表现在女性生产的风险性上。王政认为汉语“美”字的本义是羊的生殖崇拜,象羊一样顺畅分娩就是美。金文的美字写作“头带羊角的临产孕妇”[12]。这就是美几乎成了女性专利的重要原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升,现在男性审美价值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生命的最大意义是延续基因,这意味着繁殖在生命活动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这正是“性本能”说的伟大之处),而对人体的审美就相对地处于所有现实审美活动的核心位置。在日常语言中,美女、美色、美人的词频要高于美食、美景。
就生物而言,在优胜劣汰的筛选下,自然存活的生命体几乎全部都是优质的,生意盎然、生气勃勃等词是对它们的赞美。从食物等生存资源的角度来看,优质的生命体也是优质的生存资源。
二、自然美感是自然资源和生命体外观和优质预装样式的符合
我们对自然美的美感是如何产生的?笔者认为,美感是人类感性认识事物的一个方向和结果,是辨识优质资源和生命体的过程和结果。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大脑对事物的认识程序分为辨识阶段和反应阶段,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大脑首先凭借外观样式的比对对其品质进行辨识,然后产生情绪上的反应,优质事物会激起愉悦之感,也就是美感,反之,劣质则激起厌恶之感(不优不劣则无感)。
大脑辨识事物的主要方式是样式、外观的比对。样式是外观的简约信息,因为我们一般不可能记住事物的所有外观信息,所以大脑经常会把事物外观分类简化为样式。样式主要分为图像、声音和气味三类。图像样式可以理解为简笔画、缩略图或者是表情包,例如就是人脸的一种样式。声音样式和气味的样式则比较简单,一般是指其特有的品质。当我们面对事物的时候,大脑用所存储的样式、外观比对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的外观,两者的符合度越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也就越高。在汉语中,我们在辨识事物的时候,经常用“像”、“好像是”来表述,“像”就是样式外观的比对。
从进化的角度看,大脑所存储的样式和外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遗传所得的先天样式,二是后天所记忆的样式和外观。人的大脑在出生时都预装了(innately programmed)遗传所得的一些自然资源和生命体的先天样式。这些样式是原始人类的大脑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逐渐累积所得而来,随着感官和大脑的发育逐渐被唤醒激活(这一点和柏拉图的“回忆说”不谋而合),有了这些先天样式,我们对这些先天样式对应的事物就有了先天、本能的认识能力,能够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研究表明,出生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婴儿就表现出对人类面孔的偏好,他们对面孔的注视时间要长于对非面孔的注视时间[15]。初生儿会表现出对甜味的偏好。2.5个月的婴儿可以区分母亲的愉快、悲伤和愤怒三种声调的情绪表现,并做出不同的反应[15]。这些研究表明面孔、味道、情绪意义的声调都有先天样式。在日常经验中,儿童都先天地害怕蛇和蜘蛛,但都不怕汽车,而只有习得了汽车是危险之物后,儿童才会害怕汽车。这说明大脑预装了蛇和蜘蛛的样式,而没有预装汽车的样式。非洲大草原假说也说明稀树草原是人类活动场所的先天样式。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只有对生存至关重要的事物样式才可能会被建立并累积成先天样式,人类藉此提高生存能力。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大脑所存储的先天样式大致分为三类:优质样式、劣质样式和中性样式,我们的美感产生于事物的外观和优质样式的符合。先天样式是具有品质的区别的,其品质的优劣就是作为生存资源和生命体品质的优劣。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当我们对事物进行辨识(比对)时,如果其外观符合优质样式,我们会产生愉悦之感,也就是美感。美感是为何物?虽然美感的具体机理比较复杂,而且很难检测,但大多研究比较认同是神经递质的作用。当大脑辨识出优秀生存资源和生命体时,脑干的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会分泌两种神经递质,μ阿片肽和大麻素,这些神经递质会传导到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和眶额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等受体,人就会感到愉快,美感由此产生[10]109。μ阿片肽和大麻素能使人感到愉快,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愉快递质。反之,如果外观符合劣质样式,我们会产生厌恶之感,厌恶感和美感来自同一个神经系统(但笔者没有看到有关研究丑恶感神经递质的文献)[16]。可见,所谓审美机制,其实是审美丑机制,也就是大脑辨识事物品质的机制。美感是大脑认识事物的一种结果或者方向,是辨识优质生存资源和生命体的过程和结果。所谓的审美,就是事物的外观和大脑所预装的优质样式的符合,或者说是二者具有高的符合度。事物外观和优质样式的符合会引发愉快递质的分泌,这个联结是漫长进化过程所塑造的结果,这是人类至关重要的生存能力(生存本能)。美感使我们喜欢优质资源和生命体(反之,丑感使我们厌恶劣质资源和生命体),从而保障和提高了我们的生存水平。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假设,只有先天样式才能引发我们的美丑之感,或者说,先天样式是美丑之感的基础。先天样式既有宏观层面,也有微观层面。黄金分割点、“面孔三性”等都是宏观层面样式,表面的光洁、鲜艳的颜色等等是微观层面样式。对于食物、环境等生存资源和生命体,我们都能够不学而知其品质,因为我们大脑预装了它们的先天的样式。有些场景并不是优质的生存资源,但其外观和先天样式相近,我们也会产生美感。沙漠有时也是美景,其沙丘的线条、光滑柔和的沙面符合优质样式(这应该是胴体之美之样式)。但是,荒凉的戈壁滩从来不是美景,因为里面找不到优质样式。同样,即使再健康的蟾蜍也显得奇丑无比,因为其粗糙的疣粒类似劣质皮肤的样式。很多后天的场景也会引起我们的美感。奥地利的儿童本来偏爱稀树草原的风景,但过了青春期,他们也喜欢树木茂盛、高山耸立的奥地利典型风景。这种现象很常见,但解释起来却有点复杂。简单而言,从先天样式来看,奥地利的典型风景有山有树,也是比较优质的生存资源(中国古人称之为“林泉丘壑”),可以说是稀树草原的变体;从后天样式来看,故乡的风景在儿童时期就印刻在我们的记忆中,其存储地位已经接近先天样式。
神经美学认为,人类的审美机制是一种“硬回路”(hard-wired),面对一个事物,我们的大脑会立刻自动地对其品质的优劣进行辨识,即使我们在处理与美无关的事情。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实验,其中有个环节要求被试者观察所出示的人脸相片有什么特征,但被试者对人脸的美丑都会有强烈的感受[10]33。所谓“硬回路”,其实就是指审美机制属于“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是人类本能的心理机制。审美本能意味着审美机制的运作具有直通、瞬时甚至是排他的特点,我们不仅会对身边的美产生自动反应,同样也会对身边的丑产生自动反应。钱钟书在《围城》中说:“对于丑的人,细看是一种残忍”,说的就是这种审美自动反应,也就是审美硬回路。
三、审美机制的主要参与机制
由于审美意味着愉快,所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由此看来,为了更好的生存,在适应和进化过程中,除了审美机制以外,人类的大脑还进化出很多其他心理机制,其中一些机制和审美机制有着不同程度的联动,而情感机制、欲望机制由于和审美机制的联动十分紧密,甚至成为了审美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首先,情感机制和审美机制的联动导致“美情合一”。我们的审美活动基本上是和情感活动融合在一起的,“情感美学”是经典美学的基础观点,鲍姆加登提出美学学科的理由就是美学是建立一门研究感性、情感的学科,李泽厚认为情是美的本体。美学情感融合是原因,是审美机制和情感机制共享相同的神经模块:眼窝前额皮层和伏隔核,它们既是愉快递质的受体,也是情感机制的主体,所以审美活动必然会触动感情的发生。其次,欲望机制和审美机制的联动导致“美欲合一”。在审美过程中,审美和欲望经常会处于联动状态。这个联动分为两个方面:神经递质分泌的联动和递质受体的联动。从神经递质的分泌来看,当事物的外观和大脑中所预装的优质样式相符时,脑干在分泌μ阿片肽、大麻素的同时大多会分泌多巴胺,前者令我们感到愉快,可以称之为愉快递质,多巴胺也会让人愉快,但更大的作用是令人兴奋产生拥有和占有的欲望,可以称之为欲望递质。从神经递质的受体来看,腹侧纹状体同时是愉快递质和欲望递质的受体。因此,我们的审美愉悦和欲望经常纠结在一起,可爱经常会导致可欲,可欲也经常会导致可爱(当然我们的大脑也会阻止二者的联系)。
情感、欲望和审美的紧密联动并不是一种巧合,这是提高生存能力的设计,当然也是优胜劣汰的进化结果。进化将审美机制和情感机制、欲望机制塑造在一起,使人爱美厌丑,进而产生了占美弃丑的欲望,这就增加我们获取优质资源和生命体行动的执行力和效率,从而获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自然美是优质的生存资源和生命体的外观,这个假说是站在进化美学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得出的。但是美是难的,因为美感是一种心理机制,而人的心理机制极少独立运作,经常互相影响,并且受到审美主体后天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美的假说总显得盖头却露脚,不能完美解释覆盖,这应该是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广受认可的原因。本文所提出的这个假说即将会面临一些追问和挑战。例如,如何解释不是优质的生存资源的崇高美、优质样式的界定和厘定、先天样式和后天样式的关系、自然美审美机制和现实美、艺术美审美机制的关系等等,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伽达默尔说:“人类最高的幸福就在于‘纯理论’,出于一种最深刻的理由,人是一种理论生物。”[17]虽然美是难的,但我们仍将矢志不渝地探究美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