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北地区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8期
关键词:淮北地区水价节水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机电排灌站 安徽 阜阳 236000)

引言

由于淮北地区多年来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耗水量大,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欧洲等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存在着显著弊端的。因此,我们也应该在如何提升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率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工作。而对于相关单位来说,这也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一、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机械设备的使用。机械设备的使用对于灌溉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效果。换而言之,就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越高,那么灌溉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1]。而现代社会下,各种机械设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因此让农业生产中的人力消耗有了明显降低,越来越多的农业工作都是用机械设备来取代人力,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农民的意识问题。通过实际的研究结果得知,如果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那么对于灌溉用水效率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因为他们的知识等级据定了他们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从而决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如果农民能够具备主动的节水意识,具有环保观念,那么他们在农业生产和灌溉过程中也会了解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会刻意地去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三)灌溉区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利用机械可以显著提升农业灌溉的面积,而水量的消耗带来的结果也是灌溉效率的提升。虽然在我国的一些农村中,技术手段还没有得到有效规划,机械化生产的普及程度仍然受到了阻碍,但是结合目前的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是必然的,灌溉区域的扩大也会让灌溉用水的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农业收益。农业收益体现在农民的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下,他们所获取的收益占据了总收益的绝大部分,但是随着技术的革新,科学化的农业生产使得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升,因此,为了能获取更大的收益,他们会针对如何提升灌溉效率进行完善和优化,可以对水资源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五)灌溉技术。传统的生产模式下,淮北地区灌溉水资源通常都是利用自然资源,例如沟塘、机井等,这也给农业生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现阶段的生产模式更加注重节水技术的使用,结合当地的地质和水文环境,来对灌溉模式进行优化。例如当前淮北地区采用的喷灌、滴灌、低压管灌等,就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因而这一方面的影响因素也应该成为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二、如何有效提升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率

(一)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为了能从根源上提升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规模化生产,就需要对耕地、设备等进行有效管控,对于农业产品的性能也会进行科学分析。这不仅可以提升农业劳动力,即种植者们的技术水平,还能够通过灌溉用水效率的提升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农民在种植水稻过程中注重了灌溉,水稻产量提升必然会带来相关零售和运输业的发展。因此,这对于生产资源的合理分配具有重要意义,大规模生产也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收益[2]。实际上,这是一种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节水意识的培养。对于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来说,人始终是生产环节中的主体,因此农民在没有节水意识的前提下,是无法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尤其是一些水资源本身就缺乏的地区,当地农民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传统观念,而小农经济的低收益也让水资源浪费情况普遍存在。因而,未来的农业建设规划当中,应该包含对农民节水意识的培养,要让他们了解到节约水资源就是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才能让他们意识到农业生产应该在灌溉上作出调整,从根源上来解决目前水资源使用不合理的现状[3]。

(三)节水技术的使用。面对现阶段水资源缺乏的发展现状,采用各类节水灌溉技术就显得至关重要、传统的大规模漫灌方式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无疑是对水资源的大幅度浪费,再加上当前淮北地区的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让现阶段本来就缺乏的水资源更加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因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软管输水灌溉方式仍然是淮北地区普遍采用的方式,但是微灌、滴灌、模式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和已经推广使用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加明显。一方面,由于新技术的投入使用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成本,而农业生产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上市场的不可控性,农民对节水技术的接受程度还存在质疑,因此,政府部门也需要发挥其职能,组织经济建设,在节水技术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才能让各类节水技术真正得到推广,伴随着未来农业生产规模化的趋势,提升农业生产的水平。

(四)水价机制的调整。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水价机制问题所产生,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做好水价机制的调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水价形成机制,推行差别水价。建立科学的水价机制,项目区水价达到运营成本水平;实行分类价格政策,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实行不同供水价格。在定额管理基础上,推进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促进农业节水。二是建立农业节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政府财政安排资金对项目区农户水费进行补助;通过实行差别水价、累进加价、农业水资源费等渠道筹集资金,建立节水奖励基金,鼓励推广滴灌、垄膜沟播等节水技术,对节水用户进行补贴,提高农户节水效益和积极性。三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政府制定管理经营、水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种植大户、企业等投资兴建水利工程,扩宽水利投资渠道。

三、结语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而水资源短缺问题必然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中最大的绊脚石。尤其以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粮食安全保障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水资源缺乏。因此,我们必须分析有哪些因素会导致灌溉用水效率的低下。通过研究,可以看到影响因素有多个方面,而应对措施能否落到实处,也是提升用水效率的关键,不仅对农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对于构建环境友好型的节约社会模式,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淮北地区水价节水
坚持节水
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的精确运筹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基于实证数学规划模型的农业水价政策效应模拟
淮北地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运作研究
宿迁市宿豫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路径分析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水价分担模式探讨
氮素运筹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