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区工作者生存与发展
——薪资待遇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04-02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100124)
一、概念界定
(一)社区工作者界定。在我国,社区工作者就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从事专门社区工作为职业的人。有关社区工作者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区工作者是指所有参与社区工作的人员,而狭义的社区工作者主要包括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干部和专职社区工作者。
(二)社区工作者认定要求。国际社会工作界普遍认可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具有社会工作执业执照(License)。二是具有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背景;三是受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约束;四是应是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的成员;五是以社会工作为一种职业生涯。在我国由于发展较晚,应先建立执业资格制度,然后才根据专业发展的状况,调整和规范执业资格标准。
二、北京社区工作者现状分析
在社区建设伊始,社区工作者是以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为主,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随着社会发展,目前除包括社区居委会和党组织成员在内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外,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就整体而言,社区工作者队伍仍不能很好地适应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
(一)从“户口诱惑”到“本地路线”。随着社区建设的水平提高,北京市一度采取以北京城市户口来吸引大学生和年富力强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员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然而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许多年轻人报考社区只为拿到北京户口,造成了严重的人员流失问题。随后北京市大部分区县采取限制应聘人员户口所在地等方式,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工作者人才流失的问题,据统计,北京各区县社区工作者的人才流失率高达30%,协调好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流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偏低。放眼国际,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工作还处于雏形阶段,缺少准确的定位,近年来,我国社区工作者的经济待遇不断得到改善,并且建立了工资收入增长机制。但相对于其他职业,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仍然偏少。在实际工作中,社区一些工作仍是有付出没有回报,收入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这导致了高素质人才很难被吸引到社区来工作,不利于社区工作者人才储备。
(三)社区工作者缺乏发展空间。近些年来,许多社区工作者都具备较高的学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但是社区的晋升机制却制约了社工们的发展。由于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身份不能够得以明确,许多社区工作者看不清自己的未来,丧失了工作本应带给他的安全感,导致许多有能力的社工选择到其他行业寻求更好的发展。
(四)自身归属感和认同感低,社会地位低下。社区工作者是由街道聘用的,工资由街道发放,所以造成社区工作者只是奉行对上负责的原则,对居民的感受无暇理会,影响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同感。而居民对社会工作者认同感的缺失,一方面使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较低的社会认同感决定了较低的社会地位。
(五)社区工作推进难度大。随着社区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社区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据不完全统计,社区承担了党建工作、城管卫生、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民政优抚、劳动保障、安全生产、工会工作、统计工作等多类百余项工作任务。社区专职工作者身兼数职,主要精力几乎都用在了完成各级职能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和检查上,真正服务居民、考虑社区发展的时间被挤占较多。居民代言人的角色未能充分发挥。
三、北京市社区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一)宏观层面:建章立制,建立社工的专业机构,推进专业化发展,明确社区工作内容定位
1.正确处理社工专业教育制度、社工岗位设置制度、社工职业资格制度三者的关系。在这三项制度中,社工教育制度是基础,社工岗位设置制度是重点和难点,社工职业资格制度是关键。社工专业教育制度是指在大学里设有社工专业的学校为社工岗位提供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大学的开设社工专业,每年毕业生近万人;社工岗位设置制度规定了在社工机构和民办非营利机构中只有专业社工才能从事的岗位,在民政领域目前已开始进行岗位调查;社工职业资格制度,即通过考试等式授予其社工职业资格证书,证明其具有应聘职业社工岗位的资格。
2.合理定位社区工作内容。社区承担过多的行政事务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与社区自治之间存在着矛盾。社区是最基层的城市建设的组织部门,职能部门应适当减少不必要的形式检查,减少对社区工作的干预,减少社区工作行政色彩。
(二)微观层面:完善内部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增强服务绩效,重视人才引进
1.引入、健全优胜劣汰机制,优化考核机制。按照能者上、庸者下的要求,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选聘分离机制,通过群众推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街道评议与社区成员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全面实施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机制,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培养、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2.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建立和完善社区工作者培训制度,不断推进社区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与再培训工作。依托党校、高校、科研机构等力量,对培训进行规范;引进先进的培训教育理念,全面提高社区工作者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提高持证上岗率,具备专业社会工作知识与技能,从容应对工作中的难点与问题。
3.完善和落实激励机制。在社区工作者的薪酬待遇方面,政府需加大财政拨款,减轻社区工作者行政事务性的工作负担,对于持证上岗的社区工作者,根据不同职称,给予不同的岗位津贴。同时建立一套激励奖惩考核办法。
4.建立与高校的合作机制,注意人才的引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由于它是一个新兴专业,所以各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处于探索之中,很难将理论及实践的要求很好地结合起来。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北京社区工作人员薪资待遇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北京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聘用制度、薪酬待遇、发展前景、自我归属、工作推进五个方面进行了问题研究与分析,并尝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北京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对策,以提高社区工作者工作积极性与稳定性。
社区建设由社区工作者担负,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影响着社区工作的质量。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扎实、热心为民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唐钧.社区如何承载当今的“管理真空”[J].社区论坛,2005
[2]刘承水,史兵,刘玲玲.北京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实践和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6)
[3]刘兴竹.中国社区工作者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社科纵横.2017(7)
[4]李敏.构建和谐社会: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T街道为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