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达国家社区治理经验为借鉴推进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
2018-04-02
(青岛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71)
以发达国家社区治理经验为借鉴推进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
沈艳芳
(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美国、韩国、德国非常重视农村社区的发展,开拓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我国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进程中要批判的借鉴、吸收国外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体系。
农村社区;治理;发达国家;对策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就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而言,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产物,其治理是否有效,关系基层社会治理,也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探讨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意义重大。
一、发达国家乡村社区治理的几种典型模式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然要经历农村的社区发展,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虽然每个国家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历史经历也不经相同,但是在总结发达国家农村社区治理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去寻找一些共性为我国农村社区治理提供指导。发达国家农村社区治理的实践,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多元合作型”:美国乡村社区治理模式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国家,它对乡村社区的实践从上个世纪初社会学家F·法林顿根据美国社区的实践,提出“社区发展”的理念开始,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实践与研究,在乡村社区治理方面,美国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是多元合作型模式,在社区的日常运作中,社区委员会、社区主任、专业社区工作者、非营利组织和社居民、志愿者均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对社区发展负有职责和义务,各个主体分工合作,为农村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协同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2)在美国,社区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的作用。他主要从事社区公共福利事业,承担社区环境保护、社会福利、治安和教育等日常管理工作,美国非营利组织不仅要为社区治理争取各类经费,而且是社区治理的具体实施者。社区组织满足了居民的日常需求,并且不以营利为目的。(3)美国的农村社区的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公民自治。美国乡村社区里的事务通常由社区中心进行管理。在每一个社区中心都设有一个委员会作为议事机构,委员会成员是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的,这些人在当地通常都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威望。
(二)政府主导推动与村民参与相结合:韩国乡村社区治理模式
在世界各国的农村社区实践中,韩国以“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韩国乡村社区治理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韩国通过合作和自助实现“农村启蒙”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韩国“新村运动”在基层治理方面,建立村庄间的竞争机制,将全国村庄按照新村运动参与程度从低到高划分为基础村、自助村、自立村,力求提高自立村的比重;促进农村妇女地位与作用的提升,改变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使得妇女实施了很多新村项目以外的活动;倡导的“勤勉、自助、合作”,成功地激发了农民正气,改变了农民落后的观念。(2)韩国政府在乡村社区治理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新村运动”初期,政府在社区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包括村庄道路状况的改善、河流上桥梁的架设、水利设施的兴建、排污系统的改造,农村电气化和通信的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都是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完成的。(3)韩国乡村治理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全国各地以行政村为单位自发组成了开发委员会,吸收全体农民为会员,并成立了青年部、妇女部、乡保部、监察会和村庄基金等等社区组织。(4)韩国在乡村治理中政府给予了大量优惠政策。韩国放宽金融渠道,对农民建房、美化提供一定的贷款优惠,这一政策对改善韩国农村的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德国乡村社区治理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城乡差距拉大,农村问题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1)德国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致力达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德国1965在《联邦德国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巴州制订了《城乡空间发展规划》从法律上明确了“城乡等值化”的发展理念。德国“城乡等值化”的发展理念要求城乡居民享有共同的生活、交通等条件,享有相同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实现“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目的。(2)巴州在进行乡村土地综合整治中,注重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乡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主体主要包括乡镇政府、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管理局、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参加者联合会、规划公司、项目区村民以及其他利益机构。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参加者联合会在乡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发挥重要作用。(3)德国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基本治理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村庄从功能性出发,以保证居民正常生活为目的,修建完善的交通网络,建立公共设施、生态、商业、文化设施并保证其均衡分布,乡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公共利益为本,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
二、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对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韩国、德国在社区治理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同时要尊重中国实际,中国的新型农村社区具有特殊性,应因地制宜,在批判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体系。
(一)完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法律法规
我国应大力建全新型农村社区的法律、法规,规范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明确新型农村社区的法律地位,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法制化,这样才能保障新型农村社区的长远发展,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水平的发展提供真正的法律保障。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法律地位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并未明确,新型农村社区的相关法律也没有得到完善,在新型农村社区没有法律性质的情况下,要使新型农村社区良好发展是不可能的,只有有了法律,新型农村社区的各项工作才能依法规范展开,否则就会陷入混乱的治理状态。因此,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各方利益关系,维护社区居民的利益,把农村社区工作纳入规范化、法治化的治理轨道来说,完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法律法规是农村社区治理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
(二)大力发挥社区组织作用
社区社会组织是多元协同治理中的依托力量,社会组织产生于社区内部,能更深刻地了解社区实际需要,提供更符合社区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社会组织能够承载政府职能,整合服务团队资源,提高社会治理效益,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大力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需要大力孵化培育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当前,紧紧围绕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和社区村民工作生活所需,需要大力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积极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积极培育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等社区组织;其次,要加大扶持政策。不断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凡可委托社会组织承担的,都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购买,提高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和服务中的参与度;另外,出台配套政策,制定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人才保障政策、金融服务政策,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进一步降低门槛、减少行政干预。
第二,社区社会组织的定位要准确。“现代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应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社区关系和谐的重要载体;政府与社区居民沟通的桥梁。”只有社区社会组织角色定位准确,明确社区社会组织的职责才能切实的理清其与政府的界线,进而有效的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
第三,必须建立政府与社区组织之间的信任机制。一方面只有政府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积极作用,才不会过度的干预社会组织的发展,而是积极引导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社会组织对政府产生信任感,才会自觉地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共同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
(三)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在新型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市场多种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各主体之间只有明确各主体相应的角色定位,分清各个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才能够促进社区治理的良好运行,提高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水平。具体治理方式为:
基层政府是社区建设有力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努力把基层政府建设为一个平台,成为协调各方利益问关系的一个有力推手。更需要发挥好基层政府调控者和服务者角色,调整自身的职责范围。
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的主导者与参与者。农村社区治理应做到凡事以农村社区居民的利益为先,农民也应当承担更多的社区责任义务。居民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方式来表达个人的利益诉求,成为推动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基础性力量。
社区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担任着协调各方利益、推动民主自治等功能。社区组织应提供丰富的社区服务,满足农民的多元需求;培养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的意识,促进社区公益事业的发展;增强基层社区的集体凝聚力,全面推进社区发展。
市场机制作为基层政府社会共服务提供不足的补充。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力量在治理过程中,通过生产经营,增加就业机会,直接吸纳本村劳动力,减轻就业压力;吸引农村劳动力人口回流,企业发展也会推动社区从传统农业型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
(四)完善新型社区居民参与平台与机制
拓宽居民参与渠道,互联网技术是创新居民参与的载体。能够全面提高社区治理创新思维水准,全面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搭建“互联网+社区”信息平台,推进线上线下信息互动。
首先,社区可以建立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社区网站,通过社区网站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方便居民对社区事务的了解;另一方面业主委员会等业主自治组织要充分利用当下的通讯技术,如微信、QQ等,加强业主之间的联系。
其次,社区委员会要调整工作方式,主动地了解居民的诉求,“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分片包户制度,社区居委会成员定期入户、入单位走访,主动了解社情民意的机制,形成街道和社区办理居民诉求的快捷通道”。
最后,设立社情民意接待室,实时的将社情民意反映到相应的组织中,通过社情民意接待室将居民与政府、社区组织相衔接。
(五)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
社区治理过程中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内化为居民群众的道德情感,外化为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一个社区只有具备了为社区居民所认同的文化,居民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具有主人翁意识才会积极的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
首先社区应该构建积极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并为社区居民所认同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社区成员营造出浓烈的归属感,客观的推动居民自觉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动中,使社区由冰冷单一的居住地转换成为具有浓烈生活气息的复合共同体。
其次,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破除居民的社区事务与我无关的固有思想,教育引导社区居民积极的参与到社区事务中,使社区管理目标成为社区居民共同关注的焦点,积极鼓励居民谈论并形成共同的生活理念与方式,尽量消除“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疏离情景。
最后,要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可以在社区建立相应的兴趣社团,把分散的居民集中到一起,从而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在社区居民的相互交往交流中,社区集体意识就会逐渐的培养起来,形成社区社会资本。
沈艳芳(1992-),女,汉族,山东聊城,在读研究生,青岛大学,行政管理,政府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