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中BBC主持人的跨文化现象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4期
关键词:庆典跨文化纪录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 广州 510420)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Chinese New Year 2016)是2016年初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出品的三集系列纪录片,①该纪录片从中国多个城市介绍中国农历新年,纪录片团队有包括Kate Humble、Ant Anstead、陆思敬(Jing Lusi)、David Myers、Simon King在内的BBC节目主持人和摄影师。在纪录片里面,主持人的行为、动作、语言都直观展现在镜头面前,使观众近距离感受到各位BBC主持人对春节的感受和个人看法。

由于各BBC主持人来自英国,因此对他们而言来中国进行春节特别节目拍摄是一种穿越两种不同文化的体验,而长期浸泡在英国文化的BBC主持人也在节目中与中国当地民众有许多密切交往,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激发出大量跨文化现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位主持人陆思敬是一位在英国长大的华人,她1985年5月16日出生于中国上海,五岁时随父母移居到英国,能说流利的中国普通话和英语,其特殊身份是纪录片的一大亮点,所引起的跨文化行为也具有研究价值。本文基于跨文化研究理论,对《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纪录片中各位BBC主持人所发生的跨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一、跨文化现象与跨文化语境

跨文化现象出现在两种文化之间产生交际的情形,跨文化传播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在马歇尔计划实施过程中,美国派遣了大量的经济专家和科学家到欧洲参与重建工作。许多由美国政府外交人员和企业外派的专家、技术人员都因文化差异,无法适应派往国生活,最终无功而返,许多援助项目也效益不高,造成振兴项目和外交关系效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传播、文化中的误解。而跨文化研究对解释和理解跨文化现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本质是传统的、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在跨文化交际语境里,交际主体由于语言能力、期待结构、个人信仰、思维模式、民俗习惯、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极容易陷入消极的文化定势、文化偏见、民族中心主义泥沼,在交际过程中面临更多障碍与困扰。交际者要排除这些困扰,有效地顺应语境,在言语中找出最佳关联,在语言与行动上得体地回应对方,成功实现双向沟通,这就需要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成功交流的能力。

人类学家霍尔根据传播对语境依赖程度的差异,将传播分为高语境传播和低语境传播。霍尔这种分类所用的假设是:“文化的功能之一是在人和外在世界中间建立一个高度选择性的屏幕。文化通过该屏幕的各种各样的形式决定了我们注意到的内容和忽视的内容。”因此,对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认清人们注意到了什么,而且能够帮我们认识到人们忽视了什么。

霍尔对高低语境的定义是:高语境的交流或信息是指大多数信息都已经体现出来了,只有极少的信息清楚地以编码的方式进行传达。低语境的交流正好相反,即大多数信息都是通过外在的语言方式进行传达。根据霍尔对高低语境的定义和理解,中国属于高语境国家,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交流十分依赖语境;而英国文化相比于中国文化而言,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没那么高,因此当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发生碰撞时,两种文化在语境高低的不同就会显现出来,有关语境的理论能发挥用处,对于理解跨文化现象起到帮助作用。

二、《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中的跨文化现象

在BBC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中,来自英国的主持人们以英国文化当中的节目表现方式展现中国新年,他们在纪录片里有进行实地采访,有深入民居亲身体验,也有在一旁观察中国当地习俗,对中国新年的美食、春运、北方的冰雕、南方的烟花、深山的金丝猴等进行多方面拍摄,并且在整个过程发表着他们自身的看法,对比中国文化与英国文化的不同之处,其中还有不少文化差异让他们感到吃惊和意想不到,都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一共分为三集,分别为《归乡》、《团聚》、《欢庆》,按时间顺序纪录中国春节前后的盛况。第一集《归乡》主要关注春节前中国民众返乡的春运潮,BBC主持人们在中国各地的公路、车站、机场对返乡人群进行跟踪采访拍摄;第二集《团聚》中BBC主持人们则是在除夕深入民居,有的主持人跟事先获得邀请的中国家庭共度除夕,有的进入春晚后台对春晚进行介绍,有的与市民一起见证春节新年到来的一刻,从不同角度纪录中华大地喜迎新春的盛况;第三集《欢庆》围绕进入新春后中国的景象,BBC主持人们特别是对香港烟花文艺汇演进行采访介绍。这三集纪录片在时间顺序、地点选择、拍摄内容有合理安排,BBC主持人们在节目里的语言、动作都生动展现外国人对中国新年的看法、感受,使全球各地的人们可以更好了解中国农历新年。

(一)《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中的跨文化语境

中国是高语境国家,而BBC主持人则是长期处于英国文化当中,他们所属的语境要比中国文化的语境要低,因此当纪录片里的几位BBC主持人在中国进行人文活动时,他们必然会遇到由不同语境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跨文化现象。

低语境文化更希望能在交流中能剔除礼节性的规范,能够更加真诚自然地以心交流,传达彼此的感受。高语境文化通过严格按照礼数行事来表达尊重和欢迎之情,并能体现自己是个高素质的人。在纪录片第1集《归乡》中11分05秒,BBC女主持陆思敬对北京火车站返乡人群进行采访,其中被采访的对象均为中国男性;从陆思敬的动作和表现可以看出英国文化的影响,她的采访风格十分直爽热情,对每位被访者都会直接伸手拉住胳膊,而且两人距离十分靠近,以英国文化的尺度来衡量是妥当的采访方式,但是纪录片当中几乎每一位中国男性被访者却都表现出吃惊甚至有点尴尬的表情;因为在中国文化当中,即便是为了让节目更活泼生动,主持人也应该秉持“男女授受不亲”的礼节性原则,异性之间需要保持一定距离。类似的情况也在纪录片第2集《团聚》中49分10秒出现,陆思敬对一位男性春晚表演者进行采访,在得知被访者对自己的春晚表演满意时,陆思敬兴奋地恭喜祝贺他并且表达接受采访的感谢,她先是十分夸张地合上双手、充满感情地看着对方表达自己的感谢,然后伸出双手紧握受访男青年的手臂和真诚地祝贺新年快乐,对陆思敬如此亲密的动作,男青年流露出有点不好意思的笑容,肢体语言也反应出对男女接触距离突然贴近而受宠若惊的喜悦;来自低语境的陆思敬和来自高语境的受访男青年在男女距离的礼节性原则上存在差异,因而带来令某一方感到惊讶的反应。

文化对一个人的改造甚至超越种族和出生地,而低语境文化与高语境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于作为英籍华人的陆思敬而言,即便是父母都是中国人而且自己也出生于中国上海,在5岁移居英国后才在英国文化当中成长,她也会在与土生土长中国人的交际时,出现个人内在感受与文化礼节产生冲突的跨文化现象。陆思敬对BBC为何拍《中国新年》纪录片也有过受访,②她在采访中说自己五岁离开上海后,对以前小时候在中国的许多记忆保留不多,自己受到英国文化影响很大,并鼓励在异域文化生活的人们多走走、接触当地文化。陆思敬的个人经历也让纪录片中的跨文化交际增添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高语境文化认为不使用套话的交流方式是不礼貌的,而低语境文化认为使用套话的交流方式为不真诚。在《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第1集《归乡》中32分01秒,在春运路上一对受访夫妇礼节性地说邀请两位BBC主持人David Myers和Simon King到家里做客,结果两位英国主持人就义无返顾地跟着那对夫妇开启了“回乡”之路,从视频弹幕中的评论看出,中国网友能一眼看出是作为礼节性套话的邀请被BBC主持人误认为是真诚的邀请;而第1集《归乡》中30分07秒中煮粥阿姨对这两位BBC主持人的看法是“他们来帮忙实在是太好啦,但是说的话有点多”,同样对中国观众来说煮粥阿姨带有一定套话成分,然而两位BBC主持人却以为他们的帮忙真的受到了赞扬。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人常常会误解高语境文化所使用的套话,将高语境的套话看得太过真诚,导致跨文化交流时出现理解的障碍。

高语境文化赋予宴会的含义在于食物的质量和数量,主客间的地位,与席者间的关系和庆祝的场合。如果呈上的都是些珍馐佳肴,客人就知道自己受到特别的尊敬和重视。席间,人们也会互致一些表示尊敬的恭维话。这些在低语境文化看来都是难以理解的。在第3集《欢庆》中17分13秒BBC主持人Ant Anstead在介绍餐桌上的东北大头鱼,大头鱼是当地很受欢迎的食物,村民也很注重礼仪在等他介绍完并互祝饭席恭维话才吃,然而主持人却在介绍后没有向村民们示意,更没有说任何餐桌恭维话就自己直接先吃了,吃了两口才意识到其他人根本没有动,于是才拍着村民的胳膊敦促他们拿起筷子一起吃;中国人十分注重餐桌礼仪中的饭桌上邀请套话和恭维话,却被来自低语境文化的BBC主持人给忽略了,造成了彼此的误会和尴尬。

(二)《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的其他跨文化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起到重要的作用。所谓文化移情(cultural empathy),通俗地说,就是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它是跨文化交际中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是有效沟通的技巧、艺术和能力。文化移情现象在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中几位BBC主持人的身上也有反复出现,有的时候他们成功运用这种跨文化能力,有的时候则失败了。

在纪录片中的第1集《归乡》29分05秒,两位BBC主持人David Myers和Simon King在春运公路上的休息站进行采访介绍,此时工作人员拿了两碗粥给他们喝,当两位主持人吃粥时他们发现中国的粥与英国的粥是存在区别的,于是在镜头前跟观众交代中国的粥是由米煮成,不同于英国的粥用苏格兰麦片作为原材料,而且中国的粥比英国的粥中多了一些猪肉作为配料;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体,两位英国主持人主动跳出英国文化对粥的概念所持有的惯有思维,对异域文化进行重新理解,实现文化移情的跨文化交际。

但是有时候他们又会忘记或错误运用文化移情。在纪录片第2集《团聚》9分46秒,同样是David Myers和Simon King两位BBC主持人,他们在菜市场抱着一个冬瓜大喊“葫芦”,或许由于在英国没见过冬瓜,他们直接把长相像葫芦的冬瓜认为是在英国比较普遍的葫芦,没有运用文化移情跳出自己长期生活的英国文化,这一幕也被众多中国观众以弹幕的方式笑话;另外在纪录片第2集《团聚》30分26秒,这两位英国主持人十分主动地在北京市区讲中文,通过语言转换试图实现文化移情,然而他们却是讲粤语,导致北京市民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意图。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David Myers和Simon King两位BBC主持人希望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通过文化移情来实现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但是现实中有许多情况并非轻易就能实现,特别对于长期处于英国文化当中的他们俩来说更非易事,或许正如前文提到的另一位BBC主持人陆思敬在采访中所说,要完全理解另一种文化必须多走走,切身融入当地。

其实有很多时候BBC的主持人们选择用自己在英国文化中已经理解的概念来理解中国文化中对他们而言的新鲜事物。在纪录片中的第2集《团聚》10分31秒中国当地居民为BBC主持人介绍白菜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由于白菜发音像“百财”,所以很受中国北方文化喜爱,而来自英国的BBC主持人立即点头表示理解,并说“pie”在英国文化受欢迎,也是和谐音有很大关系;在第2集38分18秒BBC主持人在理解除夕夜的时候,特地将英国文化中的圣诞夜作为类比,让英国观众理解除夕夜的食物丰富程度。

BBC主持人希望通过运用各种跨文化交际中的技巧,来更好理解中国文化,并且将其介绍给英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有时他们成功,有时他们失败,但是不可否认这几位英国主持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尝试与努力。

三、结语

跨文化研究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际活动,跨文化中的语境理论更能帮助来自高低不同语境文化的人们了解和认识彼此。英国BBC团队来中国拍摄《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纪录片,对于纪录片中的几位英国主持人而言就是一次跨文化之旅,他们在纪录片里面表现出了许多跨文化现象,而这些跨文化现象通过跨文化交际的理论进行合理解释和认识,可以让身处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这两种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未来更好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具有十分高的研究价值。

【注释】

①纪录片视频地址:第1集《归乡》http://www.acfun.cn/v/ac2538521;第2集《团聚》http://www.acfun.cn/v/ac2543366;第3集《欢庆》http://www.acfun.cn/v/ac2545676。引用于2017年1月15日。

②陆思敬.BBC为何拍《中国新年》纪录片http://www.iqiyi.com/v_19rrkv7s0o.html,引用于2017年1月17日。

猜你喜欢

庆典跨文化纪录片
三十周年庆典掠影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大庆典 大收藏
大庆典 大收藏
大庆典 大收藏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