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与全民健身支撑:概念辨析、关系厘清与问题指向
2018-04-02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一、对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概念与关系的理解
(一)新时期全民健身的概念与要点
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强调全民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健康中国”建设下减轻医疗支出的“催化剂”,是“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动力的“桥头堡”。纵观全民健身概念的发展,“全民健身”的提法源于1987年原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第2届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中形成的“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和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协调发展”指导方针[1],其中全民健身服务于竞技体育的人才选拔,局限于奥运争光的功利性和单一性,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将“全民健身”实施对象细化,明确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覆盖职工、社区、农民、部队、少数民族、妇女和老年人、残疾人、知识分子的“全民”范围。2010年,我国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然而依赖人口红利和投资驱动的增长形势仍然严峻,全民健身具有保持人口红利和促进经济转型的双重作用,2011年《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应运而生,将“全民健身”发展目标量化,提出“到2015年,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2016年《计划》进一步将“全民健身”发展目标多元化,强调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2]。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很多学者对全民健身注入新的内涵,朱亚成从国家政策出发论述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全民健身的亮点和目标,董如豹通过对比美国Healthy People 2020和我国全民健身政策,提出重视全民健身指标的实用性和具体性是新时期全民健身的关键,部分学者开始探讨全民健身的社会化问题以及实现路径,也探讨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的关系,如青少年的体质问题、全民健身的综合价值、全民健身服务的供给与购买等。通过对上述作者的分析,本文认为全民健身概念至少包括以下要点:(1)全民健身的实施对象是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的全国人民;(2)全民健身的发展目标以提高全国人民身心健康为基础、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和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为特色;(3)全民健身的主导力量是政府、主体力量是社会;(4)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针政策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二)新时期健康中国的概念与要点
“健康中国”的提法源于2008年陈竺、高强在《求是》杂志联合发表文章,首次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旨在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全民化。紧接着2012年卫生部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为公共卫生十大关键策略之一,坚持以预防为主,转变医学发展模式等卫生改革。可以发现,“健康中国”概念出自医疗领域,战略目标仅适应卫生发展,相关部门也仅停留在医疗主管部门,内容和口径都比较狭窄。一直到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明确“健康中国”是关联全社会,涉及所有组织和部门,并成为一切政策出发点的国家战略,这是对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准确把脉,也是医疗改革到一定阶段的具体要求。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重视体育与健康中国的关系[3]。笔者通过认真阅读《规划》并积极思考,总结健康中国概念的要点如下:(1)健康中国实施对象的重点在基层;(2)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是全民健康,指人均预期寿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等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3)健康中国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人拥有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家家享有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的生活方式;(4)健康中国是一种国家发展模式,是适应经济新常态,树立民族自信的国家战略。
二、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的关系
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是全民健康,从发展目标看,全民健身作为非医疗干预手段是实现健康中国的主要抓手,健康中国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特征契合将体育文化融入全民健身全周期和全过程的发展理念,健康中国积极促进健康产业业态融合,培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符合新常态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诉求;从实施对象看,全民健身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通过弘扬体育精神,凝聚基层文化体育组织,促进基层群体身心健康发展,健康中国以基层为重点,通过健康教育推动健康生活,制定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直击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现实,两者互有侧重,都坚持以全国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组织力量看,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均强调政府主导、社会主体的社会化转型,对政府搭建两者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提出新的要求。
三、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全民健身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发展目标所带来的全民健身问题
全民健身作为体育朝阳产业的重要一环,能够充分发掘消费潜力,顺应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从投资、要素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趋势,然而目前我国存在体育人口比例低下,健身消费观念落后,市场培育困难等市场化问题。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全民健身的发展目标势必发生迁移,从服务于奥运争光计划到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注重发挥其非医疗健康干预作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是根本转变,观念上存在“举国体制”的刻板印象,落实中缺乏科学的健身指导是变革引发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力量
全民健身的发展目标包含于健康中国,必然在组织工作中存在交叉和合作,然而目前基层对全民健身的重视不足,部门协同机制不完善,存在经费来源单一、政策“抄袭”现象严重、工作主动性欠缺等问题,难以保证政府的主导作用。
(三)社会评价
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首次正式评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效果,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居民身体素质、健身设施、健身活动等方面构建全民健身评价体系,但是部分内容缺乏评价标准和数据支撑。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参照《规划》制定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服务业规模三项指标,重点关注基层实施效果,丰富体育的多元价值体系,对居民身体素质指标细化是健康中国对新一轮全民健身评价体系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田媛,肖伟,姚磊.全民健身对接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问题与突破点[J].体育文化导刊,2018(02):7-11.
[2]柳鸣毅.健康中国背景下全民健身公共政策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01):38-44.
[3]刘国永.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体育科学,2016,36(1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