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启示
2018-04-02
(西南大学 重庆 400000)
一、凯恩斯就业理论介绍
(一)凯恩斯就业理论产生背景
20世纪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新古典经济理论不断受到资本主义现实的冲击。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自美国开始爆发,随后向欧洲和全世界波及。一方面生产大量过剩;另一方面,失业率居高不下,大量失业者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资本主义陷入“全面毁灭”的危险境地。[1]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此种情况在危机面前,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现实,也需要政府采取新的举措来摆脱危机。面对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了以国家干预为核心的新政,逐步挽救了资本主义。
(二)凯恩斯就业理论主要内容
1.充分就业
凯恩斯提出了“非自愿失业”,这是失业的第三种范畴。他将其“非自愿失业”定义为:“如果工资品的价格相对于货币工资稍有上升,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劳动总供给量和在此工资水平下的劳动总需求量都将大于现有就业量,那么劳动者就处于非自愿失业状态。[2]
凯恩斯把充分就业定义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非自愿”失业情形的状态。凯恩斯认为可以提高物价,这样可以降低实际工资,实际工资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必需举措,因为可以提高利润率。削减实际工资并不能达到充分就业,因为还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
2.有效需求理论
凯恩斯进将社会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大类。所谓消费需求是人们为了满足个人生活、文化等需要而产生的对消费品的需要;所谓投资需求是指资本家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3]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是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
(1)边际消费倾向
从消费来看,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的消费和利息率之间的关系,短期内利率变动幅度有限,不会直接影响个人的消费量,而真正决定消费需求的是收入。从投资来看,凯恩斯认为就业量只能伴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而增加。消费开支低于总供给价格开支,二者之间存在差距,如果没有相应的投资填补二者之间的差距,则就业量的增加无利可图,引起有效需求的下降。若是没有足够的投资弥补差额,则资本家会缩减生产,裁减工人。
(2)资本边际效率
凯恩斯认为,影响投资大小的有两个因素,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资本边际效率是资本家的预期利润率,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之间的差额决定投资量,这被称之为“投资引诱”。投资的大小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差额。预期利润率越高,则投资越多。人们心理的预期决定了预期利润率。
(3)流动偏好
流动偏好指的就是人们愿意保留灵活的现金在手上的心理动机,即货币需求。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决定了流动偏好。收入影响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他们呈同向变化关系;利率决定投机需求,二者呈反向变化关系。人们不会放弃流动偏好,故利率不会降的太低,在资本边际效率不变的情况下,流动偏好使投资需求和就业减少。
二、贫困地区难以脱贫的原因分析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解决贫困问题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扶贫开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也是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区域贫困到基本解决贫困的转变,为世界反贫困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4]但贫困问题依然严重,贫困地区的扶贫难点在于:自然基础条件恶劣、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产业支撑能力弱、交通制约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少数民族人口多,种种原因导致扶贫难度大。在凯恩斯就业理论的视角下,贫困的形成原因可以从资本、经济发展、文化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物质资本缺乏
罗丹(1943)、纳克斯(1953)等经济学家从物质资本的供求两方面研究了贫困产生的原因,从需求看,低收入使得购买力低,导致国内市场狭小,狭小的市场无法充分引诱资本投资,资本投资低导致生产规模小,就业不充分,人们生活收入低;从供给方面看,由于人均收入低,因而储蓄水平也会较低,导致资本供给不足,无法形成工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最后又导致收入水平的低下。如此循环往复,贫困地区陷于贫困无法自拔。在贫困地区,物质资本缺乏的情况十分普遍由于贫困地区大多自然条件差,在当地投资的收益相对较低,因而企业在当地投资的意愿较低。贫困地区往往交通条件差,距离经济发达的地区较远,不便于与相邻地区经济往来,产品出口更是难度大。
(二)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环境的整体组合情况差
我国目前14个连片特困地区基本都是位于自然环境较差的地方。[5]一方面,这些地方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石漠化以及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这使得当地进行农业生产的效率往往很低,生产成本过高,农作物不能保证稳定生产,人们只能勉强解决自己的吃穿问题,没有多余的产品投入市场进行市场交易,因此,人们的市场意识也较弱,缺乏脱贫致富的思想和途径。另一方面,与自然环境相伴的往往是较差的交通情况,贫困地区往往位于离经济发达较远的地方,将贫困地区的产品运出去参与市场交易往往需要较大的成本,这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生产的意愿。部分贫困地区引入工业企业,却又加剧了环境污染情况,而环境污染导致的后果转移到农民身上,农民的贫困程度加剧,加大了脱贫的难度。
(三)缺乏人力资本和技术
贫困地区的人们安于现状,有“饱腹即安”的传统思想,自我发展意愿强烈,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隔离开来,无法分享现代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贫困程度越高的地区,人口增长率越高,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越低。人口增长率高导致家庭规模大,同等收入条件下,能用于教育和文化支出的比重就越低。劳动力文化程度对收入的影响较大,二者呈正向变动关系。由于技术缺乏,贫困地区的农民仅能从事低效率的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推广会遇到较大的阻碍。从就业情况来看,缺少文化和技术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基础产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四)基础设施薄弱
贫困地区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高,且收益率低,因此,贫困地区往往基础设施薄弱。但基础设施又是影响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贫困地区因基础设施薄弱而无力摆脱贫困。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有了一些提升,但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农村内部,又存在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区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于非贫困地区。从通讯条件来看,截至2015年,仍有部分贫困村未通电话和不能接收电视节目,这导致贫困地区很难把握市场需求脉搏,影响经济收益。从电力看,仍有少量贫困村未通电,这影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此外,饮用水、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落后,也严重影响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经营,使得农副产品生产效益低下。优良农产品品种难以种植,农产品的品质也受到影响,贫困地区人们的收入增长缓慢。
三、凯恩斯就业理论视角下脱贫对策
(一)挖掘开源资本筹措,增加国家投资
通过资产积累脱离贫困的家庭比例高于因资产减少而滑人贫困的家庭比例。[6]投资由国家投资和私人投资组成,当私人投资不足时,需要增加国家投资。在贫困地区,企业投资意愿较弱,此时则需要加大国家投资,从而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可以利用转移性支付手段,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如提高“低保”水平、加大粮食补贴力度等等,从而增加贫困地区家庭的收入,增强其投资能力。对于一些短期内较难产生经济效益但对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的产业,政府可以投资建厂,或者入股企业,从而扩大贫困地区的投资。注重贫困地区的生态脆弱性,保证扶贫项目的科学性和惠民性。[7]坚持各项利贫资源的有机结合,增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统筹性。[8]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意愿。贫困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因此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企业前来投资具有吸引力。加强道路建设,做到公路能通向每一户家庭,主干道以及车流量大的道路应当更宽广,构建完善的道路体系。改善通讯设施,未通电话和电视的地区,应当全力建立通讯体系,这不仅是吸引投资的必要条件,还是贫困地区人们了解外界的重要条件,能够更好的参与市场,良好的市场条件对于带动农户加大农产品生产与供应具有正向引导作用。[9]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使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能较少的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对于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贫困家庭自身发展能力有限,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属于脆弱性家庭,对货币有流动偏好。因此,即便有一些消费能力,但为了预防以后可能出现的意外,他们往往在消费支出方面加以控制。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解决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使其敢于消费。这样带动贫困地区的商品生产,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还有助于解决贫困地区就业问题。医疗方面,削减贫困家庭的投付金额,同时扩大报销比例。养老方面,贫困家庭均纳入养老体系,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减少家庭负担。
(四)加大教育扶持
贫困文化阻碍了山区资源的市场化高效流动和配置,抑制和阻断了产业演进的固有机制,同时阻断了外部力量的介入,使贫困山区难以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结构变革。[10]“治贫先治愚”,贫困地区要想摆脱贫困,必须加大教育扶持力度。一是要发展基础教育,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对高中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优惠政策,加大支助力度;注重教师权益,增加教师收入,吸引贫困地区的优秀教师留在当地。二是鼓励高等教育发展,对考入大学的学生实行补助,帮助解决其学费、生活费问题,鼓励其毕业后回到当地发展,从而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三是加强劳动力的再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新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
(五)贫困地区投资实行低利率、低税政策
凯恩斯就业理论认为,资本家的预期利润率和利率决定投资金额的大小,二者之间的差额越大,则投资越多。贫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环境恶劣等原因,投资建厂的成本相对比较高,企业投资建厂的预期利润率就会比较低,在同等利率、税费水平下,企业会考虑其他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投资建厂。因此,可对在贫困地区投资建厂的企业实行税收上的优待,甚至加以补贴。针对某些能有效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动脱贫致富的项目,可以低息甚至无息贷款。通过低利率、低税的方式,保障企业的投资效益。
[1]傅殷才.凯思斯主义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8.
[2]凯思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25.
[3]漆光瑛,蔡中兴.外国经济学说史新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359.
[4]汪三贵.中国特色反贫困之路与政策取向.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4):17-21.
[5]张蕴萍·中国农村贫困形成机理的内外因素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1.08:33-38.
[6]解垩·农村家庭的资产与贫困陷阱[J]·中国人口科学,2014.06:71-85.
[7]杨安华·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几个关键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80-87.
[8]黄承伟,向家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研究[J]·2013.01:32-35.
[9]颜廷武,李明月,张俊飚·连片特困地区农户融入农产品供应链行为研究[J]·2014.11:110-120.
[10]周忠学,仇立慧·山区贫困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反贫对策[J]·2004.07: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