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园林建筑“借景”手法研究
2018-04-02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借景”的发展
“借景”这一说法在我国主要指的是古典园林中的一种造园手法。最早出现于黄庭坚《借景亭》的诗句当中“当官借景未伤民,恰似凿池取明月”[1]。此后,明代计成所写的《园冶》一书主张建造园林要“巧于因借”,从而确定了其在古典园林造园理念与手法中的重要意义。
同样,在日本园林中也有“借景”这一术语,它算的上是中日园林中少有的共通术语之一。在日本的园林中对“借景”这一词的用法上被进一步的强化,视为是园林的一种类型,如:修学院离宫庭园、慈光院庭园等。
中日地理位置相邻,有着长久的文化交流。因此,日本园林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比如“借景”这种手法的运用。最早传入日本来自于五山派僧侣学者崇拜例如苏轼、黄庭坚等这样的中国诗人。后来,日本的造园者们又提出了与“借景”一词相类似的替代术语——“見越”和“見渡”。“見越”从“越”字上就可以看出它是一种越过眼前所见的景色,从它的上面或者它的间隙部位看到近景以外的远方的风景的一种方法。而“見渡”的含义则与中国最初“借景”的意义相类似,即向园外眺望,看到远处的景色。
二、“借景”的思想基础
(一)自然人文
虽然中日两国的地理位置相邻,但因气候、地形、人文等因素的不同也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最明显的差异即体现在两国的国土环境上,一个处在土壤辽阔的大陆环境上,另一个则长期生活在海岛上,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山水文化和海岛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对园林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二)哲学思想
除了自然人文的影响之外,思想上的渗透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古代的中国受到的哲学思想影响最深的即是佛家、道家、儒家这三者思想的相互融合与发展。而园林也通过各种手法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先人的哲学智慧。在中国古典园林“借景”中主要体现的就是一种追求自然,天人合一的一种境界,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让人体会到的是一种亲切感[2]。
日本的园林中他们受到的禅宗思想影响比较大,园林修建的重点在于禅悟和身心的陶冶上。因而园林的所借之景目的也是在于启发人们的思考与感悟,传达给人的是一种禅宗的思想和人生哲学。
三、“借景”的核心
中国对“借景”的内涵是将本不属于范围的景色,通过一定的规划设计手法将它借用进来,成为该范围内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六类:近借、远借、互借、仰借、俯借和应时而借[3]。近借就是通过园内欣赏到园外较近的景物;远借是越过本身所在的场地欣赏远处的景色;互借就是两个园林彼此借助各自的景色使其成为自己园林景观中的一部分;仰借即通过从下往上看,看到园外之景;俯借即与仰借相反,从上往下看到园外之景;应时而借则是通过借助于气候、时间的变化来产生动态的景观。
日本园林中对“借景”的定义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四类:一是“眺望论”借景为眺望园外之景;二是“调和论”主张园内外景物的协调,通过对园内的某一局部的布局进行改变或者是设置篱笆等边界来获得园外较好的景色的同时遮蔽不好的景象;三是“主景论”在日本的园林中将借景提升到了园林主景的地位。主张将园外之景成为园林的“主景”而非背景。四是“隐灭论”,它指的是园林内部景观的极简化。它更加强调的是借景的主体化和内景的极小化。在借景园林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园林、小品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4]。
四、“借景”与“境界”营造
中日“借景”的运用在境界追求上都是一种意境美,然而意境的内涵却是不一样的。古典园林的中的意境追求是以“人”为核心的,追求一种“天人合一”“怡然自乐”的艺术境界。
日本园林当中所体现的不是世俗的享乐想法,而是更加着重想要表现一种悲观、物哀的情感,因此在景物表现上也显得较为悲凉。其次,日本园林中营造的境界还有着禅宗思想的意义在里面。在园林中它们更多的是崇尚没有过多的装饰的园林状态,蕴含了“深”与“远”的精神内涵。例如,最具日本园林代表的枯山水。它并非像名字一样园林当中全是枯萎、衰落的景色,在本身的庭院之外还会有鲜活的植物与之进行呼应,而其中运用最多的就是背景树。背景树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屏蔽掉干扰氛围的外围声音,以达到心灵的顿悟和无限的联想。二是可以扩大欣赏者的视野。
五、“借景”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中对“借景”研究有很多,而且种类繁多。例如:北京的颐和园借景于远处的玉泉山以及山顶上的白塔;寄畅园借景于惠山;沧浪亭借园外水景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日本在“借景”应用上,更是将它提炼升华为了其独特的借景园林,例如大德寺本坊方丈庭园、慈光院庭园及圆通寺庭院等。它们都是园内景观极其简单,面积不超过十多平方米,但其背景却是相当宏大。例如大德寺本坊方丈庭园东庭与圆通寺庭园,它们都借景于比叡山[5],这样高大的山体与它们庭内的低矮灌木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比叡山本身又还作为了其观赏主体而存在。
六、小结
综上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园林在运用“借景”时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如它们的目的都是一样,都是想要通过所借之景来扩大园林的范围,将观赏者的视线引向园林之外,从而看到更多的景色,突破有限空间的界限,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但又因各自所受思想、文化等的不同而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地方,研究两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对于我们今后在园林的设计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