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本公共服务中的科技投入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科技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71)

基本公共服务中的科技投入

康紫茹秦陈荣王密夏露郑双燕高菱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1)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之一,公共服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完备的公共服务成为关键问题。在基本公共服务中,引进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能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更能改善公共服务的整体质量。本文从公共服务与公共服务科技的概念入手,着重分析了公共服务中科技投入的作用,探析二者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中科技投入的路径选择。

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科技;科技投入与应用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公共服务是指公共部门为了直接满足公民基本的公共需求,生产、提供和管理公共产品的活动、行为和过程。公共服务的特征就是使用公共资源或慈善资源,维护社会公平,体现公共利益。

公共服务以使用民众税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因此公共财政在最受重视,财政对公共服务保障的研究汗牛充栋,在我国,人力资源、人才队伍对于公共服务的作用近来也开始受到关注,但科学技术之于公共服务,关注甚少,其重要性、作用机理、研发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对此的治理体系、体制机制改革等等相关问题,完全缺乏研究。不论在科学学、公共管理学还是科技管理、公共服务的学科和研究体系中,都缺乏公共服务科技的内容,以致在实务中,与公共服务相联系的科学技术有研发、有应用,但概念不明确、架构未搭建、政策未树立,影响了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二、公共服务与公共服务科技

(一)公共服务概述

1.公共服务的定义与内涵

对于公共服务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其不同维度与范围的界定。江明融(2006)①基于公共经济学中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概念引申得出公共服务的概念,即公共服务即物化服务的公共产品,其核心是旨在满足均等化的政府行为。陈昌盛、蔡跃洲(2007)②认为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距如何,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刘尚希(2007)③从公共服务是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出发,指出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促进居民基本消费的平等化,通过分担居民的消费风险而进行的一系列公共行为。徐小青(2002)④从公共服务是公共产品的一种形式视角出发,将公共服务定义为一种公共产品形式,认为公共服务不具备产品的物质形态,而是以一定的信息、技术、或劳务等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共产品。本文将采用张序(2015)⑤关于公共服务的定义,公共服务是指公共部门为了满足公民的公共需求,生产、提供和管理公共产品及特殊私人产品的活动、行为和过程。这些公共产品及特殊私人产品一般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国防与公共安全、公用事业与公共设施、住房保障、就业服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基础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推广、公共文化、体育与休闲等。

2.公共服务的基本特征

公共服务作为公共产品的一种形式,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即每个公民都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其具有以下特征:

(1)公共服务是一种大众化的服务

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主要是面向大众,因此公共服务是一种大众化的服务。例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国防与公共安全、公用事业与公共设施等,这些服务对象都是面向大众的。

(2)公共服务是一种非营利服务

公共服务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政府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不是为了赚取利润。例如公共卫生、公共教育,是为了满足人们生病就医及基本教育的需要,因此公共服务是一种非营利服务。

(3)公共服务满足的是公民以及组织的基本的直接的需求

在一个社会中,公民及其组织对服务的需求可以是无限的,但却并不能要求由公共服务去满足那些需求。公共服务只须保障公民以及组织的基本的直接需求的满足,而其它部分的直接需求则由私人服务供给机制去决定。

(4)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必须有政府介入,但却并不一定须由政府直接提供,也不应由政府包办。

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与手段是多样性的,其所依托的组织机构也是多种形式的,譬如,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可以是公共行政机构,即正式的政府机构,可以是专门的公共服务机构,如公立学校和公立医院等;也可以是具有公共性的民间组织。

(二)公共服务科技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既是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又是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公共服务科技指的是在公共服务活动范畴内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服务类型。公共服务中的科学技术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内容科技、公共服务手段科技和公共服务治理科技三大类别。

公共服务内容中的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医药科技、环保科技、特殊人群服务科技等方面。医药科技主要是针对公共服务中的公共卫生方面进行的科技投入和研发。医药科技通过互联网等科技因素的渗透来平衡医患之间的信息差,提供便捷的移动医疗平台,助力制药企业的科研和开发、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环保科技主要是通过在环保工作中加大科技的投入,将环境的保护与规划、技术产品的研发、项目投融资和自主研发创新等多学科领域融为一体,为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供全方位的系统的解决方案,以此来改善公共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特殊人群服务科技是指利用高新技术产品帮助特殊人群弥补身体上的缺陷,通过高科技扫除特殊人群的生活障碍。如:盲人汽车、新型扬声器等技术的应用,让盲人也能开汽车上路、聋哑人也能学音乐,大大便利了特殊人群,维护了特殊人群享受同等公共服务的权力,为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出了较大贡献。

公共服务手段中的科技因素包括服务递送科技、服务办理科技、服务设施科技等方面。服务递送科技主要运用在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将科学技术运用于产品的递送过程中,为产品和服务的递送提供更加便捷的手段;服务办理科技是指采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专业的服务机构,通过构建科技成果第三方交付通道,为公民办理提供专业化服务。如:市区的政务大厅,减省了以前办理行政事务需要“跑断腿”的局面,将各项必要的行政事务办理有机统一、集于一地,既为老百姓享受快捷的公共服务提供了便利,也减少了行政浪费,大大提高了行政质量和办事效率;服务设施科技是指在公民关心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提供的各种采用先进科技的公共性、服务性设施。

公共服务治理中的科学技术因素包括供需互动科技、政府管理科技、监督问责科技等方面。供需互动科技是指科研机构加强对供需规律的研究,促进供给更有效地瞄准需求的动态结构,激励企业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创新投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供给系统与需求系统的对接,鼓励供需双方参与多样化的科技服务;政府管理科技是指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对其所辖区域内的科技研究与开发和与科技相关的其他因素进行的宏观管理;监督问责科技是指将科技因素运用到监督体制中去,结合科技管理网络平台和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公共服务中的监督问责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基本公共服务与科技的关系

对于尚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加强科技的投入和使用成为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处于历史的新起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发展的新目标。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发展迫在眉睫。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无疑成为推动公共服务发展的有力杠杆。

首先,科技是公共服务的投入要素。科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还成为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城市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中必不可少基本要素。例如,科技目前已经成为基本公共服务中医疗卫生事业的关键投入要素之一。张金海、胡爱丽学者就曾指出:医院发展最深厚的潜力在科技,市场竞争立身之术,取胜之道在科技,依靠科技进步是提高医院医疗和医学水平的关键,只有加大科技投入,才能实现医院的发展。⑥关于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2016年12月,笔者参与了由国家卫计委组织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三方评估》的调研,该调查结果表明:在现有的医疗系统中,患者普遍面临排队排号难,取药缴费手续繁杂的问题。2017年,四川省人民医院就此问题展开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将自助服务终端系统引入基本公共医疗服务中,患者可以直接运用互联网挂号排队,并在医院的服务终端自行缴费。此举大大减少了医院的人力投入以及患者的就诊压力,改善了就诊环境,提高了就诊质量,有效推进了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的发展。

其次,科技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服务供给手段创新的重要支撑。科技具有节省人力物力,操作精度高的优势,能够极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及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一点在环保工作的展开过程中尤其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卫生维护成为大问题,大量的环卫工作若仅仅依靠人力是远远不够的。此时,环卫机器(例如湖北随州大量生产的楚胜牌自动清扫机器人,如今已广泛投入使用)就替代了环卫工人的角色。环卫机器的投入使用,使城市清洁能在半夜或凌晨等人流量稀少的时候悄然进行,也可以在炎热的夏季及酷冷的寒冬照常开展,不仅有效保护了城市的环境,还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在医药科学的发展中,高科技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公共服务科技的重要作用

科技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中重要的要素和内容,同时也是公共服务供给手段创新的重要支撑。在公共服务的体系中,科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科技在公共服务的作用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科技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体现在科技为公共服务供给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让公共服务精准化有望成为现实。在“大数据”时代,公共服务的提供者面临庞杂的管理信息和变化多样的公共服务需求,在原有的技术条件下,很难快速及时地做出反应,必然导致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大打折扣。而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借助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科技,政府可以将公众的需求与公共服务更好的匹配,甚至可以通过提取大数据,计算需求的方向,提前预知公共需求,从而实现公共服务供求双方的及时有效互动,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二)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公平

从古到今,公平,是公众极为重视的价值取向。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政府在其提供的公共服务中实现政务公开,开放其所管理的非涉密数据,可以保障公民权力,促进社会公平。在科技发展的新时代里,政府可以通过数据开放、实时播报、及时跟踪等手段有效革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官僚主义、暗箱操作等弊端,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建议权,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公平。

(三)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在公共服务资源分散、管理信息不能互通、信息和资源不能及时共享的情况下,公众需求的多样性、复杂性无法得到满足。一方面是公众的需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是已经滞后的公共服务过剩。而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将使公共服务的效率更高,公共服务更加生活化便捷化。作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政府,要积极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公共服务流程、下放管理权限不让公众跑冤枉路、实现本地化服务、提高公民自助性服务比例,提升服务效率。

四、加强公共服务中的科技投入

加大公共服务中的科技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数字化与网络化,突出资源共享、快速传播、辐射面广、社会效益高等优势,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公共服务发展。

(一)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科技研发

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中的科技投入,首先要在科技研发上做出成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承担国家和省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创新平台基地,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鼓励设立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科技领域的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同时,还可以鼓励和支持公益性科研机构参与其中,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发展公共服务。比如共享单车等共享交通工具的出现,将科技投入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节约了出行成本、提升了的出行效率,还带动了传统自行车制造业以及电子蓝牙锁研发制造的勃兴,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科技应用

公共服务供给是政府治理的一项核心内容,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也是政府高效治理的一个重要表现。目前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供给主体主要有三: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

对政府来说,首先要加强内部的改革创新,精简机构,转变职能,提高素质和觉悟,树立服务意识和公共价值观念;其次是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制定严格的政策法规,完善机制,细化选聘标准,引入第三方评估,做到财务透明,行之有效;最后,国家政策要鼓励相关产业进行升级换改。对于那些积极投入大量资金到科技应用上的企业,政府在土地使用、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支持。

对企业来说,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建立创新平台基地的过程中积极与政府沟通,不仅在科技研发上着力,也要重视培训教育与传播推广,使研发出来的科技产品能得到广泛宣传和有效应用。依托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同时市场还要提供保质保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依照政府法定程序以及采购标准进行研发创新,努力促成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

对第三方部门来说,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之一,要积极参与,有效竞争,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与政府和企业共同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和评估的作用。

(三)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者与消费者的科技素质

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应用与实践中,服务的供给者与消费者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需要人们摆脱僵化的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积极参与到对创新型技术的学习中去。只有这样,基本公共服务中的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切实便利。对于企业来说,要对职工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提高生产者们的科技素质,使其能够在科技投入到实际生产之后,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运用。同时,要为消费者带来清晰明了的使用指南,使基本公共服务的对象更有效也更迅速地接触熟悉新的科学技术。另外,消费者们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科技素质,积极了解和参与公共服务,从真正意义上享受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与好处。

【注释】

①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3)

②陈昌盛,蔡跃洲.中国公共服务综合评估报告(摘要)[N].国经济时报,2007

③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要求和政策路径[J].浙经论坛,2007(13)

④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44.

⑤张序.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体系梳理与框架构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⑥张金海,胡爱丽.顺应医疗改革形式强化科技兴院意识[J].浙江省第十二届农村医学暨乡镇卫生院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第174页

[1]陈振明.公共服务导论[D].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2]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3)

[3]陈昌盛,蔡跃洲.中国公共服务综合评估报告(摘要)[N].国经济时报,2007

[4]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要求和政策路径[J].浙经论坛,2007(13)

[5]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44.

四川省社科院新苗课题成果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供给科技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科技在线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