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型体制的合法性困境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
2018-04-02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
压力型体制是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政府主动推动的制度变迁,是处于对国家自身利益的追求下,为了达到经济效益和政治目标实现预期效益下推行的。所以说,本文将压力型体制的形成看作是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强制性制度变迁从经济效益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来考虑,所以,对于压力型体制产生的合法性困境我们可以从这样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角度来分析。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压力型体制的形成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从八十年代到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地方经济也在逐步提高,经济效益目标基本上是实现了,压力型体制的合法性困境在于政治目标的实现。压力型体制形成的政治目标有很多,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压力型体制形成是在我国处于政治动荡和人心不安的历史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压力型体制的政治目标在于加强党治国家的合法性。压力型体制在后来形成的合法性困境中,是忽略了最初的政治目标的实现,而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压力型体制是在这样一种现代化转型发展的阶段情况中出现的,但是它可以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制度,一旦超越了以经济为重要的合法性基础的阶段,压力型体制的合法性也就会受到挑战。
二、渐进式制度变迁的过程
杨梅枝在《我国渐进式制度变迁的轨迹分析》中提出,我国制度变迁的基本内容可以看作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从政府—计划—市场的关系中来讨论我国渐进式制度变迁的具体过程。①压力型体制实际上也是一种从计划向市场转变的产物,所以,在这样一种视角下,压力型体制的转变并没有完成,还处在一种渐进式制度变迁的过程。渐进式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的内生性变化会随着外部的环境因素而自发的改变,在这一点上,压力型体制的制度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众需求的改变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这种改变我们从压力型体制的核心“压力”的变化来分析,以此来解释压力型体制合法性困境在变迁中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一种压力更加体现了一种复杂性。经济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并没有改变政府运行的机制,压力型体制在发展中扩散到了社会的其他领域。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压力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复杂性的特征。压力型体制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的经济压力为主,第二个阶段是政绩压力的要求,第三个阶段是公众需求改变从而产生的压力。四种压力在这三个阶段中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并没有在某一个阶段显示出明显的特征,但是总体上体现了一种由经济压力向社会压力转变,由自上而下的垂直压力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双重压力的转变。一,由经济指标的转变。压力型体制最初是对现代化压力中形成的,为了经济的发展,所以,经济指标作为政府工作的核心任务。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级下达的指标不单单是经济指标,其他指标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样一种指标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计划生育指标、扶贫指标、基础建设指标等等,涉及到民生和公共服务的部分也越来越多。这样一种指标的转变体现了“压力”向社会其他领域扩散。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上级对下级的垂直压力在发挥作用,也包含一种区域间的水平压力。落后的地区面临发展的压力,经济领先的地区,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的趋势下和周边城市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更有带动区域发展的压力,并且随着压力的转变,水平压力的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速度和发展上,也在向其他社会领域转变。经济压力依然存在,政绩要求不再仅限于经济,但是这样一种垂直压力仍然是压力型体制最直接的体现。区域压力、现代化压力、政绩压力综合作用在发展的不同的阶段中。但是,压力型体制最大的变迁在于自下而上压力的作用。随着政治化和民主化的发展,公众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公民参与的意识增强,对政府满足自身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体现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压力。公众参与的压力越来越能影响到政府的行为和指标的建立。公众认同是政府合法性存在的基础,压力型体制合法性的困境也产生在这样一种压力的转变之中。
三、总结
压力型体制合法性的基础在于公众的认同,压力型体制“压力”的转变解释压力型体制的合法性困境。首先我们明确压力型体制“压力”转变的不同阶段这几种压力也是相互交织存在的,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在由经济压力向社会其它领域转变的过程中,很容易与公众的需求之间产生差距,指标的制定并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需求,所以,这样一种过程中,公众对指标产生一种不认同感,从而产生压力型体制的合法性困境。第二,在压力型体制自上而下的压力向自下而上压力转变的过程中,会形成基层政府的双重压力,权衡之中会影响工作效率,使得民众对政府信任度降低。这样一种自下而上的压力,体现了公民对政治参与的需求,但是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政治制度化水平与公众的需求之间的差距是政治动荡的原因。公众参与和利益的诉求会诉诸于网络、媒体等大众传媒,这样一来舆论的压力形成,可能会变成公众宣泄情绪的渠道,从而选择抗争性的表达方式,这样直接的冲突方式造成政府合法性的危机。所以,压力型体制的合法性困境是在发展中转变和加深的。
【注释】
①杨梅枝.我国渐进式制度变迁的轨迹分析[J].商业时代,2010.
[1]唐海华.“压力型体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
[2]马广奇.制度变迁理论:评述与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5.
[3]岳德常.关于“压力型体制”的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
[4]杨梅枝.我国渐进式制度变迁的轨迹分析[J].商业时代,2010.
[5]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8.
[7]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8]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