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重构理论视角下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思考

2018-04-02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辅导员培训专业

姜 琪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工部,福建福州 350007)

国际领先教育学院联盟( IALEI,即The 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Leading Edu-cational Institutes) 于2008 年发表了一份教师教育报告——Transforming TeacherEducation Redefined Professionals for 21st Century Schools,为教师发展提供了重要改革理念支持——“专业重构理论”。[1]该理论阐述了教师专业性的内涵及对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也为研究当下辅导员的专业成长,解决辅导员职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

一、专业重构理论的核心内容

专业重构理论指出,面向21世纪的“教师专业性”包括五个关键要素:一是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即教师工作建基于专门知识与技能之上,所有教师应该具有把这些知识技能恰当的应用到多样化教育情境与多样化学生身上的能力。二是问题探究意识,呼吁教师站在研究的立场来探究教育问题,批判性地使用有据可查的知识,据此科学地理解教育实践。三是促进学生发展。四是坚守教育事业的社会性。五是持续的专业学习,即教师要致力于与专业知识经验密切相关的学习,强化自己的专业身份。[1]

基于专业重构理论的视角下,推进他们的专业成长关健在于:一是科学的引导他们充实更新知识技能,更好的运用专业知识,有力的应对教育实践问题。二是引导辅导员以探索的态度面对学生问题,有效融合工作和专业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推进他们在工作中凝练研究成果,并科学的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三是激发辅导员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创设学习环境,创造与其他教师共同成长的机会,使学习常态化。最后,在学校的发展变革中,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既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也能强化自身的专业基础,促进职业的发展。

二、影响辅导员专业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但在现实中,有诸多的因素影响制约了辅导员思的专业性。

(一)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标准》中将辅导员必备的知识分为 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三大体系。其中专业知识又分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三大模块。不仅要求辅导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求能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思政工作中深层次的问题。在对653名辅导员的取样调查查显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仅12.3%,而非师范类专业背景的高达57.9%。[2]可见,有思政专业、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所占比例很少。很多辅导员来自于其他学科,都是思政工作队伍的新手。他们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基础知识,也缺乏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专业基础薄弱,理论水平粗浅,专业知识储备明显不足。

(二)研究能力不足,专业水平提升缓慢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一线,终日疲于处理各类繁杂事务,没有太多时间对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更谈不上用科学研究的方式联系实际工作,缺乏对问题的实践探索和研讨,探索研究的意识淡薄,氛围也不够浓厚,研究能力不足,使得专业水平提升缓慢。

(三)缺乏系统的学习,专业发展空间不通畅

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向心力、实践执行力、理论创新力、价值影响力,善于运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的方法、技术、理论。这些都需要来自各个学科,学科背景宽泛的辅导员,在原有的学科基础上丰富、重构思政专业的知识体系。然而辅导员基本处于边做边学的状态,系统学习的机会较少,难以达到一专多能的职业要求。再则,学校管理层对辅导员的专业成长还不够重视,“重使用,轻培养”,没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和高效提升的平台,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辅导员有目标、有成效的进行专业知识进行充实和更新,专业发展空间不够通畅。

三、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性,推进专业成长的思考

《标准》中指出:“坚持终身学习,勇于开拓创新,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辅导员持之以恒的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的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和创新。本文将科研与培训作为辅导员专业成长的两大途径,科研为引领,优化创新科研平台;培训为抓手,充盈强化培训。

(一)优化创新科研,引领专业成长

“教育科研是分析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提出教育理论、解决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也是当今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决策,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持。”[3]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教育科研水平和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未来与优势保持。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既是辅导员的“看家本领”也是辅导员专业成长的“内核”。提升科研能力是辅导员改进工作、推动创新、专业成长的动力源泉。科研作为提升专业性的重要途径,力求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上升到科研范式,研究工作中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方法,研究大学生成长的新需要、新特征、新趋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发展策略。

1.研究工作实践,更新教育理念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还得警惕。”这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繁杂细碎的事务性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应当引导辅导员合理安排时间,学会从事务中厘清思路,对工作进行合理安排,有效总结和不断优化。鼓励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可以运用哪些教育原理解决问题,是否有创新的解决方法?主动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研究、总结,将日常工作与专业知识、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同时,培养辅导员对未知事物的觉察性和探索性,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研究思政工作的前沿领域,更新思政教育的理念,探究新形势、新问题,新发展,走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前线,指引思政工作跃上新台阶。

2.营造学术氛围,夯实科研基础

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有助于为辅导员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研究技能,指导辅导员系统的阅读一些专业书籍,如《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学刊》《中国青年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教育评论》等。通过阅读,分享同行的实践经验,积累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把握理论的根本,形成理论体系。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炼就了学术嗅觉,提升了学术品味,形成科研的思维,夯实了科研基础,强化科研能力。在的科研活动中,有经验教师的传帮带起着重要的作用。老教师带领年轻有活力,思维活跃,干劲足的辅导员一起进行科研活动,达到经验与科研融合的理想境界,促进了他们成长。另外,以学科背景相近或志同道合的人创建科研团队,如项目团队、辅导员工作室 、课题组、教材编写团队等,以团队形式开展科研活动,团队成员之间互相鼓励,优势互补,彼此配合,共同进步。

3.提升科研实效,扩大科研影响

用严谨、求真、批判、科学的思维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构建起直面现实、聚焦当下、面向未来的学术表达体系,通过案例集结、撰写论文,申报课题、编写书籍等形式归纳总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上的成果。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科学方法和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产出一批高质量工作实践产品、制度规范产品、理论研究产品,是辅导员专业成长的题中之意。辅导员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科研信心,形成良好的科研素养,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创新,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充盈强化培训,推进专业成长

合理规划、充盈辅导员的培训,搭建优质的培训平台是实现专业化成长的关键所在。辅导员队伍是一个团队,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背景。其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他们的核心工作,也是职责所在,工作理念、价值观、愿景有共同之处。其二,工作实践中会遇到许多大同小异的问题,有着相同的本质。其三,有共同的职业认知,在精神层面也容易有共同的聚焦,彼此理解,尊重和信任,可以互相支持和接纳。基于这些共同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培训,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野、创新工作新方式、合力形成新力量,促进新发展等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英国管理学家瑞文斯(Revans)提出“行动学习”的教师培训实践理论。瑞文斯认为,这是一种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在专业引领下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过程。[4]2009年,马夸特(Marquardt)等人进一步延伸其内涵“人在面临问题时会激发他的反思,进而改变自己的一贯思维与行为,由此产生真实的学习活动。”行为学习倡导以负责的态度介入一些现实、复杂、有压力的问题,人就能获得一些预期的变化,藉着直接改变他们在问题领域中的行为表现。[1]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不断遇到新问题,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就需要不断尝试、反思、学习,将学习成效反哺与实践,再从实践中察觉不足,继续强化学习。辅导员培训强调在共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工作目标上探讨有效方式、交流工作方法、共享经验和资源,实现实践知行的提升及共同进步,具有实践性、交互性、反思性和适用性的特点。通过培训,整合了许多辅导员的个人优势,将一些个性化的教育资源聚集在一起,丰富了团队类型,促进了辅导员团队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推进专业化成长的进程。

1.立足校情的校本培训

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培训,其目的和宗旨是从工作的实际出发,展开系列研讨学习,增强辅导员反思意识、积累实践性经验、促进辅导员个性发展及专业能力,提高团队意识和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最终再作用于实践中。“校本培训从应有之义和人力资源两个层面入手,提出‘五本’要求,即要以服务学校发展建设需要为本,以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以提高履行职责能力为本,以坚持实践性训练为本,以发挥教师自觉能动性为本”。[5]辅导员的校本培训,以专业需求、工作实际及他们的胜任力为依据制定培训计划,做到理论与实际联系,讲授与交流结合。可以采用反思探讨、合作研修、同伴互助等形式展开,依托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主题研讨。围绕阶段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焦点,展开工作研讨。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本质,抓住根本,深入内部,层层剖析,找出差距,交流经验方法,促进日常工作。其二是案例分析。针对典型案例,分析它的前因后果,造成的影响及有效的解决方式。提炼案例中蕴含的教育原理,力求以点带面,通过一个案例,举一反三,辐射多元实例。其三为专题讲座。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定期的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专业会诊,提升理论高度,开阔视野 ,丰富阅历。同时加强与兄弟院校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聚合资源,互通有无,彼此借鉴。其四为课堂观摩。辅导员的班段会是开展思政工作的阵地,相互观摩班段会的策划、组织、引导、课后互相点评,集思广益,也是校本培训的有效方式之一。其五为职业能力大赛。一年一度的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有效促进了辅导员队伍的成长,以此为契机,开展不同模块的培训,以赛代训,以赛促训。其六为网络学习。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网络化日新月异,充分合理的利用网络,积极建立辅导员学习的平台,主动出击,互相学习,资源共享。其七为团队拓展。通过团队的合力协作,增进彼此间的沟通了解,以个人推动团队,团队成就个人的发展,达到共赢发展的成效。最后是自主学习。在工作中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内容和形式,用列学习清单的方式自主选择,不断积淀专业素养。

2.提升层次的校外培训

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提升深化,不仅局限于校内培训,还应积极地接受和吸纳学校以外的资源的参与和补充。201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提出“到2017年,基本形成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符合辅导员成长成才规律、规范科学的培训机制,基本构建起内容完善、形式多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6]应以此为指导,积极为辅导员创设外出学习的机会,分批分次组织辅导员参加学术交流,专题研究等培训。学习高端理论,接受专业熏陶与同行切磋学习交流,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知识进行优化更新。同时探索教育规律,了解前沿的研究方向,拓展专业领域,积淀坚实的理论基础,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随着高校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脚步也在加速,高校教师国际间交流的机会不断增多,我们也要培养辅导员国际化的视野,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先进的优势,拓宽渠道,利用国际会议和学术组织开拓视野,了解学术前沿发展,深入探讨学术问题。

3.注重培训实效和迁移

辅导员培训是一个持续更新的过程,培训的生命力在于将培训所学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即实效性,强调培训对辅导员专业成长与学生工作带来的促进与实质性影响。培训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培训迁移中。培训迁移指“在培训中习得的知识、技能、态度在工作场所的应用,以及在一段时间之后仍能保持。”[7]将培训所学运用于工作实践中,通过激活、深化、升华进行有效的迁移并产生良好的培训实效。可以定期举办培训成果分享交流会,辅导员反馈、分享培训的收获,大家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补充,共同进步。作为辅导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理解透彻所学内容,思考自己的培训所学所得,对照先进的理论知识、方法经验,在日常工作寻求适用性和突破口,更好的促进工作开展。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优化顶层设计,形成价值引领

优化辅导员培养的顶层设计是成就辅导员专业性的关键,对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顶层设计中将辅导员的专业成长摆在与其他教师成长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制定辅导员队伍人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以阶梯递进层次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力求提升辅导员的研训能力,使之成为思政专业的优秀人才甚至是思政工作带头人。在内容设计上,聚焦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核心,在科研中嵌入培训的时代内容,在培训中融入科研的精神实质,强化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融合能力、钻研能力和引领能力。

2.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

促进辅导员专业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理念先行,建章立制。完善辅导员专业成长的系列制度机制,让辅导员的科研培训工作日常化、项目化、特色化、综合化、品牌化并对效果实施跟踪、评估、修订和创新。首先,加大力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因校制宜,制定和完善系列制度体系,做好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管理保障,完善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系。其次,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合理设置辅导员的科研培训成果要求,构建可操作、内在统一、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成果与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挂钩,责权分明,良性运转。最后,充分发挥激励机制。设立针对辅导员的专项研究成果奖,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氛围,焕发辅导员积极奋发向上的动力,推进他们的工作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水平。

3.激发内在动力,畅通成长空间

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辅导员必须具备提升自我发展的意识,从“被成长”转为“要成长”,一切才皆有可能。“辅导员主体意识觉醒则成了其以主体身份与责任意识从事职业活动,实现专业发展的驱动力量和推动辅导员有应然主体向实际主体转化的重要条件,进而为辅导员根据自身对职业活动、专业发展的实际体验,增强自己所具备的应然素质和实然素质,提供内部动力。”[8]《标准》中对辅导员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做了明确详尽的说明。辅导员应与之对应,找准定位,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目标、有规划,有作为。做好管理者、研究者、服务者、学习者各个角色间多元化、层次化的良好转换,真心热爱、甘于奉献、刻苦钻研在辅导员工作中,才能不断成长。

[1] 龙宝新.当代国外中小学教师培训理论的发展与走向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1):5.

[2] 石灯明.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省域教育科研管理的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6(7):30.

[3] 郭少榕. 福建教育科研的困境、突破与前瞻——基于2012-2016年的数据分析[J].教育评论,2017(4):121.

[4] 王栋. 基于行动科学的教师在职研修与专业发展模式探析[J].教育评论,2017(1):28.

[5] 付丽丽. 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研究述析[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3):147.

[6] 黄伟东.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以福建省高校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2014(6):93.

[7] 郑秀慧. 西方培训迁移评估模型述评[J]. 职教通讯, 2014(2):10.

[8] 刘刚,王秀阁. 高校辅导员主体意识的缺失与强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78.

猜你喜欢

辅导员培训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