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政法新闻如何防差错

2018-04-02杨维汉

法治新闻传播 2018年4期
关键词:遗失物差错草案

■杨维汉

近年来,法治新闻尤其是关于一些案件的报道,越来越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法治报道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记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政法报道规范,夯实基本功,才能守住报道底线、防止出现偏差。以下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报道事例进行剖析。

——遵循报道法律边界,心中要有大局意识。2013年3月1日下午,一电视媒体持续2小时现场直播对糯康等4人执行死刑前的情况,节目以“生命倒计时”为题,其中40分钟是糯康等待死亡的画面。而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执行死刑应当公布,不应示众。”执行死刑前的直播,不仅是向全国,还是向着世界示众,但是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废除了死刑,可见这个直播的作法不利于我国对外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在我国,新闻报道宏观上是一种宣传方式,涉及到法治新闻领域,新闻从业人员需要了解基本的法律规定,心中要有“界”,明确报道边界在哪里;心中还要有“戒”,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遵循法律边界的报道,有时要遏制报道冲动,有时也要顶住压力。

——阐明法治本意,不能偏离法治精神。在报道中,对法治精神、立法本意的把握至关重要,指导着稿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物权法草案在审议过程中,有的稿件以“拾金不昧变味了吗?”为题,对草案中的“拾得物有偿返还”条款进行报道。其实草案的立法本意是为了促进遗失物尽快物归原主,因此失主可以对拾到物品的人给予报酬。但由于记者以传统的“拾金不昧”为报道出发点,没有搞清楚立法本意,冒然否定草案条款,最终导致被删除,从实践来看不利于遗失物的物归原主。记者对一部法律、一个案件的报道,要特别防止报道角度跑偏、曲解本意,要围绕其体现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本意进行,立意要正,不能剑走偏锋。

——对涉法事件要有基本判断,区分案件性质。以“鸿茅药酒”报道为例,新华社播发的稿件《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抓你?三问鸿茅药酒事件》就抓住了本质,包括对谁有逮捕权、是否符合损害商业信誉的构成要件、是否涉嫌地方保护主义等方面提出问题,进行精道的分析,起到引导舆论作用。

——细小差错可能引发大问题,必须重视基本表述。有的稿件中出现“浙江省最高人民法院”“甘肃省最高人民法院”的错误表述,明显违反了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一个字词的差异,往往造成法律关系的错误与混淆。有的在公安侦查阶段,稿件就用案件正在“审理”中,根据刑诉法,法院才是审理案件,侦查一般用侦办或办理。有的稿件对证人用“讯问”一词,而讯问一般用于被告人,对证人应当用“询问”,一个字的变化,法律地位和关系就发生了错误。还有的民商事案件审理,稿件中把原被告写成“控辩双方”这样的错误表述,违反了民事诉讼法,改变了案件的性质。上述虽然只是表述上的小差错,但隐含着很大风险,记者编辑应当认真学习宪法、刑法、三大诉讼法等基础法律,才能避免基本知识性的差错,进而避免由此导致的“次生灾害”影响。

猜你喜欢

遗失物差错草案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拾得人是否有权要求报酬
关于遗失物法律体系的探析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慈善法草案的十天与十年
论静态条件下遗失物的物权归属
《网络安全法(草案)》的宏观审视
浅析遗失物的善意取得制度:以我国《物权法》第107条为视角
ISO 14001环境管理系统修订草案征求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