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探析
2018-04-02廖文娜
廖文娜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中山 528458)
1 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具有通识教育性质的高校公共课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仍以课本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虽获得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却知易行难。此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存在着教师课堂管理压力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知识内化难等问题。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的效果,是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它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使用方便、交互性强、应用面广[3]等特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微课不仅有助于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转变,革新传统的教研与教学方式,还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产生自我成长的积极力量,实现自我教育[4]。
本文主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现状和微课的特点、优势,探讨微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适用性、设计制作方法和应用,以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 微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适用性
1)微课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当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是伴随着电脑、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学习特点主要表现在:喜欢并擅长通过移动网络和搜索引擎工具查找学习资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喜欢快餐式的文化,学习兴趣广泛,涉猎内容多元,但学习的专注力和坚持性欠佳;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喜爱通过声、光、色彩等较直观的方式接触事物;思想自由多元,主体意识强,不喜欢灌输、强制、被动、单向度的学习方式,并热衷于论坛交流、自媒体互动。因此,微课以其简短、精趣、强调学习自主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切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必然受到他们的接纳和欢迎,从而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2)高校教师有开发和应用课程的能力及需求。
目前,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他们具备较高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同时在微课制作、使用和推广方面有较高主动性和创新力。微课可减轻教师对特定知识点的讲授任务,使得他们可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学生开展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增强教学的效果。此外,微课还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和研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
3)微课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采用微课的可行性。
微课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①教学目标明确单一,集中阐述某个小问题或细小的知识点;②内容短小精悍,一般不超过10分钟,是学生接收信息的最佳时效;③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是与课程相关的任何内容;④结构相对独立,主题较为集中,易于学生理解和接纳;⑤以视频为载体,内容展现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
由于师资、课室、课时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在多媒体课室进行集中授课,主要是大班课教学,授课对象主要是大一新生。微课作为一种“短、小、精、趣”的教学资源,一方面可以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展到课外,减轻课上讲授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在课前就对所要学习的心理专题有了基本的了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5]。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
3.1 设计思路
微课的设计可考虑“单师讲授”、“双师对话教学”和“小情景剧”这三种主要的模式。其中,“单师讲授”是最常见和最简单的一种模式,主要是将教师依据教案进行讲授的过程录制下来;“双师对话教学”则类似于访谈节目,通过两位教师对话聊天的形式,把要讲授的知识点传递给学员[6]。这种教学方式的现场感和互动感强,更富有趣味性,让学员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小情景剧”录制手法是根据微课脚本的需要,将教学PPT、视频、动画、音频、图片等资料穿插、剪辑和拼接,制作成微课视频,再进行教学过程的配音,使得微课教学成为一部趣味性极强的“小情景剧”。
3.2 制作流程
1)微课主题的选定:可以先将授课专题的内容分切成若干个环节或知识点,然后从中选取便于微课呈现的知识点进行制作。知识点的选择要细,保证十分钟内能讲透。知识点可以是概念、重点或是难点。
2)撰写微课脚本:脚本对于微课的录制至关重要,它能很好统筹前期资料查找、中期微课录制、后期剪辑制作等环节,从而保证微课录制工作顺利开展。脚本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要素。
3)准备课程资源:根据微课脚本,制作教学PPT,同时多方查找与微课主题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个案、故事、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从而丰富微课教学的内容。此外,还需设计好配套的心理测验、作业或思考题,以便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录制微课:以流畅的语音和良好的姿态进行微课录制,采用会声会影、MovieMaker等视频处理软件将视频、图片、音频以及教学PPT 等内容进行后期剪辑、合成,确保每个微课视频的时间不长于10分钟,从而实现最佳的呈现效果。
4 微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4.1 应用于传统课堂教学
将微课应用于传统课堂教学,是微课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在增加学习内容吸引力、增强课堂趣味性和提升教学生动性方面有很大帮助。微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主要有五种,包括作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导入部分、讨论课的背景材料、知识点讲解、实操技能演示等等。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微课的引入还有助于实现师生双向互动,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2 应用于翻转课堂教学
将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实践。“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等自学方式来学习新知识,课堂上则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协作探究等方式实现知识的内化。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7],教师则升格为学生学习的规划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基于微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准备、课前、课中和课后四个阶段[8-9]:
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问题酝酿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包括确定教学方法、构建网络平台和查找整合教学资源。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明确每个教学主题的教学方法,明确适合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分析讨论的内容,并在这个过程中酝酿微课的内容设计,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应的思考题。其次,在构建网络平台时,可以考虑使用QQ群、微信公众平台、学校教学网站等网络平台,并邀请学生添加、关注和使用。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以PowerPoint呈现的教学内容、音频、视频、图片、心理调查和测验、习题以及拓展性知识链接等。
2)课前阶段:课前阶段是问题导入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对课程专题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提前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启发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师将录制好的微课视频和学习任务单等教学资源发布到QQ、微信、教学网站等网络教学平台,通知学生自主观看微课程;其次,督促学生完成网络调查、测验、习题等课前作业,并鼓励学生围绕课前学习的内容提出疑难和反馈。最后,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和反馈,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教学活动,使其更加切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3)课中阶段:课中阶段是问题解决环节,教师结合课前收集到的学生疑问,通过讲授、答疑、小组讨论、团体活动及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达到知识的内化。在这一环节,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讨论的组织参与者、不合理认知的辨别者、问题解决的促进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会得以启发、课堂参与能力得以提高、学习态度得以升华。
4)课后阶段:课后阶段是知识深化、巩固环节,可以通过学习测试,学生互评,教学效果反馈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班级心理活动、兴趣小组、朋辈辅导等途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做到学以致用。在这一环节,教师的角色就转变成了学生反思的促进者、生活实践的指导者。
4.3 应用于移动学习
将微课应用于移动学习,能够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个性化学习和按需选择学习的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课时有限的问题。此外,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较高,将微课应用于移动学习既具备先决的条件,又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和行为习惯,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微课应用于移动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作为课堂的延伸。学生可以在课前点击观看微课,然后将自己的感受和疑问提交到网络平台,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意见进一步调整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内容安排,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带着问题听老师课堂讲解并开展有效的讨论。二是作为课堂主要形式,用于开展一些案例的讨论。老师可以结合校内外的热点心理话题,制作相应的微课作为问题的引入、介绍,启发和布置讨论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在移动终端开展讨论。这种教学形式非常适用于平时由于不愿意或不敢于面对面交流而较少发言的学生,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此外,移动学习的方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5 结语
总的来说,微课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或一种资源,是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尝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作为教学工作者,应客观、理性、科学、辩证地看待微课在促进教学改革、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学生学习观念转变、终身学习理念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微课单方面的局限性,尤其是碎片化特征对于系统知识学习所带来的影响。应用微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取长补短,巧妙地以碎片化知识点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活动为媒介,实现课下与课上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和内化,提高教学的效果。
[1] 张怡斌.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8):33-35.
[2]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
[3] 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4] 何木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微课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3):65-68.
[5] 冯桂梅,马方圆,王晓英.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4):145-146.
[6] 廖惠敏,黄再萍.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社会心理学》微课教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4(4):84-85.
[7] 朱海雪,张晓旭.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探索[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6):191-192.
[8] 张珊明,刘述钢,罗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7):137-139.
[9] 张珊明,罗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传统教学到翻转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O15(39):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