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新闻之余的思考
2018-04-02
努力做一名全媒体记者
■郑博超
今年两会期间,我遇到了很多自己参加两会报道以来的“第一次”:第一次采写微博微信稿件,第一次为采访对象录视频,采访内容第一次单纯以新媒体方式推出……“第一次”,当然谈不上成功,甚至有些尝试遭遇了失败,暴露了个人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力不足的短板。但这次谈不上成功的“全媒体记者”经历,却是笔者今年两会采访报道感触最深刻的,同时也是反思最多的。
第一,放松新媒体争夺,传统媒体真的就会失去立身之地。新媒体报道已经成为媒体两会报道争夺的主战场。2018全国两会媒体报道中,各路媒体都在新媒体报道上追求影响力和新突破。财力雄厚的大媒体在人工智能、大数据、AR、短视频、融媒体上合纵连横,不断优化新媒体报道的内容和体验。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媒体在发布平台上的垄断优势不再。一方面,作为被采访对象的代表委员,也可以将自己的意见通过个人微信公号、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形式发布出去;另一方面,一些参与两会服务工作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经过代表委员同意后,也可以将新闻信息通过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发布出去。新技术的应用,使一些公共新闻资源,如代表通道、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新闻发布会等,会在很短时间内被新媒体吃干榨净。放松新媒体争夺,传统媒体的路会越走越窄。
第二,新媒体战场争夺的白热化倒逼传统媒体记者向全媒体记者的转型。向全媒体记者转型,首先是思维和意识的转变,要突破传统媒体采编模式下塑造的采编思路、采编理念。不但要成为集采、写、摄、录以及新媒体技能运用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多面手,而且要熟悉全媒体报道不同类型新闻作品的基本要求,对自己的全媒体采访工作有一个统筹的组织和判断。最精干的新闻内容是什么,如何选择适宜的方式,在第一时间传给全媒体报道的下一个环节……在本次全国两会报道中,笔者感受到,包括笔者在内的前方记者,尽管都是传统采访报道模式下锤炼出来的骨干,在适应全媒体报道的意识和能力方面,都还有明显的欠缺。
第三,提高全媒体报道能力,不能靠临阵磨枪。尽管在2018年全国两会召开前,报社多次组织了相关培训,包括新媒体方面的培训。但一支能打硬仗的全媒体记者队伍,仅靠会前的临阵磨枪,是不够的。报社已经组建了全媒体采编中心,在此基础上,应该借鉴中央厨房的全媒体采编模式,组建一支全媒体记者的“常备军”和必要的“武器装备”,变“临阵磨枪”为“战训合一”。
第四,全媒体报道更需要团队协作能力。这次两会报道的前方记者和新媒体制作团队,也暴露出配合上的不协调、不顺畅。比如,记者对新媒体作品制作流程和要求不熟悉,造成拍摄的视频不符合要求,或者在后期制作上造成了效率延误。再比如,前方记者采集的新闻素材,如何使新媒体、网络和报纸各取所需,高效顺畅而又不打乱仗,还有进一步梳理的必要。采编模式的全媒体改造必然涉及流程再造,理顺采访、前期处理和后方不同平台的对接。此外,提高全媒体采编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不同环节的采编人员对其他环节的采编岗位、采编流程、采编要求达到知晓的程度,相互熟悉才能配合顺畅。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声音周刊》编辑部副主任)
时刻记住你就是品牌
■郑 智
今年两会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代表委员“换届”。新代表、新委员观点新颖、热情满满,但同时也有“恐镜头”“怕媒体”等等问题。如何开发新的采访对象,增加采访成功率,增强采访深度,需要提前做好两会准备工作。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两会新闻大战的黄金时间其实在两会开幕之前就开启了。作为上会的一线采访记者需要提前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特别是对内和对外两方面准备。对内,就是自我状态的调整、资料收集、选题整理、业务培训等等,以达到两会采访技巧、效率、质量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对外,就是提前联系采访对象,让你的采访对象准备好。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两会是“新闻爆炸”的黄金时间点。但对于代表委员来说,也是“媒体轰炸”集中火力的“煎熬时段”。一旦进入会期,同一个代表委员会被多家媒体采访,并且采访内容同质化严重,加之代表委员们还有日常会议日程,一旦到会议中后期,一些媒体被“拒之门外”可能性很大。所以有经验的上会记者一般会在代表委员进京前,提前与他们取得联系,了解他们议案建议和关注的领域,同时根据代表委员特点报上自己的选题和采访提纲,这样作为最早与代表委员联系的记者,他们会对你印象深刻,同时,对于选题他们也相对有充裕的时间思考,这样比较容易写出不同于现场新闻的深度报道。
时刻记住你就是品牌。能够参加全国两会报道的记者名额有限,当你冲在一线与代表委员面对面碰撞智慧的时候,要时刻记着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你的一言一行代表你所在的媒体。在与代表委员采访接触过程中,要时不时向他们介绍你所在的媒体,让他们加深对你所在媒体的印象以及影响力的认识,形成品牌效应。毕竟两会采访不是“一锤子买卖”,有一定的延续性,今年保持良好的采访关系,明年采访起来就节约了很多不必要的程序,特别是像检察日报这样,每年有大部分新记者上会的媒体,老记者在之前打好品牌基础,新记者只要“自报家门”,就会印象加分,采访也会自然顺利起来。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总编室编辑)
两会采访拒绝“玻璃心”
■高 扬
今年的3月,对我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第一次以记者身份参加两会,与全国人大代表们进行了面对面接触,有幸见证了许多历史性时刻,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锻造了自己的品格、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毕竟是第一次“上战场”,临行前的紧张焦虑几乎要将我吞没,好在会前筹备工作在2月初就已经开始了,历经多次培训,以前上会的“老司机”毫无保留地向我们传授了他们在两会中获得的经验,对我来说,这些弥足珍贵,也让我心中的焦虑有所缓解。在长达17天的超长会期中,在认真学习前辈们的经验之余,我也渐渐摸索和总结了一些上会的经验教训和有益做法,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二。
两会报道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代表,他们愿意开口说话,记者才有获得信息的机会,才有可能将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形成文字并发表出来。然而,并不是每一位代表都愿意接受采访,如何让他们开口说话,是记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会场不允许代表们携带手机,对记者却没有限制,这给记者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通过主动要求帮代表们拍照,可以拉近与代表之间的距离,很多代表甚至会主动提供联系方式,要求将照片传给他们,此时,再和代表沟通采访事宜,障碍会少很多。
万事开头难,如果第一天能够打开局面,不仅能在心理上给予记者极大安慰,而且能够增加日后采访的信心。能否顺利采访到代表,运气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那种不害怕被拒绝、即使被拒绝依旧能鼓起勇气不断去尝试的精神。大会开幕当天,一开始,我的采访并不顺利,接触的很多代表都礼貌地冲我或摆摆手,或摇摇头,于是我收起自己的“玻璃心”,不断尝试,最后收获还挺可观,为我日后的稿件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都说两会期间是各种信息集中爆发的时候,如何有效捕捉新闻是对记者新闻敏感性的一大考验。为顺利捕捉到符合本报定位的新闻线索,需要记者提前熟悉两会期间的详细发稿计划,此外,密切关注大会新闻中心发布的各类会议信息,第一时间到达会场,认真聆听会议上的代表发言,据我观察,各团组的开放日信息量往往很大,尤其是在记者提问环节,容易出现亮点。
两会报道是一次团队作战,需要所有小伙伴们密切配合,但更多时候,记者们根据分组,需要自己单兵作战,我以为,在采访过程中,多问、多听、多看很有必要,尽可能多向采访对象提问,多听他们的看法,有时间翻翻简报,这些都能为新闻写作带来灵感。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新闻评论部编辑)
亦工作亦学习
■曹烨琼
两会采访工作密度大、强度高,在不断接触、采访人大代表的过程中,作为上会记者,我在完成写稿任务的同时,还学习到了更多知识,让我对宣传工作本身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要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我采访的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军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我们的企业既像一个小社会,又是一个大家庭。为了企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非常需要司法机关的法治支持,让更多职工提高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合法、合规理念。”非公企业对法治的需求,更坚定了我们宣传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的信心。
在超长会期的采访中,有多位代表对检察机关发挥公益诉讼职能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多期待。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景俊海在吉林省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谈到,吉林冰雪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白雪换白银”初步显现,省内中东西“三大板块”呈现出融合互动、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湿地湖泊恢复改善面积超过150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碧水蓝天青山,带来更优发展环境,这其中离不开检察机关的积极履职。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白山市市长王冰表示,吉林省检察机关在推动长白山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上,实现了力度、行动、效果三结合,还联合全省26家单位共商长白山区域保护大计,启动了检察监督专项行动,形成了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分工负责的协作格局。
“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都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检察机关通过开展公益诉讼工作,为协调环境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找到了平衡点。”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龙虎说。
每一次采访,听到人大代表对检察工作的点评、认可,提出新要求、新期待,我越发坚定了做一名检察新闻工作者的信念,决心做好每一次检察新闻报道,为传播法治好声音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基层采风》编辑部编辑)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杨 波
今年,我第一次以记者身份参与了全国两会的宣传报道工作。角色转变所带来的体验至今令人回味。
有人说,采访两会拼的是速度,跑、堵、抢一样不能少。但依我的体会,最重要的是“准备”,诚如那句名言所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准备一个文件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备战两会,首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资料储备工作。检察日报历来重视两会前的记者培训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示上会记者做好相关资料的储备。
以今年两会为例,我负责采访全国政协会议,需要准备的资料包括政协各界别近五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的重要活动、重点关注的问题、提案内容等。在政协网上搜索到相关报道后,梳理出与法治相关的,及时保存;其次,五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的检察工作亮点、最高检工作报告、全国检察长会要点等也必不可少,要做好分类收集;此外,还有政府工作报告、法治蓝皮书、政协会议章程等,都以文档形式存下来,做分析报道时用得着。
总之,会前的文案梳理和归档保存,重在储备知识、储备资源。事实证明,资料储备越丰富,采访写作越顺利。
准备一个选题本,找选题要从会前延续到会中。采访两会能否写出有质量的稿件,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会前是否在选题策划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检察日报会前组织的三次记者培训中,研究选题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我正是这项工作的受益者之一。
通过培训会上的交流,我大体掌握了寻找两会选题的方向;通过上会前辈们介绍采访经验,我了解到两会选题的关注点和侧重点,更是学到了很多实用的采访技巧;通过报选题的无形督促,我在上会前就基本明确了自己的采访计划,并把自己想到的和领导交办的选题全部记录在选题本上。
除会前研究选题外,会中也要随时翻看选题本,一方面明确每天的采访任务和采访计划,另一方面根据会议日程和会上遇到的新情况,随时补充新选题,以准确把握会议节奏和新闻热点事件,确保采访写作既保质又保量。
准备一个备忘录,有的放矢捕捉采访对象。采访政协会与采访人大会不同,政协没有团组,只有界别;政协委员也不是按地域分组,而是按专业和界别分组,且不同小组分散在不同驻地。由于会务方面提供的资源非常有限,要掌握所有委员的资料信息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随时随地收集有用信息,并形成备忘录。同时,利用好这个备忘录,做好委员的联络工作,包括委员驻地名称、小组会会场分布等,采访前看一下备忘录,就能有的放矢安排采访任务、寻找采访对象,避免走弯路。
准备一个好心态,不畏挫折才能无往不胜。每年两会上的新闻大战也是重头戏。密集的会议日程、紧张的节奏、并不熟悉的采访对象,这一切都为记者的采访工作带来不少挑战。经过这次上会的体验,我深深感到,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充满正能量的好心态,是顺利完成采访任务的重要基础。
政协会上,“明星委员”社会关注度高,是媒体记者争相拼抢的采访对象。今年两会,我们政协组的记者们秉持着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积极主动、乐观平和的好心态,通过战术上的协作配合,灵活运用会前培训中学到的技巧,巧妙突破其他媒体包围,先后采访到了冯远征、郑晓龙、霍启刚、成龙、张凯丽等多位“明星委员”以及国务院侨务办主任、司法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多位高级别委员,并结合热点,形成了多篇有分量的报道和多个有质量的微博视频,为今年检察日报的两会采访工作增色不少。
两会已闭幕,采访永远在路上。作为一名记者,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报道任务,都应全力以赴应对,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永远都是“做好准备”。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廉政周刊》编辑部编辑)
两会“练兵场”的收获
■靳丽君
经过两年后方的锻炼后,今年终于上两会前方了。虽然我已不是新兵,但上前方对我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是因为今年的两会极其特殊,今年是换届之年,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会期比往年都要长,领导自然相当重视;二是因为今年像我一样第一次上前方的“新手”较多,我们自己也绷紧了一根弦。然而,真正经历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并不是紧张、压力,而是练兵、收获。
收获之一:练就了“抓名人”的本事
今年我跑的是政协会,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委员联系方式,“抓委员”尤其是“抓名人委员”全凭本事。一场奋战下来,最大的感想是,这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
“抓委员”首先得讲究技术。我的思路是从三方面突破:一是通过记者站,先联系系统内的委员,作为突破口;二是到大会现场和委员驻地“抓活鱼”;三是对委员名单进行深入研究,根据选题选出采访重点对象,再设法联系。
“抓委员”也是个力气活。这主要是针对一些知名人士而言,要采到他们,除了讲究技术,也得拼体力。首先,要想办法查清楚他在哪个界别,驻地在什么地方;接下来,就是过去找人、蹲守,找准时机,进行采访。有时为了采访一个明星委员,可能得蹲守几个小时,最后还可能被拒绝采访。
不过,这次两会我的收获也不小,不仅对俞敏洪、霍启刚进行了专访,还采访了姚明、海霞、李稻葵等知名人士,以及几位副部级以上的领导,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收获之二:学会了采访中随机应变
虽然很多选题是提前策划好的,但两会是快节奏采访,抓的是现场新闻,所以随机应变很重要。
在政协开幕会之前的广场上,委员们纷纷入场,名人委员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很难近身,更不用说对他们进行文字采访了。怎么办呢?情急之下,我通过视频的方式对委员进行了采访,来展现他们的风采,让他们畅谈自己提案的内容。这种方式既便捷,也更受代表委员欢迎。之后在新媒体刊发,效果比单纯的文字形式好很多。
在采访三八妇女节选题时,我们的策划是通过视频来表现代表委员对女性检察官的祝福。但是我采访的海霞委员只同意给我们写卡片祝福。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偶遇了一群到两会现场采访的小记者,我灵机一动,给他们录了一段小视频“祝检察官妈妈节日快乐!”,完成了采访任务。
收获之三:培养了更敏锐的新闻嗅觉
除了提前策划的“规定动作”,及时抓住两会期间的新闻热点、培养更敏锐的新闻嗅觉更为重要。
2018年3月14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去世。当天下午,我跟同事杨波在聊天中产生一个想法,可以以该新闻为由头,结合两会上的科技大咖,写一篇科技成果保护的文章。我们一拍即合,我回宾馆之后立即着手采写,梳理了今年两会上的科技大咖,针对我国法律在保护科技成果方面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对策等,请一位中科院院士谈了自己的想法,最终成稿《用法律保护中国的“霍金”》,成为本报的一篇独家报道。
两会前方是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是最好的“练兵场”。对一名成长中的记者而言,两会“战场”的洗礼是一个必要的珍贵的过程,好好珍惜,用心历练,就会收获满满。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总编室编辑)
不一样的“两会”
■刘 亚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北京开启了“全国两会”时间,看似一年一度,但会期最长、首次开启代表委员通道、宪法修改……这些足够亮眼的元素使今年的两会更加“不一样”。
“不一样”的两会也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挑战。对于初次上会的我来说,“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是对这些天最准确的描述。对跑政协的记者最大的挑战在于,22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分布在9个驻地,再加上人民大会堂和梅地亚新闻中心,共11个地点,几乎遍布北京的东南西北四个角,既有二环内的,也有五环外的,因此,有大量时间都是奔波在路上。
除了路上的奔波,采访的时间也是“连轴转”,从上午到中午再到下午几乎都在录音、做笔记,往往这一秒还在向委员提问,下一秒眼睛已经开始看还可以抓哪位委员采访。
最大的荣幸应当是见证代表委员对两部法律的审议和讨论。一是此次宪法修改是时隔14年再次启动修宪;二是国家监察法的通过。
最大的惊喜莫过于被称为“媒体福音”的部长通道和今年新启用的代表通道和委员通道。三条通道的开启,直接拉近了记者与代表委员的距离。
最大的期待要属有112位政法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履职。在新当选的2980名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112位政法代表占比为3.76%,为历届最高,表明党和国家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人民对法律人的充分信任和殷切期待。
最大的收获则是采写了两个“爆款”新闻,一是政协会开幕当天,在人民大会堂前遇到了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冯远征,向他提出了关于反家暴法实施两周年的问题;二是采访到了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郑晓龙,请他谈了关于讲述检察官故事的新剧《拼图》和如何在艺术作品中体现检察官风貌等问题。这两篇稿件通过检察日报官方微博发布后,得到冯远征和《拼图》主演王雷的转发,阅读量突破百万,成为两会期间的新闻热点。
在两会现场还有一件“小事”,也与往年不一样。在会场提供的矿泉水瓶上,都贴着一款绿色的环保标签,上面印有中英文的“给水瓶做记号,并请喝完”字样。该标签无需用笔,用指甲就能写上名字或划个标记,给矿泉水来个“为我所有”的“实名制”认证。这种简单便捷的节约化设计,唤起与会代表委员节水的参与性,得到代表委员的点赞。
(作者系方圆杂志社记者)
“抢”字里也有温馨
■张灿灿
今年是第二次跑两会,但新鲜感和紧张感一点没少。幸运的是,这次跑的几个团都有很强的“媒体友好性”,让我的扫团非常顺利。代表拒绝采访的少,侃侃而谈的多;新闻官帮忙录音,推荐合适代表采访,文章见报后还发短信感谢。
规定动作全部落实,自找选题紧跟热点,扫团至少覆盖三分之一名单,提了问、出了镜。完成这四大任务,这次上会也算非常圆满了。
天天四个团来回窜,代表看到熟脸纷纷寒暄:“小张你还蛮辛苦啊”,有点小感动;偶遇采访过的代表,热情招呼时,对方突然亲切评价“你的虎牙还蛮标准啊”,我竟无言以对;黑龙江的苏打水,海南省的椰子糖……深度跑团的福利相当可观。
但并非没有烦恼。路盲还抢单的滴滴司机,二环晚六点令人绝望的拥堵,发言录音里代表浓厚难辨的口音,这些无能为力的琐事,分分钟都能引爆我的焦虑。
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家,突然想起这句“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的,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已经过去了,剩下漫长的时间可以仔细回味下喧闹里的温馨,以及那些被热闹冲淡又值得深思的问题。
(此文刊发于《检察日报》2015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