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吉林省精准扶贫工作
2018-04-02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2)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对扶贫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并首度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扶贫指导原则。2014年1月,中央办公厅从顶层详细的设计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模式,加强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模式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时候强调,要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支持,要把精准扶贫作为未来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式。2015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进行调研并强调:经济发展的最大目标在于民生,而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应成为吉林省新的经济增长极。长期以来,制约农业现代化的突出问题之一则是农村贫困问题,因而加强扶贫开发,也就很自然成为振兴吉林省乃至全国经济的关键点或着力点。吉林省一直紧随国家步伐,扶贫开发绩效显著。但同时,扶贫成本也随之增加,扶贫难度加大,速度减缓,返贫现象等问题也日益突显。精准扶贫工作存在诸多挑战。
吉林省政府、省委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中,承担了主力军的作用,将精准扶贫作为吉林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的决定》、《吉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了准扶贫实施方案。在多年扶贫开发中不断探索并积极试点,已初步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运行机制,并形成“合力”。为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吉林省设有由副省长担任组长、由31个厅级部门副职领导担任成员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8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全面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全力推行实施六项改革,明确八项重点任务,注重整村推进、企业扶贫等 10 项重点工作。同时,在完善机构、资金投入、工作检查等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合力,初步形成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并初步改善精准扶贫群体生活水平。
贫困人口脱贫积极性低,精准扶贫的社会力量不足,贫困户精准识别难度较大,基层党组织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是制约吉林省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吉林省的实地调研来看,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观念非常的保守落后。对贫困户来说,贫困村资源少,人才、资金、信息匮乏,发展底子薄,“等、靠、要”思想严重,增收致富渠道相对较少;有些贫困户虽有发展意愿,但发展特色产业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差,与合作社的融合度不够,组织化程度不高;有些贫困户是五保户,无生产能力,只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加大了扶贫工作的难度。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在执行扶贫政策过程中也大多是以送钱、送米、送油等简单地解决贫困群体的短期困难。从而也在另一面使得贫困群体对自我脱贫的认识上过于“浅薄”,将自身脱贫、维持生活的希望寄托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养成“靠”的惯性思维,甚至以领取政府贫困补贴“为荣”造成“思想上的贫困”。这在很大程上为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执行带来很多。且实际工作中,由于贫困人口的能力水平无法与扶贫项目的落实相搭配以及贫困人口的需求表达机制严重缺乏,造成了精准扶贫的计划与贫困户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贫困户在扶贫项目上更渴望能直接提高他们收入的项目,比如养殖、引进有竞争力的农业产品等,或者是得到市场营销方面的帮助,把自家的农产品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并且,很多产业帮扶措施重生产轻市场,脱离了产业发展的规律。很多帮扶部门并没有真正了解他们帮扶的项目、产品、贫困户的受益点、以及如何紧密的联系市场,帮扶人员只简单的强调“产品好卖,市场供不应求”,至于市场在哪里,盈利模式是什么,大部分人并不清楚;并且也有很多农业专业合作社、私人公司、或者是龙头企业,尽管他们是扶贫的参与者,但这些企业不并不能解释清楚贫困户到底在哪些方面能够实现减贫,减贫的效果又如何,他们更多的是从扶贫项目中收益。那些“公司+农户”或者“大户带动”模式很多都没有真正注意贫困户的需求,贫困户变为单纯的原料供应商。
针对以上问题,为完成吉林省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如下对策:其一,构建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实现与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有机结合,创建贫困户之间的创新合作机制,发挥脱贫户的激励示范作用。其二,鼓励社会组织参加,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模式,健全扶贫工作推进机制。其三,创建适合省情的精准扶贫识别体系,认真开展建档立卡,强化考核督查标准,动态监测分级管理,建立多元化识别模式。其四,根据区域情况分类实现精准扶贫,部分地区实施产业扶贫,部分地区开展就业扶贫,部分地区实施搬迁移民扶贫,广大村镇扎实推进教育扶贫,边远山村深入推进科技扶贫。
[1]张嘉: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年.
[2]黎沙.我国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对策研究[D].南京大学,2016.
[3]黎沙.我国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对策研究[D].南京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