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4-02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一、“大数据”的概述
(一)“大数据”的发展背景
1980年,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其所著的《第三次浪潮》中称:“‘大数据’”将会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2008年9月《自然》杂志推出了名为“大数据”的封面专栏。自2009年起,“大数据”已然成为互联网技术行业中的热门词汇。
自2011年开始,中国分别发布了《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大数据时代三大发展趋势和投资方向》《以数据资产为核心的商业模式》等大数据报告,成立了“大数据委员会”,撰写了《中国大数据技术与产业发展白皮书》。2014年11月,中国召开了“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中国互联网空间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大数据战略等开创了新的局面。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数据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这为公共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大数据”的内涵
“大数据”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当前,各类文献研究资料、研究机构尚未对大数据给出一个科学严谨、明确标准的定义。
Gartner研究机构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
综合很多定义,我给大数据下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运用常规方法或者常规软件工具无法进行数据的采集、优化、处理和整合,需要借助更为先进、强大的技术手段、处理工具、处理程序来使数据达到需求者的要求,以求从数据中分析其他结果。“大数据”是和“云计算”、“智慧城市”等相继出现的新思维概念,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流程优化能力和数据整合能力,能够处理海量的、多种类的、动态的数据以求达到信息分析的结果。
(三)“大数据”对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
“大数据”自2014年便大面积的应用于中国电子政务,这种应用不只从技术层面给中国电子政务带来了改变,也从业务、制度、管理层面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技术层面,“大数据”对中国传统电子政务的模型和框架做出了改变。为了消除“信息孤岛”,大数据技术的提出有利于提高政府网站栏目的利用率,整合各层级政府以及各部门的职能交叉问题,建立更全面的网站群和数据系统,以便于构建新型的中国电子政务平台。
2.业务层面,“大数据”能将实体办事大厅、政务工作与虚拟数字化政务、政务网站无缝衔接。利用大数据技术将政务工作的管理流程精简,达到规范化、流程化和数字化,实现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资源共享,提高政府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同时让民众“少跑大厅,多办业务,一个窗口干所有”,减少民众去更多的办事大厅,减少中间流程。
3.管理层面,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政府的信息整合和预测能力,从而实现合理配置资源、节约政府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4.制度层面,这就需要运用大数据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政务制度和人才制度等。大数据技术顶层设计是需要政府人员从国家层面考虑大数据模型建立,主要是从业务目标和数据目标的角度建立电子政务机构、制定电子政务实践规范,健全电子政务相关方面法律法规、形成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等。
二、大数据在中国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电子政务发展的目的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是增加政府的工作效率,减少职能交叉带来的数据和信息混乱;从公众的角度是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了解,以提高公众满意度。而大数据正是实现目标的有利工具。随着广东、上海、北京等城市对大数据的率先引进和应用,成都、济南、杭州等城市也相继将大数据应用与电子政务。城市的智慧交通、医疗卫生、电子政务大厅等领域有了实质的突破,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大的数据信息共享,时尚的共享单车等构成了智慧城市一体化的服务体系。电子政务大厅在大数据引领下对公众所需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建立越发完善的电子政务网站,栏目建设得当、职能越发清晰、服务满意度日益提升。
政府还在很多高校的硕士专业中设置行政管理电子政务和计算机的电子政务专业,这样有助于政府培养更多电子政务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专业人才,有助于大数据背景下中国电子政务的长远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子政务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至今已有近40年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政务也在不断发展,尽管大数据的引用使得电子政务迅速,但同时也暴露了出中国电子政务更多的问题。
(一)电子政务机制不健全
电子政务虽然发展年限长,但是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政府规章制度对有关方面作出明确的要求和严格的界定,比如该市或该部门的数据管理及分析、电子政务责任领导、电子政务的绩效考评、电子政务的信息公开等方面。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有可能导致职能配置及其运行模式不明确等结果。
(二)行政职能交叉、部门多头管理
大数据的到来并没有真正解决政府内部存在多年的职能交叉的问题,大数据仅仅在技术上对电子政务进行了革新,改变了数据的管理和分析,还增加了共享、智慧、透视等功能,但是从政府职能上来说,电子政务的存在的确增加了政府部门在权力分配不明、职能互相交叉、部门多头管理的问题,这不仅导致了政府内部对于电子政务的管理混乱和忽略,还导致电子政务网站栏目繁杂、内容缺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共享模式等。
(三)各地区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各区域政府及部门用于电子政务建设上的资金也各不相同。仅从大数据库的建立、维护和分析系统的建立来说,就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支持和持续的后续资金供应,这就导致了各地区及部门大数据应用系统的潜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建立不完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低下。
(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
大数据在电子政务上的应用是从技术层面切入的,并没有实际的与政府本身相结合,政府利用大数据对前期的网站及设施建设建立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共享,但是并没有从后续维护及完善的角度去进行数据收集;没有设立电子政务方面的绩效评估机制,也就没有将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及网站建设等与政府人员的薪酬制度联系在一起,没有很好的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考评制度。
(五)缺乏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全国各高线建立的是人才培养制度是从两个方向专业考虑的,一个是行政管理方向的电子政务,这个专业是从管理的角度输送人才,另一个是计算机方向的电子政务专业,是从技术的角度培养高材生。但是由于科技的和政府职能的发展,单一方向的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大数据下的电子政务的发展,不仅技术与管理没有相结合,专业方向与实践也没有完美结合,政府没有建立相对应的模拟实践系统和实践基地,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制度。
(六)共享信息引发安全危机
大数据是建立在信息和资源共享的主题上,这不仅是公共信息的共享,也是私人信息的共享,因为大数据下的电子政务就是统计巨大数量的公众信息,对信息整合后得出政府需要的结论,这就需要收集大量的公众信息。但是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是很重要的,公众的数据安全涉及个人隐私,一旦维护不利,就会引发公众个人隐私和国家信息的泄露,会带来威胁甚至恐慌等后果。
四、基于大数据背景下解决中国政府电子政务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体制,设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化标准
中国的电子政务平台是在近年的大环境趋势下,赶上脚步的“弄潮儿”,电子政务平台就像是新生的婴儿一样我们对他充满陌生,它与我们亦不亲近,2016年以来,各省市政府的电子政务网站开始了大批的改革优化,但是结果亦是不尽然,制度的不完善是很大的弊病。从制度的角度上来说,美国的电子政务制度建设是有借鉴意义的。美国是第一批建立电子政府的国家,可以说它们的政府电子政务制度发展较为完善,美国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法》、《个人隐私保护法》、《美国联邦信息资源保护法》等维护政府信息化的法制制度,有效的保障了民众对资源的利用和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公开。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制度的建设就是法律上完善,就像是滴滴打车、共享单车等新兴行业,是大数据很明显的表现,这就不仅要建立相关行业的法律条款和规章文献,还要建立大数据应用中的数据收集、整理等规定,对民众的使用、政府的信息发布、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也作出了明文规定,对实体的公共资源以及大数据下的民众个人信息也作出明确的保护规定。
(二)完善电子政府栏目和职能的建设,统一组织体系
2017年的国际数字政务排名中,中国政府的电子政务排名第49,其中一部分的分数扣在了没有首席执行官。这就说明,没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建立和数据维护,找不到第一负责人。从过往的经验看,国家和政府需要对中国电子政务和各层级电子政务的职责权限和管理体系作出了准确的划分,从职能的角度避免多头指挥、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或明确权力负责人,规定哪些国家和各层政府的部门负责国家和本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避免职责交叉,多头管理,譬如由电子信息部负责维护和信息统一、汇总、发布等,或者单独列出具有多个职能的部门专门政府电子政务的维护、汇总、发布、解决便民服务等;从技术的角度,利用大数据平台对数据做分类处理,各政府部门在对数据分析之前增加数据筛选和处理环节,这样对政府处理公众信息有很大的帮助。
(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多窗口”服务的问题
由于各地政府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政府用于建设大数据平台和电子政务的资金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基础设施和政务网站等建立情况不相同,业务办理的质量和效率也是参差不齐,公众满意度处于低迷状态。大数据技术就是通过统计公众需要办理的业务和办理流程的相关数据,将属于同一流程业务的部门和机构在办事大厅和电子政务网站上“隐藏”,将政府的服务模式逐渐向以公众为中心转变,从便民的角度来设计网站形象、内容、功能等,着重体现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在线交流等栏目,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实现“一个窗口多办事”,由实体化办公向虚拟化协同办公和数字化办公转变。交流互动平台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种深入基层亲民便民的重要手段。政府充分利用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新媒体手段围绕便民服务、在线办事、意见征集等几个方面发挥电子政务职能,从最初的摸索到现在的逐步成型,中国电子政务扩大了政务服务范围、提高了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电子政务网站增加了公众需求和服务专栏等内容。
(四)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全面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是各国家研究的重点,美国、荷兰、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对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绩效评价。
中国自2015年起也已经将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公务员绩效评估的一部分,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建设不仅要依靠外部环境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最重要的是要以电子政府的建立为考评依据设置标准。外部的制度建设正在完善,内部的电子政府建立也很重要。随着大数据平台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数据、网站、事务可以通过搜索、电子办理等方式可以加以实现,做到了网站群的效应和大数据搜索的应用。从西方国家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践来看,评估主体的不同评估过程和结果也不一样。美国和加拿大的电子政务以内评估为主,这种评估方式既能够保证评估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又能够发挥民众力量加强评估的公平性。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却是以外评估为主,只有个别省市是以内评估为主。中国未来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发展方向是将内评估和外评估充分结合起来,再逐步转向以内评估为主外评估为辅的评估模式。
(五)培养复合型科技和管理人才
随着大数据平台的发展,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中国电子政务处于改革期间,各方面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还很不完善,目前没有从电子政府的管理和技术结合的角度做专门的人才培养,也就是缺乏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从单一专业扩展成符合专业,同时政府有必要建立模拟的电子政务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技术和管理的融合,减少复合型人才得磨合期。这些措施都依赖于政府对于电子政务的重视程度以及科技发展带给人们的反思,只有政府和高校意识到现在的人才对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局限性,就能够坚定政府发展复合型人才建设的决心。
(六)强化信息安全问题,增加数据的过滤和分流
大数据下的信息安全一直是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涉及到公众的私人隐私,还涉及到国家信息泄密问题,关系到国家安全防护、政府工作效能和公众信任及切身利益。政府在对数据应用之前应该多增加筛选和分流程序,确保数据的干净和安全。除了特殊的手段,常规手段也不能放过,比如采用积极的安全防护技术、攻关新型的防护系统等。
五、总结
“大数据”不只是大数据技术,还有顶层设计、三大维度等不同的研究方向,在这种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下,“大数据”给中国传统电子政务带来的冲击是深远且巨大的。它要求政府不能仅仅从技术的角度考虑,还要从政府职能等很多角度去考虑,以求适应未来发展你的需要。大数据的应用不仅是对电子政务的技术支持和背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还给电子政务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风暴。大数据作为21世纪中国传统电子政务发展的促进因子,它所带来的益处也是巨大的,不仅节约了管理成本、提高了业务工作效率、对服务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革,还增加了电子政务的管理范围,例如医疗食品、智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同时,中国电子政务利用“大数据”促进管理、协同、共享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是未来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
[1]李怡婷.大数据行业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数码世界,2017.05.
[2]刘燕.试论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检索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6.12.
[3]徐青山,杨丽华.大数据对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及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11
[4]薛蒙.电子政务在逆境中求发展[J],信息系统工程,2014.
[5]赵岚,金敏力.我国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电子世界,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