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南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8期
关键词:黔南州农民农村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贵州 都匀 558000)

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应对市场风险。一百五十余年以来世界合作运动的经验表明,这样的组织可谓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合作组织,也是进行该项运动的主体。黔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按照最初生成时的形成机制,可分为相关的村组织领导以及企业创办类型。如果按照农业指导类型则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合同型,紧密型,松散型,成员之间的关系按照类型不同而呈现差异。在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促进相关方面的产业化发展、提高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以及解决相关结构调整问题上等发挥了不同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可以看到一些因素的存在影响了该组织:主要存在于参与者的素质较为低下,组织体系需要进行改善,外部的环境也还需要加以完善等等,因此该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合作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一、黔南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基本现状

与其他地区相比较,贵州当地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尚有不足,对其中的相关原因进行探究,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是阻碍发展的关键之一。贵州山区比较多,人民长期处于闭塞状态,经济也很难发展起来。所以,长期以来,贵州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发展的重中之重。黔南州地处贵州中南部,少数民族较多,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因此在解决三农的问题上,黔南州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目前黔南州对三农政策的实施管理,虽然也建立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但就其发展现状,还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黔南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基本现状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速度较快但覆盖面小

近年来,黔南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态势趋于良好,截止2016年底,全州行政村1408个,有合作社的村998个,但只有福泉市、瓮安县、都匀经济开发区实现村村有专业合作社,没有建立合作组织的村还很多。可见,想要实现村村有专业合作组织,还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根据实地调查整理资料可知:黔南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政村占比64.5%,其中,惠水占85%,三都、罗甸、长顺分别占34.6%、15%、65%,从数据上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不平衡。从我省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例的相关数据上,我们也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速度是较快的,但是其覆盖范围却很小,从黔南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上就可以体现。

(二)产业扶持力度不均衡

根据万方数据资料显示,黔南州惠水、三都、罗甸、长顺四县在畜牧业方面的扶持力度都比较弱,而对种植业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强;其中,长顺县各方面扶持相对均衡,但扶持力度不够,其他各县的扶持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有待进一步解决。

(三)组建方式较为灵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多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文化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领导能力相对较高或在农村具有影响力的人组建;二是村干部或者地方政府围绕本村的主导产业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三是龙头企业利用加工能力、运销能力、资金优势吸引周边村民、专业户组成合作社;四是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创办;五是依托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六是以基层供销社为主来进行合办;七是相关方面的技术提供者或者是有实力的部分人群带头创办等等。从中可以看到,该组织的建立方式是比较灵活的,同时存在多种组合。

(四)组织体系多样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我省已经有了多年发展,目前趋势是越来越成熟。形成了较为多元化的体系,并且以相关体系作为主体,多种类型同时存在。目前,在相关的组织体系中,属于专业机构组建的合作组织占据了88%,其中畜牧业和水产业占据了46%,种植农作物(蔬菜,水果等特种作物)的所占比例为42%,有12%的是粮棉等一般经济作物。专业机构组建以外的合作组织是服务提供者(农业机械合作社,共同基金和劳工协会)组建的,其中2%是专业生产合作社,另一种是专业服务组织。目前我省有近三成的市县建设农业专业组织体系,黔南州占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可见黔南州农民专业组织体系多样化,这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因地制宜,创建特色生产合作组织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优势,黔南州地处我省中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均气温在13℃到20℃之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到1400毫米。冬季没有严寒,夏季也不太炎热,属典型的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有利于许多动植物的生长。因此,根据当地特殊的环境优势和气候条件,为了发展适合当地生产的特色农业,黔南州建立了相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例如,该州罗甸县的气候条件适合于种植火龙果,所以有了以种水果为主的合作社;而三都县适合种植葡萄,就形成了以生产和加工这种水果的组织等等。因地制宜,是发展特色农业最好的优势,如都匀的毛尖、龙里的刺梨、贵定的盘江酥梨等逐渐发展成为黔南州的特色产品,由此也形成了当地特色多样的合作组织,如独山县以茶叶为主导的农村合作联社等等。可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黔南州有地理资源优势。

(六)从资金来源看,主要以农民自筹资金为主

从现有资料中可以看到,目前相关组织的资金主要以参与者的自筹资金为主。从相关的数据资料来看,惠水等四个县农民自筹资金310万元,在所有资金中占据了90%。由此可以看出,当地相关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参与者的自筹资金,在区域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当地现有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种筹集资金的规模。

(七)服务内容多样化

黔南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建立之初从事简单生产,到逐步转变为以提供信息技术为主,再到生产加工为主,其服务形式不断改进,由单一的营销为主转为多样的技术服务,由某一服务为主转为“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这样的多功能发展。

二、当前黔南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几年来看,黔南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本地区农业发展,还解决了很多农村基础不完善的问题,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三农”问题也逐步得到具体解决,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仍然存在着许多难题:

(一)挂牌式合作组织

这种组织是一种以家庭管理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合作组织。它的建立使农业和农民的相关组织得以与市场方面联合,促进了相关的产业化发展和结构上的调整。通过该组织将农民生产出来的零星农产品销往城市,有效解决小批量生产与市场过大无法进行接洽的矛盾,才能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拓展相应的空间,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水平,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合作组织的效率和收入。但是,出发点总是好的,而实践起来却很难,根据实地考察发现,许多合作组织没有达到进行合作的目的,常常是挂着一个空头衔,并没有真正实施。其中由个人建立的组织,农民仅是作为其劳动力,并不是合作组织中的一员,也没有享受到国家的政策补助;而由政府建立组织的,也是有名无实,没有实际的服务内容,当相关人员进行监察时,临时东拼西凑应付检查,其建立只为套取国家补助或挂着这个牌子从中谋取利益。

(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本身规模小,发展也不成熟,加上组织形式的不规范,所以常常导致组织内部管理松懈,没有规范化制度,组织中产权关系也不明确,其监督机制更是形同虚设。在组织中,由农民自主建立的较少,多数是由政府部门组织创办。因此,农民的积极性不高,且存在消极懈怠,加上组织的多头领导管理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常常造成干预过多,意见不一致,农民的意愿得不到尊重。

(三)发展速度快,但发展不平衡

为解决与农民相关的问题,黔南各级政府都从各种路径加大了对当地合作组织发展的支持力度。但是,缺乏支持也影响了组织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总是表里不一,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却从不干实事,嘴上说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但在事实上,如果是自发成立的组织,很少能够得到来自相关部门的支持,越是较发达的地区,政府的支持就会越大,合作的积极性就会越高。相反,越是贫穷落后的地区,政府越懈怠,农民也空有一腔热情,合作组织也只是空话,这也导致了各地区农民专业组织发展不平衡。

(四)农民认识不到位,合作意识欠缺,合作能力不强

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群体,农村的发展主要依靠的也是这个群体。但是由于条件上受到各种限制,农民在文化知识水平方面缺陷较大,水平较低,对不少事情仅依靠经验判断或者听从他人的想法,没有可以用来作为指导的知识,他们对专业合作组织思想、原则、制度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合作初期,农民收入增加不明显。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缺乏合作的积极性和信心,缺乏对组织的相关信任和了解。受到过去的某些事情的影响和长期过于封闭的思想影响,大多数人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此外,许多基层干部还只是强调生产,民主参与管理不力,对组织的运作缺乏关注,参与者之间很少甚至是没有进行沟通,往往到最后有利就合,无利就散,没有共同承担责任的意识,合作能力也渐渐下降,最后合作组织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所以,要促进农村建设,保障合作组织长期发展,还要解决农民最根本的思想意识问题,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

(五)相关法律缺位和不完善

农民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但是始终存在法律保护意识的不足。而在目前的经济体制中,农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因此在合作组织经营过程中,没有法律的有效保护,极大地限制了该组织的发展。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抓政绩,就建立许多空壳组织,造成了大量名存实亡的合作组织,而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还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由于相关法律缺位,有些地方政府将合作看成是自己牟利的另一手段,不仅干预农民合作,还滥用自己的职权限制农民自己建立组织,而这些都是法律缺位和不完善所造成的。

(六)农经管理部门资金缺乏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融资渠道主要依赖农村信用社成员的贷款。这样的方式有不少缺陷,不仅额度小,周期短。同时其力量也难以满足该组织的经营需要,特别是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加工方面缺乏经验。合作组织缺乏可供顺利完成这一过程的资金,稳定性不高,生产经营中断的概率比较大,不仅影响产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也难以拓展市场发展,更谈不上农业的增殖和农民增收。

(七)缺乏技术推广人才

受人往高处走思想的影响,很多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愿意到农村服务,即使从农村出来的优秀人才,也不愿意回家乡建设,因此,当地缺乏拥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加上参与者的发展意识薄弱,相关产业很难获得指导。许多生产合作组织的效率过低,利润小。事实上,无论发展什么产业,都要有具备先进技术的人员,才能提高效率,增加利润,促进相关方面的发展。

(八)服务内容相对单一

农业和商业是存在一定界线的,农业生产方式单一,没有商业形式多样化,虽有一部分农产品进入市场,农民合作与商业合作有了相对完善的服务链,但是大多数农民组织提供的服务都比较单一,服务链也比较短,很难真正把农业和商业结合起来发展,可见农业市场的服务能力还需加强,农民专业组织还需要完善。

三、加快黔南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关政策法规

在农民合作组织运行的过程中,第一步需要解决的应该就是政策法规。如果没有完善的政策法规,该组织在日常运行时就找不到可以规范运行的体制机制。无论大企业还是小组织,都要有相关的法律政策来保护和监督。所以,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作上,不仅要对以前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补充完善,还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地方政府的监督,加大法律法规的保障力度,总结疏漏的问题,避免干部及其亲戚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投机取巧。还要严查挂牌式组织,做到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专业互助性合作组织。

(二)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合作组织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内部的管理机制。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该方面都非常重要。完善该方面的机制,不仅使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效率,减少失误的产生,能够有效避免更多问题的发生,稳定合作组织的运行,为合作各方提供管理方面政策法规支撑。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

政府的职能是为人民服务,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在农业合作组织运行中充分地认识政府所扮演的角色,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引导和管理这一类组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来完善领导工作,在必要时也可以加大监督,为合作组织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不断进行完善。

(四)走进基层,走近农民,提高农民思想认识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促进农民的增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更不可能一步登天。因为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所以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上,政府要落实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就要走进基层,走近农民,用近民、亲民的方式与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找到问题所在,从实际问题出发,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纠正农民错误思想,加大合作意识宣传,开展教育指导和培训工作。

(五)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发展

农民合作组织需要“以强带弱,以大带小”。结合黔南州市场发展的需求,在抓好引种、试验、示范基础上,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力量,首先促进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合作社标准化管理体系,带动合作社直接参与市场发展的相关组织,建立大型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合作模式,形成“企业+合作+农户”发展模式。合作组织需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明确分工,农民负责生产上的所有事情,合作社注重连接和服务,企业方面做好营销类工作。

(六)加大农业资金的融通与投入

资金短缺是制约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但是,政府资助的合作组织很少,取得成功也很难。合作组织的积累能力很弱,维持组织的发展很困难。加上组织是以服务社员为主,盈利空间不大。所以要解决发展中资金难题,促进农村发展,就要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七)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人才对于发展来说很重要,尤其是落后地区的人才引进更为重要。因此,在农村的建设上,政府要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培养服务于农村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农村的建设力度,鼓励人才服务农村,尤其鼓励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于农民合作组织。

(八)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监管和引导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最忌讳“关系户”和“挂牌”。一些合作组织为了谋取利益,就寻找“关系户”,这不仅违背自己的职责,还损害别人的利益。因此要加强对合作组织的管理监督,整顿治理和杜绝“关系户”和“挂牌”合作行为,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运行。

猜你喜欢

黔南州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寻味贵州——黔南州
“数”说黔南茶业
助力黔南州茶业发展 有我一份
来吧!老年朋友们
——黔南州老年大学校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