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数字阅读,给儿童改变未来的力量
——对当前儿童数字阅读的研究与思考
2018-04-02高雪倩
高雪倩
湖北九通电子音像出版社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70
在过去的十年间,随着多媒体网站、移动设备、电子书、交互式图书和社交媒体的不断更迭,阅读方式在数字时代发生变化。据最新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从2014年起,国民数字阅读率一直超越传统阅读率;青少年的数字阅读年龄继续往低龄化发展。整体而言,儿童的数字化阅读趋势是不可避免且不可逆的。[1]阅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儿童数字阅读市场的繁荣,出版商、互联网公司、自媒体……各方纷纷加入竞争,新技术的运用、新领域的探索、新模式的建立,让如今的儿童数字阅读市场呈现出新的特点,也带来了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儿童是数字阅读的原生代
(一)儿童数字阅读的受众已是彻底的数字原生代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将儿童定义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按照这个界定,当前儿童都是“00后”,他们出生于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成长于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各种屏幕中间,属于典型的数字原生代。他们在没有接触纸质读物之前,就开始接触各种数字产品,对于数字设备有着天然的敏感性和亲近感。
《科学美国人》杂志曾提供过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小女孩只有1岁,但是把玩iPad却能轻松自如,视频中她把杂志也当作了屏幕,又是敲又是戳,当她发现杂志没有反应时,甚至还拿手指按了按自己的大腿以便确认自己的手指没问题。[2]小女孩与她的父辈之间,对阅读的认知已经完全不同。屏幕化、像素化走在纸质阅读之前,成为数字原生代眼中信息传播的天然方式。这代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数字工具和社交软件,以键盘敲击和触碰屏幕实现阅读,以对虚拟世界的感知来形成对现实世界的初步认识,数字阅读适应数字原生代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担心数字阅读的“浅阅读”倾向、信息过载、影响视力等问题,再对儿童数字阅读持抵制和屏蔽的态度,显然于事无补。
(二)大众对儿童数字阅读的态度变得积极、开放
近年来的很多研究表明,儿童进行数字阅读并不影响其阅读质量。2013年美国儿科学会曾表示不要将“显示屏暴露给不足两岁的小孩”,并呼吁家长将电子设备远离孩子的卧室;但是其后来又引用2014—2015年的研究数据表明,移动屏幕不会给培养孩子带来任何威胁。越来越多的80、90后家长自身就被各类数字设备所包围,与更年长的家长相比,他们对儿童使用数字设备的态度更为包容与开放。
数字阅读以超文本方式展现信息和知识点,使阅读内容更为丰富;以多媒体的方式增强阅读趣味性和代入感,与传统阅读相比,并不会牺牲阅读品质。对于阅读而言,关注的重心应是如何提升儿童阅读品质,而不是使用何种方式阅读。
二、儿童数字阅读平台的发展趋势
(一)儿童数字阅读平台分析与比较
儿童电子书经历了从Kindle式电子读物,到以有声阅读为信息传播途径的有声图书,再到融声音、画面、文字、动画、增强现实技术等多元素于一体的增强型数字阅读产品。[3]
近年来,我国儿童数字阅读平台大量涌现,按平台所有者分类大致可分为出版社自建平台、互联网公司平台、自媒体平台。出版社自建平台如接力出版社的“天鹅阅读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爱童书”APP,所提供的阅读资源基本是将纸质图书内容迁移到数字化载体上,或加部分简单的视听设计以作点缀,阅读体验并未完全脱离纸质图书的单线性,使用起来与纸质图书区别不大。互联网公司平台中,较具代表性的如腾讯“企鹅童话”平台下的“宝贝童话”APP、“咔哒故事”APP及“咿啦看书”APP等。此类平台内容资源以故事居多,少数平台也提供益智、科普等阅读内容;阅读内容是对纸质图书进行的数字化改造,结合了声音、图像、动画、超链接等多媒体形式,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丰富的体验;平台逐步对作者和出版社开放多媒体电子书制作工具,作者可直接在平台上传、发布作品。它们的运营模式比较相似:上游收录内容IP,中游进行数字化加工运营,下游针对渠道和变现——同时面向B端(幼儿园等团体采购)和C端(个人用户)。其中作为后起之秀的“咿啦看书”APP,开始在电子书中加入交互式设计,如通过触摸、拖曳、点击触发各种音视觉效果,设置游戏环节、奖励机制等,开创了“动画书”时代。
大部分自媒体平台提供的数字阅读内容多为各种讲播类的有声资源。我国儿童有声图书近几年发展迅猛,如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APP针对睡前场景发布音频儿童故事,既戳中“哄睡”这一中国万千儿童家长的“痛点”,又解决了家长对于儿童读屏影响视力的担心,以极致的有声内容大获成功,目前累计用户达1400多万,累计播放超19亿次,业务范围由线上延伸到线下。但是,如同Kindle式的儿童电子读物逐渐遇冷一样,仅仅依附于传统出版物的儿童有声读物,短板也日益显现。市场期待的是能与新技术相结合、有创意的有声内容。
从长远来看,我国儿童数字阅读产业前景广阔。“凯叔讲故事”“咿啦看书”等发展态势良好的平台深获资本青睐,已获几个千万级A轮融资,同时还不断有新玩家进入市场。但是,目前整个儿童数字阅读市场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行业巨头出现,也未形成稳定格局。
(二)儿童数字阅读平台的发展方向
数字阅读吸引儿童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与儿童之间的互动交流:点击、触碰屏幕触发的未知内容激发了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利用新技术塑造的虚拟世界是儿童搜集信息、推理判断、做出决定的自主空间。
随着AR、VR技术走向成熟,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前沿技术也开始与出版融合。2017年国外推出一款名为《时间旅行者的旅程》数字阅读类应用,它针对的用户是游览名胜古迹的学生。出版商预先购买制作了大量多媒体内容,然后依据地理位置和数字叙事逻辑建构内容体系:当学生到达某一名胜古迹时,该应用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时还原历史面貌、播放视频,并载入相关阅读内容,以故事驱动的形式实现了用户地理位置和历史事件的互动,“让历史通过指尖触屏走入年轻人的心中”。[4]
我国虽然已有儿童数字阅读平台开始进行儿童数字读物的交互性设计,但是产品本身终究还是重复着纸质图书的叙事逻辑,数字原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并未得到真正发挥。对纸质图书部分内容做有声处理,部分画面做动态开发,再加上成人自以为是的知识点链接、数字内容设计,这种简单粗暴的“改编”越来越满足不了读屏一代的需求。平台的数字化加工运营人员必须深入了解数字原生代的思维模式,为产品加入合情合理的交互性设计,为儿童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式场景,使其能真正“选择自己的冒险旅程”;与此同时,还要为他们建立分享和社交的空间,儿童可以了解当下最热门的阅读内容,分享给朋友,加入相关的社交互动。
总之,能否为儿童提供新颖性和多元化的阅读体验,进而满足其阅读相关的社交网络需求,将是今后儿童数字阅读平台优胜劣汰的分水岭。仅仅对纸质图书进行简单数字化加工的数字读物走不了多久,做电子书要如策划图书一样,策划出交互性强、体验程度高的富媒体读物。
三、当前儿童数字阅读问题及对策
目前儿童数字阅读平台多采取自审机制,尚无传统图书那样统一而严格的审查管理制度约束,导致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编校错误更是屡见不鲜,暴露出平台在审核把关能力方面的欠缺;有的平台逐步开放作者上传、分享自制资源的功能,随着内容资源积累得越来越多,审核把关的隐患也将越来越大。鉴于此,儿童数字阅读平台应着力加强对内容资源的审核与把关,以人工审核为主、人工智能审核为辅,提升审核人员素质,严格规范审核流程,确保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
另一方面,儿童心智尚未健全,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即使面对过滤过的阅读内容,也会产生阅读迷航、注意力分散、偏娱乐化阅读等问题,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与监督。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应多方共同努力,构建健康积极的数字化阅读环境。
应规范儿童数字阅读内容,如参照纸质阅读的分级特点,建立儿童数字资源阅读分级制,确立儿童数字资源的分类标准和依据,进一步加强对儿童数字出版物的质量监督。学校应将数字技能教育纳入教学,如教授儿童如何操作设备、利用网络搜索有效信息、管理注意力、保护自己的安全和隐私等,以有效的手段培养或提高儿童的数字阅读素养。家长不能将屏幕当作儿童的“家庭保姆”,要担当起儿童数字阅读过程中时间与内容上“把关人”[5],作为向导与儿童一起探索数字世界,通过陪伴和娱乐了解儿童的内心,增进亲子感情。
电影《安德的游戏》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球即将被未知文明毁灭,成年人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孩子,通过教育、训练极有天赋的儿童,最终靠儿童玩的一局游戏而拯救世界。这部电影通过极端的环境向我们揭示了儿童教育的目的,以及儿童产品的真正意义——培养面向未来世界的公民。[6]儿童拥有着改变未来的能力,而儿童数字阅读就是他们获得能力的源泉。学校、家庭,以及儿童数字阅读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们,承担着关键的社会责任与教育责任。如何让儿童数字阅读在儿童探索未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行业参与者们为之奋斗的始与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