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学习”视域下宁养大学生志愿者的能力建设研究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生命

(1.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 太原 030600;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北京 100000)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我国患癌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思考如何看待死亡,临终关怀成为了志愿服务中重要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然而,这对大学生临终关怀志愿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他们带着希望和热情加入,但却在实际服务中屡受挫折,常常对自己提供的服务充满困惑,感到无力疲乏,也遭受来自医护人员、服务对象的质疑。笔者从“服务-学习”的视角研究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临终关怀服务中能力建设的问题,针对其面临的困境提出措施,以便未来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服务-学习”视域下临终关怀大学生志愿者能力建设

(一)“服务-学习”视域的介绍

1967年,在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罗布特·西格蒙和威廉·拉姆斯率先使用了“服务学习”这一名词,这种连接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的教育现象正式诞生①。服务学习在理念上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服务与课程相结合,即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运用于服务实践;二是学校与社区结合,即服务活动开始前应充分沟通社区实际需求和学校服务学习培养目标的契合点;三是结构化反思,即将服务学习融入学校课程;四是学生自我发展,即将学生学习的空间从相对封闭的课堂延伸至开放的社区,促使学生关注社会需要、审视自我责任、关切自我发展②。

(二)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发展情况

1.临终关怀服务的起源和发展情况

西方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西欧的修道院贫济院,在中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对年老者的关怀照顾。当代的临终关怀起源于1967年英国桑德斯博士创办的圣克里斯多夫临终关怀院,临终关怀也因此首先在英国得到快速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发展成熟。美、法、日等六十多个国家相继出现临终关怀服务。

我国早年在美籍华人黄天中博士的资助下,成立了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1987年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开始接受临终病人。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1998年在李嘉诚先生的倡导资助下创立了第一家宁养院。为了能更大范围内服务于内地晚期癌症患者,李嘉诚基金会在2000年投入巨资开展“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如今,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发展迅速,社会、医院也在推动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逐渐成为核心力量。

2.国内外大学生志愿者起源和发展现状

“现代志愿行为发轫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宗教性慈善服务③。”在欧美发达的国家,政府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和鼓励,“一些国家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到教育计划和培养目标中,让大学生志愿者认识到从志愿服务中学习和课堂学业同样重要④。”

1963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开端。现在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作为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的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史料记载,香港早期的志愿服务起源于社会善心人士为医院贫困的病患赠药服务⑤。”“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全球结社革命和小政府大社会理念的推动下,志愿者队伍开始蓬勃发展”⑥。“台湾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的北京协和医院,国民党政府迁台后,医院志愿服务也在台湾医院中延续下来,民众广泛参与,医院的志愿服务得到健康发展⑦。”

(三)“服务-学习”视角下大学生参与临终关怀的能力建设

个人价值和道德层面,有利于加强生死教育、明确生命的意义价值,摆脱迷茫救赎自己,提升个人的同理心、责任感、奉献感,从服务对象身上学会拥有应对人生苦难和困境的勇气。个人意识和格局层面,大学生志愿者在不断的服务过程中能聚焦社会大环境、认识服务背后暴露的一些社会性问题,更加关注社会的需求。个人专业素养和能力发展层面,可以通过服务实践中的反思,锻炼专业能力,化课本知识为实践操作,提升人文关怀素养,为今后从事医务工作打下基础。

三、“服务-学习”视域下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临终关怀面临的困境

(一)志愿者本身

1.临终关怀教育匮乏

当代大学生生死认识上存在三种偏差——生死意义缺失、生死观念模糊、生死实务失措⑧。这充分说明大学生生死观念急需教育主体和自身的梳理。但是很遗憾的是,当今的教育主体未给予大学生群体正向的生死引导,中国传统文化忌讳死,认为晦气;父母家人对死亡避而不谈;大学课程体系中较少涉及伦理学、基础护理等临终关怀课程,临终关怀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2.大学生对死亡的思考和探索欠缺、自身的生死观架构不全面

一方面生之困惑,不少大学生志愿者十分迷茫,对生命的价值认识不清晰,导致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的衡量标准被功利化物质化⑨。另一方面死之畏惧,他们处于“非本真的生存”的状态,这样的人把死亡只看做生物学的临终判断,却不明白死亡的真正意义是揭示了生命的本来面目与意义⑩。在具体服务中大学生志愿者无法应对死亡的挑战并做出回应,大学生在帮助患者和家属应对死亡挑战和维持其尊严方面的能力欠缺;不了解临终者的精神状态,在评估患者和家属需求方面能力不足;不能及时给予家属哀恸者关怀、提供哀伤辅导。

3.大学生志愿者能力欠缺,医学护理知识储备匮乏

志愿者因为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实务经验少和自身阅历不足,饱受质疑。他们将陪同患者家属唠家常当做主要的服务内容,并且不能正确把握谈话服务的深度,不能将服务真正的涵义传递给服务的人群。并且,欠缺反思案主需求和对提供服务后反馈的能力。此外,许多大学生参与服务以增加社会实践、满足好奇心为主要目的,而把为患者家属提供服务当做次要目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此项服务的真正内涵价值所在,也没有将志愿精神长期内化成为自愿自觉的行为。随着服务过程的推进,部分人会产生无力感,再加上有时课业繁重,他们会消极懈怠,便阻碍志愿服务的持续完整性。

(二)教育体系:校内培训不健全以及缺乏及时督导

学校对临终关怀培训时数少,课程学习内容与实践不吻合,更多的是基本常识的普及或抽象晦涩的理论,对专业能力、死亡理念未能很好的培训。同时,培训中缺失了角色扮演模拟练习这一环节,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在第一次上门服务、与患者家属沟通、应对被拒绝等情况上略有不足。此外,校内督导不及时,无法在学生服务之后对其解疑评估。

(三)医院支持体系不健全

“医务社工、志愿者在融入医院系统初期,面临着医护人员对其接受度不高,信任度较低以及角色定位各不相同等困境,医院担心他们的介入可能会阻碍医疗服务的实施。”这表明医院相关人员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不信任,他们忽视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意愿,使志愿服务流于形式,大部分医护人员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和开展的活动也采取观望和漠视的态度,这无疑熄灭了大学生志愿者对服务的热情。

(四)志愿者组织:大学生志愿团队组织存在漏洞

由于大学生群体流动性强且服务具有自愿性,缺乏一定奖罚、考核机制。另一方面,筛选成员时不仔细,纳入部分不适合做服务的志愿者,如心理承受力弱、时间不充足等。他们的参与拉低了团队整体服务水平,不利于树立大学生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四、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自身层面

第一,重构生死观,并妥善处理建设好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

大学生临终关怀志愿者应该突破自己传统观念上对于生死的看法,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反思如何看待死亡,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用满怀敬畏的心态来呵护所有的生命。其实,认识死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使“生”更有意义和价值。同时,一个拥有良好稳定社会网络的人在应对困境时总能表现的更好,所以构建完善自身的社会网络系统极其重要。

第二、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大学生志愿者首先要从自身的态度入手,肯定自己的志愿服务存在价值,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使服务对象改变。大学生志愿者,应该用心学习社会工作课程、医疗护理知识、大量实践,关心服务对象生理心理情况、需求,向督导老师、医护人员求教,与同组成员共同商讨,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改善患者、家属对死亡的恐惧和无力感方面,我们要学会不固结于离世的哀痛情绪中,而是透过垂危的生命看到行将终结背后所迸发的力量,去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癌末的疼痛、帮助患者解决未了心愿、与周围的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从而帮助他们将来在面对死亡时能产生较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评估患者和家属的精神状态和需求方面,我们应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从“人在环境中”的角度出发,和服务对象、医护人员一起分析整合,解决问题。在哀伤辅导方面,我们可以按照生死学家卡罗尔提出的建议践行:让家属将哀恸表现于外、实践死者生前的承诺、求新求变换一个环境、尽早工作。

第三、主动参与服务方案的制定和选择,并树立责任意识。

大学生志愿者应该具备创新、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的设计讨论中,也不应总把自己的学生身份、课业繁重当做借口,而忽视患者和家属的需求和问题,要履行身为一名志愿者应尽的责任义务。同时,也要遵循规章制度,否则长期下去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发展和凝聚力。

(二)学校层面

学校教育主体应该加强和重视对临终关怀服务大学生志愿者的生命教育。首先,应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主要包含培养良好的生命的态度;以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面对生命旅程中的顺境与逆境;积极提升人生价值;激发生命潜能;以健全的品格,享受生命五个方面。”其次,建立完善系统的生命教育体系,合理设置临终关怀课程、开展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临床带教。然后,学校相关管理者应该尊重和采纳大学生志愿者们对于活动内容、设计的方案。最后,规范校内培训和督导,要规定培训内容时间、督导次数和范围。

(三)医院层面

“转变宣传策略,从知道到了解,即医务社工和志愿者要融入医院系统,仅仅让医院人员知道什么是社工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社工,要让他们了解社工的理念及成效。而且,更重要是让他们能接受,让医护人员放心。医院给予些志愿者的培训,既要包括医学基础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与病患的交流,还要让了解医疗政策。”由此可看出,校方、医院和大学生志愿者们一定要有良好的沟通,通过医院的倡导和自身的努力来宣传临终关怀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不仅让医护人员接纳我们,更要让其了解我们。提议让医院医护人员定期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实现跨专业服务的有效合作。

五、结语

笔者撰写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从“服务-学习”视角下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发掘出临终怀服务对大学生个人价值、意识层面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并基于此从大学生志愿者本身、学校、医院和服务对象层面分别提出了建议和措施,也希望可以给相关服务人员提供参考有所借鉴。

【注释】

①游柱然.论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起源与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03):61-64.

②卓高生,易招娣.服务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策略探析[J].河北学刊,2014,34(3):155-158.

③白宏亮.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

④王芳.中外大学生志愿服务比较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0(03):76-79.

⑤马凤芝.英美日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医院志愿服务[J].社会工作,2014(03):23-35,153.

⑥刘新玲,陈锦萍.国外及港台地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5(01):123-127.

⑦马凤芝.英美日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医院志愿服务[J].社会工作,2014(03):23-35,153.

⑧黄艳红.当代大学生生死观与生命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9

⑨黄帅.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⑩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329.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生命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