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学系统和诗学系统的裂变与交融
2018-04-02郑新
郑 新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100)
文化历史发展长河中音乐文学系统与诗学系统都发生了裂变,当然也包含文化交融。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历史悠久,不断在音乐文学系统与诗学系统之间徘徊。这两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又不断裂变。既像是两条平行线,又像是两条相交线。两者彼此贯穿联系,代表着古典文化诗歌的发展历史。以下是对音乐文学系统和诗学系统裂变与交融的研究,从中阐述了其中的规律,并具体介绍了两者裂变与交融的动态变化。
一、传播途径分析
对于音乐文学系统发展而言,其离不开诗学系统的辅助,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裂变与交融。这方面的分析,需要从传播途径角度展开。传播者主要是对音乐系统与诗学系统进行传承,具体是指音乐文学诗词创造者或是音乐文学的表演者等。专业创作者出现之前,属于初民阶段,即创作者即演唱者。对于这些内容,鲁迅先生曾讲到:“在昔原始之民,……自达其情意而已。声音繁变,……言辞谐美,乃兆歌咏。”
音乐文学发展中,包含两种音乐文学,分别为狭义、广义。从狭义上来讲,音乐文学发展中,其文学主要代表延长歌曲中的词汇。但是从广义上来讲,除包含基本歌词之外,戏曲中的唱词也是重要的音乐文学,我国文学种类繁多,音乐文学便是其中之一。歌词本身具备音乐性质,这也是音乐文学最显著的载体,并且是约束作者创作期间思维的重要条件[1]118-125。作者创作歌曲期间,必须有所顾忌,才能保证歌曲的内涵。同时歌词是音乐创作中的重要表现手法,本质上也是文学的一部分。大意上来讲,歌词即文学。音乐文学中的歌词,一定要具备音乐性,当然这也是音乐文学的显著特点,音乐文学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逐渐演变为大众化文学形式,这是其他文学系统不能比拟的。音乐文学中的词汇与诗歌之间属于从属关系、并列关系。歌词属于词汇,历史发展中,将不同朝代的文学称作不同的代称[2]2-9。比如唐代为诗、宋代为词、元代为曲等。歌词也称之为词,歌曲是一种多形式组合,由词与曲共同构成。无论是词还是曲都是艺术表现形式,词属于音乐文学中的文学成分,曲属于音乐文学中的音乐成分。比如在当下,将音乐文学中歌曲的创造者称之为作词家,将音乐歌曲的创造者,称之为作曲家,集歌曲、歌词于一体的称之为词作家。
音乐文学系统在发展中,需要与诗学系统紧紧相连,二者最初结合在一起,从发展根源上来讲,也是一致的[3]193-196。对于这一观点,《乐记》中有记载,讲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三者皆本于心。”从记载中发现“三者皆本于心”,也就是说,音乐文学系统、诗学系统发展期间,将诗乐结合的形式称之为必然现象,并且在后世发展中各大学家为其进行解释,讲究诗词一理。当然,这一观点属于发展学研究方向,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常说的“皆自性情中来”便是这一理论。
众所周知,我国诗歌的开端为《诗经》,属于最早诗歌总集,《诗经》原称为“诗三百”“诗”。《诗经》并不陌生,其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部分的诗歌。《诗经》中包含很多感情阐述的诗歌,将其视为最早的情歌总集。尤其是《诗经》中的“十五国风”。《诗经》曾被孔子概括宗旨为“无邪”,并且指导弟子以《诗经》为言、行标准。《诗经》中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包含劳动、爱情、战争以及徭役等,当然也包含各种冲破世俗的理念,为社会发展提供一面镜子。《诗经》开篇便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为引导,并且利用比兴的方式表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当时的原始居住人民对声乐的喜爱阐述得淋漓尽致,并且运用诗歌表达情谊。不仅孔子对《诗经》进行研究探索,我国的理学大师朱熹对《诗经》也予以肯定,讲到:“凡诗之所谓者,多处于里巷歌谣之作……”由此可见,最初时期对音乐文学心理方面,与诗歌文学之间是一致的,正因为这样,才能做到音乐文学发展中,与诗学系统之间的相互交融。
文学与音乐之间因为发展条件与步骤的差别,出现了分离[4]8-14。当前音乐文学发展中,依靠文学媒介传播形式,形成口、耳传播模式。在文字传播方式下,将音乐文学发展中,音乐系统传播进行优化。利用时间流的冲刷之后,歌词通过文字方式长远流传,同时借助媒体系统为基础,比如纸质媒介、绢布、竹简等。后期印刷技术兴起,更是为文字的传播打开了新世界大门,不断将文字复制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流传下来[5]11-18。我们欣赏到的《诗经》等文化知识,都是官府以及文人墨客经过细致整理、收集之后所得。到后期媒介系统得到优化,接受者对音乐文学系统的接受形式也出现改变,一改传统单纯接受作品传播的方式,将注意力转移到歌曲演唱内涵以及因素中,更加深入的挖掘歌词,对其中隐藏的内涵进行理解。儒家理论文艺属于经典中的经典,接受者并不是单纯的接收原理,而是根据歌词的内涵,逐渐延伸到社会内涵与政治内涵中。尤其是诗学系统中,其研究的原理与核心都与音乐文学系统之间出现裂变,甚至产生背离的趋势。
就拿宋、金、元音乐文学发展与诗学系统发展之间的裂变关系而言,元曲取代宋词兴起,词曲之间出现渐变。当然,这种观点过于客观,准确性不高。不能因为元曲以及宋词是两个朝代的交替,便提出取代或者替换的观点。文学发展呈现动态变化模式,真正的发展过程以及面貌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词曲递变这一观点,音乐歌唱的样式存在于音乐文学系统与诗学系统之间,最初发展中,包含音乐性与文学性,并且具备娱乐功能,同时将情感抒发出来,内在具有一定的张力,也存在一定的矛盾。词体变化矛盾将本质属性带入发展变化中,形成雅俗分流趋势,并且批评与互动之间共存。坚持以“尊体”为基本的目的导向,将构建发展类型以及具体的规格等进行确定。寻找动态发展中的“尊体”,以此为导向,积极构建发展结构。如果对元曲、宋词等进行深入考察研究,不难发现,词体是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形式,从唐代开始,历经各个朝代的变迁,都是按照词体文化发展的引导,朝着雅化方向发展,同时隐含着格律化因素。词体本身具有音乐性质和文学性质,它们之间在发展中会产生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带来发展驱动力,构成稳固的发展体系,如果没有外界因素影响,将文化发展方向朝着雅化方向带领[6]181-182。
根据上述内容阐述,我们能够发现,从传播途径角度分析,音乐文学系统和诗学系统之间的裂变与交融变化明显。但是,音乐文化系统和诗学系统之间的关系没有一点衰减,矛盾与发展共存。
二、传播形式分析
诗学系统发展期间,传播途径主要依靠诗、词、歌、赋等途径。之所以以此方式进行应用传播,因为当时发展的社会背景,共同社会、文化发展背景下,文人传播需要应用这些形式。比如,在先秦时期,诗属于文学产品,属于一种特殊的方式或者可以称之为解码方式等。利用接受方式,直接对内容展开文学批评。对于这种文学批评而言,其存在的重心在于人们对文学发展的重视,并且将文学与社会发展实践之间的联系紧紧把握在手中,同时将发展的重点聚焦到文化功能方面。
从音乐文学系统角度分析,诗歌传统形式中,从形成到成熟都对音乐进行了批判,同时秦国时期,将音乐文化系统归类到儒家文艺中,禁锢文艺批判牢笼。当然,其中隐藏的政治引导功能等全部受到限制,导致音乐文学系统发展教条化。先秦期间,不仅《诗经》发展体系出现变化,从民间音乐文化体系转变为文人诗学系统中,楚辞亦是如此。楚辞发展是根据楚国民俗发展为基础,主要以祭祀形式为主,其中隐含一些阴巫、阳神等内容,利用阳主接受阴鬼。但是,在歌词中,充满鄙夷之声,尽管如此,音乐本身的感染力还是不可阻挡。我国的著名诗人、政治家屈原汲取民间音乐文学中的精华,并且以此创作出许多非常动人的篇章,其中包含神神恋歌、人神恋歌等。当然,从屈原的歌词中能够寻找到优美的词汇,同时也有纵横奇特的表现模式,这些都是民间音乐文学中不能比拟的。其中,除蕴含高贵政治理念以外,还承载了很多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都是从民间音乐文学中汲取提炼出来。诗歌文学发展中,音乐文学中歌词逐渐脱离文学发展系统,进入到诗学系统,随着音乐文学发展趋势的引导,提高了文学发展中的控制权[7]10-17。与此同时,媒介系统发展期间,音乐文学系统发展主要是从民间到文人之间的相互讨论,采取雅俗共赏的方式。再到传媒发展期间,诗学系统逐渐成为文人墨客讨论的特权,从民俗文化发展转变为崇尚文字典雅,寄托国家兴亡的词汇媒介。其实,民间音乐文化发展源远流长,这些民间音乐感染力十足,从中可以发现,音乐文学系统和诗学系统之间逐渐产生裂变,当然也包含一些文化交融。民间音乐发展主流时期,是音乐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传播途径的增多,文学创作种类的增加,逐渐将音乐文学创作进行调整,偏离民间之后,灵感与源泉都不断缩减,如果不能及时交融,将会出现枯竭。在此期间,音乐文学系统和诗学系统之间开始交融。尤其是《诗经》完成之后,音乐文学系统发展鼎盛时期逐渐转移到诗学系统时期,期间民间音乐文学系统出现了全新的发展形式。比如,当前的汉乐府诗歌发展,历经朝廷乐府以及音乐管理机关将各个元素进行搜集,整理好思路之后,将其保存下来。根据现有的音乐文学系统和诗学系统为基础,进行元素融合,为其后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三、音乐文学系统和诗学系统的裂变与交融启示
音乐文学系统和诗学系统发展中产生的裂变与交融,都受历史发展趋势的影响。适时发生裂变,凸显两者发展特点,产生交融,将其中的精华汲取。在丰富文化内涵方面,就拿唐代来讲,其音乐文学系统中,其实包含很多民间歌曲,但是后期发展中,宋代将文学的“词”作为主要系统模式。尽管两者之间存在很多不同,但是不管是绝句还是宋词,传播都是依靠民间力量,不仅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还能够对文化进行传承。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文学系统和诗学系统之间产生裂变,主要是因为后期传播期间,性质与载体出现变化。当然,交融是因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文化模式,大一统理论下都拥有共同发展的元素,因此,必然会产生交融。正是因为这种转换形式,提高了音乐文学系统发展的力度,丰富了诗学系统发展内容,为文化传承的实现提供更多途径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