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图书馆文献捐赠探析

2018-04-02孙凤玲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卡内基本馆图书

孙凤玲 安 勤(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从历史发展和现实意义来看,图书馆文献捐赠这一社会行为是图书馆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文献捐赠对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意义重大。首先,不仅可以获得不少有收藏价值的文献资料,而且还能获得大量馆藏缺少的文献资料,这些都有助于馆藏资源的建设,有助于丰富馆藏特色;其次,文献捐赠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自从本世纪初近代图书馆诞生和发展以来,我国的图书馆通过接受捐赠获得了大量古籍善本和名人手稿等珍贵文献资料,捐赠使得分散的非公有或非国有藏书转化为公共的国有文献资源,使这些珍贵文献保护由私人转化为整个社会,使其保存更加完整可靠,也便于整个社会利用;第三、做好文献捐赠工作,还体现了图书馆对知识和人才以及捐赠者的认同和尊重,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样也具有积极作用。

尤其在当下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期望也日益提高,会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去关注“精神食粮”,比如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情况。这种具有公益性和慈善性的行为更是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公民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阶段——民国时期,对图书馆文献捐赠的历史进行梳理与探析。

1 民国时期图书馆文献捐赠的勃发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小觑的时期,文化繁荣,西学东渐,在很多方面的发展都达到了巅峰时期:一是民国时期的文化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近现代最先进和成熟的文化,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无可比拟;二是科学文化思潮的侵入使民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融入了新的血液,中西文化的交汇渗透与发展,融合与创新导致了文化繁荣,而且各种各样的思潮、学说、观念都先后传入到了中国,除翻译西书外,著述介绍、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也是西学东渐的重要途径;三是民国建立以后的文化政策是这一时期文化发达的一个支柱,没有开明的文化政策,文化繁荣是不可能的,同时法律上给予国民的民主权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始于鸦片战争以后,当时,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他们在进行西方宗教思想传播的同时,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政治文化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介绍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随着国内革新派和进步人士提出西学东渐的主张以及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发展,近代图书馆的文献捐赠也受到了西方先进的捐赠理念的影响,逐步萌芽并掀起热潮。1王志华.媒介革命与图书馆嬗变[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1.1 西方先进的捐赠理念——以美国为例

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1835-1919)是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经济界的三大巨头之一。他从一文不名的移民到堪称世界首富的“钢铁大王”,是一个充满人类使命感和爱心的慈善家,在功成名就后,他几乎将全部的财富捐献给社会。特别是从1880年起到20世纪初,卡内基通过其基金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参与了图书馆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捐建了2509所“卡内基图书馆”,大部分分布于美国,还有的分布在加拿大、英国、新西兰和重洋之外的斐济群岛。同时他还出资进行图书馆员培训,积极支持图书馆学专业进入大学本科教育等。卡内基的图书馆捐建活动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开创了美国图书馆史上的卡内基时代,促进了美国文化知识的传播,推动了美国民主思想的发展和民主社会的进程,在美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它也是世界图书馆事业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时间最长的一项捐款,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是研究当时正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1.2 中国图书馆学人对卡内基图书馆捐赠理念的宣扬

民国时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发展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事业作为教育机构的一部分,其发展也不外如此,卡内基其人及其图书馆捐助活动随着美国图书馆思想的传播被全面介绍和宣传到中国。

1.2.1 梁启超

对于卡内基钟情图书馆事业的个人原因,1903 年赴美考察的梁启超也提到“卡氏出身寒微,自其幼时,未尝得受相当之教育,惟恃在公立图书馆中得种种之智识。故卡氏以图书馆为慈善事业之第一,倾全力以助之。”1梁启超著, 何守真校点.新大陆游记[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96.梁启超对卡内基捐款兴建图书馆的义举既惊讶又赞许。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封建藏书楼以藏为本,轻视利用。至于政府出资兴办图书馆之事,他见所未见,而由个人出资兴建图书馆之举则更是难以想象,故而当时卡氏竟能捐出巨资兴建图书馆,用于培养人才,换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卡内基及其图书馆捐助活动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影响,即使像梁先生这样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人,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梁先生从中看到了当时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图书馆的差距。尤其是对卡内基的图书馆捐助活动印象深刻。他游美归来大力宣传卡内基的善举,撰写了《新大陆游记》,先后四处写到图书馆,其中详细论述了卡内基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这是中国最早关注卡内基图书馆捐助活动的记载。1904年由梁启超主笔的《新民丛报》第29期专文刊登了《美国富豪卡匿奇氏》,全面介绍了卡内基的善举。梁启超等人在对国外图书馆事业的考察或参考过程中,通过关注卡内基的图书馆捐助活动,已经意识到社会力量捐助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2.2 沈祖荣

自1917 年开始,赴美留学归国的沈祖荣、胡庆生、刘国钧等人于各地演讲或撰文宣讲图书馆事业,宣传近代图书馆理念。沈祖荣先生是我国第一位留学美国学习图书馆学及第一位学成回国的图书馆学家,以沈演讲为开端,从此宣讲图书馆的主要力量,由社会名流或其他学科的大学问家,变为了职业图书馆学家。职业图书馆学家们从更加专业的角度述说着他们对近代图书馆的理解,在宣讲近代图书馆的创立时,卡内基对图书馆事业的捐助是绕不开的重要内容。刊登在《东方杂志》的《沈绍期君在报界俱乐部演说图书馆事业》一文,是见诸报刊的沈祖荣归国后的第一篇演说辞。在演讲中,他提到: “美国钢铁大王康奈基先生,亦得力于图书馆,故致富后,特捐四千余万美金,建图书馆四十五所,此图书馆造就人才之铁证也。”2沈祖荣.在报界俱乐部演说图书馆事业// 中国图书馆学会、建筑创作杂志社.百年文萃 空谷余音[M].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 18.

1.2.3 胡庆生

胡庆生在 1923 年 5 月 18 省教育会所作《公共图书室之需要》的演讲中讲到: “凡私人捐建之图书馆在欧美甚多,如美国钢铁大王康内基能以独立创建大规模之图书馆,鄙人亦甚愿我国之有康内基其人也”。3胡庆生.公共图书室之需要[J].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1922(8) : 50.

1.2.4 刘国钧

刘国钧写于1921 年的《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功用》一文提到,“美国迦立基以贫儿起家拥资亿兆,自言生平得图书馆之力至多,故捐资巨万以建立图书馆及馆员之学校”。他们针对“吾国财政入不敷出如此,无力偏设学校,更何论乎图书馆”的现状,先后简要介绍了卡内基的图书馆捐助活动,同时提到“凡私人捐建之图书馆在欧美甚多”,说明卡内基式的图书馆捐助活动在欧美非常普遍。通过揭示卡内基之所以捐助图书馆是因“得图书馆之力至多”,说明卡内基是因对图书馆受益良多从而反哺图书馆,从而进一步反映图书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说明图书馆“至甚重要”。

1.3 卡内基的图书馆捐赠活动对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卡内基的善举深入人心,虽然 1907-1908 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博斯特威克博士指出 “从来没有任何规定和要求以任何形式来纪念这些捐赠,也没有任何规定和要求把他的名字铭刻在建筑上。”4范并思.卡内基图书馆计划的回眸与反思[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1) : 111-118.但卡内基图书馆已成为“一个很大众化的称呼”,成为纪念捐赠人的图书馆特有命名方式。这种纪念方式的出现给当时的中国人纪念先人或英雄提供了一个思路,以前的中国人只知道通过立神道碑、塑像、建祠堂等来纪念先人或英雄,设立纪念图书馆则在“可以系人怀思”的同时,而又“使社会永被其泽”,使纪念具有了公益意义,所以近代中国出现了许多纪念图书馆。如松坡图书馆、木斋图书馆等。还有的图书馆为解决经费问题,以捐助者之名命名为条件吸引社会各界热情捐助。这种纪念图书馆无论公立、私立,都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烙印,发展成一种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一种途径。

所以,卡内基的捐赠活动,一方面直接支持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卡内基基金会捐给中国的书刊都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成为我国近代图书馆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图书馆建设,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图书馆事业的捐赠热情,为当时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方式提供了借鉴。当然,由于当时中国缺少产生卡内基式大实业家的社会和时代环境,不会出现卡内基那种大规模、持续的图书馆捐赠活动,当时社会各界对图书馆事业的捐助仅局限于对一、两个馆的经费支持或图书捐赠,而且这种捐赠多是一次性的。

总之,经过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各界对卡内基及其图书馆捐助活动的全面宣传和介绍,卡内基的图书馆捐建活动对当时正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真正成为一种社会公众所关注的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通过为中国培养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为我国图书馆捐助书刊直接支持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另一方面它激发了社会力量投入图书馆事业的热情,并为他们参与建设图书馆提供了解决方法和思路。

2 民国时期图书馆文献捐赠分析——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例

随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图书馆的捐赠事业也开始萌芽。中国国家图书馆以收藏古籍出名,馆藏善本、珍本,无论数量还是学术价值,无馆可与之相比,而这些珍贵的资源大多数是来自捐赠。由于其重要地位,一直吸引了众多的社会捐赠,在百余年的历史中,社会捐赠在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近代图书馆的捐赠事业由萌芽走向勃兴,产生了捐赠奖励制度,另外还有寄存制等,这些方式为图书馆接受社会捐赠提供了新的思路。

2.1 捐赠制度

国家图书馆的历史从1909年京师图书馆建立伊始,经历了一系列名称沿革:京师图书馆(1909年,清廷批准建立京师图书馆,以下简称“京馆”)——北平图书馆(1928年,旧京师图书馆奉中央命令,改为北平图书馆,以下简称“平馆”)——北京图书馆(1949年10月1日后,国立北平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1998年2月更名国家图书馆至今)。

2.1.1 捐赠奖励制度

京师图书馆对图书馆的捐赠事业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成立后不久,即向教育部呈送奏折,建议实行“呈缴本制度”,并对各省官书局所刻书籍、最新修刊的志书和各种著名碑碣石刻拓本进行征集。奏折的获批使得京师图书馆的馆藏量迅速增加。同时,京师图书馆亦对私人藏书进行征集,征集图书“有价可计”,对不愿“计价”者,可根据捐赠情况授予奖章或匾额等。

1913年7月17日,教育部令第32号公布《捐赀兴学褒奖条例》。

第一条 人民以私财创立学校或捐入学校,准由地方长官开列事实呈请褒奖。

其以私财创办或捐助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宣讲所诸有关教育事业者,准照前项办理。

第三条 以动产或不动产捐助者,准折合银元计算。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16页.

2.1.2 捐赠寄存制度

1930年,平馆制订《收受寄存图书暂行规则》。

一、凡寄存图书于本馆者,不论有无条件,其图书之保存由本馆视同所藏图书办理。但因天灾巨变及其他不可抗之损失,本馆不负其责。

二、寄存图书应与本馆所藏图书一律公开阅览或出贷,但存主得加限制条件。

三、寄存图书须由原主加盖图记,由本馆点收,编造详细目录二本。其一本存本馆,其他一本送交原主保存。俟领回图书时,凭目交付原书。前项目录必须具备下列各项记栽:(各项略)

寄存图书之目录,本馆有公表之权,但原主得附加限制条件。四、寄存图书满十万册以上者,得要求专室庋藏。五、寄存图书之运费由本馆负担,至领回时之装运费用由原主自措。

六、寄存图书之庋架、分类由本馆主之,但不加钤章记识于原书。

七、寄存图书有必须装订时,得由本馆商取原主同意,酌量装修,其费用概由本馆负责。

八、寄存图书之散失由本馆按照估价赔偿,但因积次之阅览及贷出而污染者,不在赔偿之列。

九、寄藏图书为阅览或借书人所污毁或散失时,得由本馆负责令阅览或借书人按照估价赔偿。

十、凡欲寄存图书于本馆者,应以正式书函先向本馆商订办法,函内必须声明下列各项:(各项略)

十一、寄存图书之原主在寄存图书期内,有变更住址或其他情形,应随时通知本馆,俾资接洽。1《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 社,1992年:1065—1069页.

2.2 寄存制例举——梁启超

1926年,梁启超出任北平图书馆馆长期间,在办馆方式方面,梁启超逐步探索出了一套个人与大众联合办馆的有效方法。一方面,他要求社会各界都应加入到现代图书馆事业的行列中来,做到大众图书大众办。在松坡图书馆成立时,为筹措经费,争取社会支持,他亲自撰写了《松坡图书馆劝捐启》《筹办劝捐简章》等,广泛寻求社会各界支持。在向社会募捐的同时,他自己也以变卖字画等方式筹措馆资。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别人的图书馆开办活动。此外,他还开了个人捐书入馆的先河。梁氏逝世之前曾立下口头遗嘱,拟将自己的藏书全部捐给北平国立图书馆。1930年2月,按照先生遗愿,其生前所存图书41089册,碑帖千余种及大量手稿、信札等悉数捐入了北平图书馆。1931 年,《国立图书馆馆务报告》中说:“本馆去岁承梁任公先生遗族以梁先生全部藏书寄存本馆公开阅览,学者称便”,简单的几句话,可谓是对这位近代文化伟人慷慨无私活动的最好纪念。2张锦郎、胡渊泉编.中国近六十年来图书馆事 业大事记[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64页.

2.3 袁同礼馆长呼吁捐赠

袁同礼任北平图书馆馆长期间,就以增加馆藏和保护馆藏为已任。他不遗余力广泛搜集图书资料,通过多种渠道访求、搜购、传抄、影印图书,充实馆藏。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三次赴美,发表演说,争取欧美国家的支持,由此获得大量外文文献,弥补了北平图书馆因经费不足而造成的馆藏匮乏。即使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也没有放弃努力,呼吁国际社会捐赠图书,三年收获数万册。早在1924年,袁同礼就亲赴英、德,探访《永乐大典》佚散欧洲各国的实况,又托他人查录英、法等国收藏敦煌资料的情况。二战结束,他又致函外交部,要求向德国追回被掠去的图书文物。在袁同礼的主持下,北平图书馆积聚了大量的、珍贵的馆藏,为我国国家图书馆今天能屹立于世界大馆之林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3李致忠.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 1909 - 2008) [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3 民国时期捐赠特点及对当代的启示

由以上捐赠事例我们看出,民国时期图书馆的捐赠活动,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捐赠主体,另外,图书馆自身所做出的努力、图书馆捐赠的制度及方式等,不仅对于当时社会文化,尤其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当下的图书馆捐赠工作也同样具有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3.1 背景分析

民国时期,图书馆文献捐赠活动的进行和发展是在其特定的背景环境下进行的。众所周知,西方近代图书馆的诞生以1850年英国国会通过英国第一部图书馆法为标志,我国近代图书馆之产生则是维新变法所推动的,时在清朝末年。进入民国,在1925年前后,以庚子赔款施用于图书馆事业为契机,全国掀起了“新图书馆运动”,这个运动,旨在效法欧美公共图书馆制度以改革和发展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此外,变革的社会动荡不安和频繁战争的硝烟弥漫,使大量图书辗转流失、损坏焚毁,不得保存、整理和利用。国内经济由来已久的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以及外来资本的压榨,财政经济捉襟见肘,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没有保障,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几乎毫无盈利可言的图书馆更缺乏资金来充实图书。同时,思想文化的不断开放和近代教育救国思想的传播,使得民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极大的加深,渴望读书学习,无论是对本国的经典还是西方思想文化的认知和渴求都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个人、团体的社会捐赠、慈善和救助意识逐步提高,所收藏的文献应该发挥其应有价值作用的藏书共享观念逐步兴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才使得民国时期出现了图书馆捐赠高潮。

3.2 捐赠主体

民国时期图书馆的捐赠主体基础广泛。以藏书家和其他社会各界著名人士为代表的私人捐赠风起云涌,名人效应,向来都是具有榜样性的,捐赠图书,无论多寡都能够起到一种表率作用。当时的政界名人如蒋中正、蔡元培、胡汉民、陈果夫、朱家骅、王云五等,都曾积极倡导发起募捐,“并祈向各界竭力劝捐共襄盛举,不胜盼祷之至。”4蒋中正等为流通图书馆募捐[J].江西教育公报,1929(8-9):66-67.望社会各界能够扬中华教育之热忱,积极捐助。又如国民政府资深元老,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在民国时期的影响力可谓非凡。其先是将所藏汉魏碑石四百余方共三百多种,捐赠给陕西省陈列碑林,其中的石经一方,最为珍贵。后又于1937 年4月将十余年所搜集到的珍本书籍数百种,全部捐赠给西京图书馆,“现正整理整箱,即将运陕。”5于右任慨捐珍本书籍赠与西京图书馆[N].申报,1937-4-27(4).其向图书机构大量捐赠书籍,并多次支持图书馆等国民教育的发展。

此外,还有以书局、报社、政府机构、学校、外国团体为代表的团体捐赠构成了这一时期图书捐赠的主体。藏书家们拥有丰富的典藏给予图书馆大力的援助;社会名人以其在各界的社会地位和名人效应,表率示范;书局、报社等出版机构因其行业特点,能够长期、批量的进行捐赠;政府机构尤其是教育部对图书馆的发展较为重视,常有举措以支持;学校本为教育机构,对利于普及民众教育的图书捐赠亦是不遗余力;中外文化更多的相互关注、交流和协助,图书的互相流通和共享,也是其中重要内容。

3.3 捐赠制度及方式

就捐赠宣传利用形式与捐赠制度而言,民国时期图书馆图书捐赠主要通过电函征求,设立募捐队以及慈善表演、展览等主要形式来向各界进行募捐图书。部分图书馆对于捐赠者也制定有许多奖励制度,既是对捐赠者的肯定和鼓励,也强化了民众捐赠图书的热情,对图书馆藏书数量和种类的扩充夯实了基础。

此外,当时各个图书馆为吸引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自身所做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如果除去社会人士的图书捐赠和建馆捐款,仅仅依靠当时的政府,图书馆是不可能有那么惊人的发展的。社会各界发展出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参与方式,给予了社会大众更多参与图书馆建设的可能,使热情的民众不会因为途径过少和门槛过高而被拒之于千里之外,形成了可观的社会影响。当时造成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因素,大部分现在依旧存在着,尤其是图书馆的财政状况,尽管现在的财政比当时有所改善,但是不可否认地方图书馆依旧面临着严峻的经费问题。面对这样的状况,图书馆需要一些契机将社会对图书馆的兴趣激发出来,使它们转向对图书馆有利的方向。

结语

20 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可谓气象万千,政局不定,社会动荡,战争密集,都对图书造成了极大的损毁。而东西方思想交错,文化革新使得图书的捐赠成为图书的保存和整理、大众借阅和共享的一种重要途径。另外,民国时期所捐赠的图书多为精品,孤本、善本不乏其中,更为金钱所无法估量。正是有赖于此,中国近代的文化事业、大众的思想文化才会庚续不断,方兴未艾。民国时期图书馆的图书捐赠活动,是对文化的普及,思想的传播,经典的传承的一种良性循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入新时代的当下,公共图书馆法于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对于捐赠工作也有了明确的规定:如:“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给予政策扶持”;“国家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向公共图书馆捐赠,并依照有关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境外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采取捐赠方式参与我国境内公共图书馆建设”;“公共图书馆可以依法以捐赠者姓名、名称命名文献信息专藏或者专题活动,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设立的公共图书馆,还可以依法以捐赠者的姓名、名称命名公共图书馆及其馆舍、其他设施”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立法中对捐赠工作的大力支持,我们应该抓住这良好的机遇,借鉴民国时期的捐赠经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中来。

猜你喜欢

卡内基本馆图书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卡内基教子
班里有个图书角
卡内基教子
民营绘本馆:儿童阅读推广的“毛细血管”
绘本馆:童书营销新支点
我们的都市有童话
完美的职场路线图
——读《卡内基自传》
"西进"成就了卡内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