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PPP项目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解析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8期
关键词:预制构件套筒灌浆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63)

引言

装配式建筑作为住宅产业化的实施方式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是应对建筑业劳动力匮乏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案。近年以来,全国多个省市发布了相关政策,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在国家政策背景下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是施工企业在新背景新环境下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装配式建筑的深化设计

装配式建筑项目中,深化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起到了整合设计和生产施工信息,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施工图设计图纸仅包含设计阶段的信息,未包含构件生产和施工阶段的信息,不足以指导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施工过程,需要对施工图进行深化设计。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单位和深化设计单位对最后的施工质量至关重要。预制构件数量多,重复工作量大,装配式建筑的建筑设计和深化设计中要做到构件的最大标准化,在深化设计中尽量将预制构件的种类进行归并,减少构件种类,特别是像教学楼、学生宿舍、高层住宅楼等存在大量的重复单元。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即快又好完成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深化设计中要做好碰撞检查,把问题解决在设计阶段,基于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协同检查要点,将自动碰撞检查和人工检查结合,检查出各类碰撞问题,其中预制构件外形拼合问题,预制构件内部钢筋与施工埋件碰撞问题,预制构件外伸钢筋之间碰撞,预制构件与机电碰撞问题,预制外挂板埋件对位问题,预制三明治墙板灌浆套筒及钢筋对位问题等。

二、物料保障

选择合适的装配式构件预制厂是保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没有合格的构件就不可能有合格的施工质量。我们应该选择选择设备先进,工人操作熟练的厂。

预制构件厂人员方面,要求工人生产预制构配件的经验充足、专业技能熟练、规范培训,生产工人应做到对的构件自检、复检,杜绝让不合格构件出现在施工现场;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多采用坐浆—注浆方式进行湿式连接,工人应控制坐浆、注浆饱满;在生产线预制构配件后浇段时期,控制T型节点钢筋连接顺利,保证模板的误差可控。

生产线上,由于模板加固不牢、板缝拼接不严密造成尺寸偏差、错台、漏浆问题。浇筑混凝土前核对模板尺寸定位,保证螺栓松紧程度一致。预留模板固定螺栓处等会出现混凝土振捣不实引起局部空鼓;坐浆层在洒水养护环节易产生结合面的裂缝,缺乏有效的坐浆层厚度检测仪器,如果坐浆层太厚,垫块容易发生偏移,坐浆层太薄,结合面又会出现空隙;后浇筑过程杂物清理不到位,混凝土振捣不当出现漏浆、烂根、表面平整度有偏差影响观感等质量问题;安装时放线有误差,导致标高产生误差;成品保护时,拆模时间过早,构件运输、吊装转角板、平板缺少保护措施容易断裂。

在生产线预制构件时,构件养护温度和湿度不重视,气温高低影响混凝土质量;坐浆—注浆连接时,气温过高会加快构件结合面水分蒸发;成品保护时环境酸碱度、存放时间等影响构件强度。

三、运输保障

1.堆放构件时最下层构件应垫实,预埋吊件向上,标志向外;垫木或垫块在构件下的位置宜与脱模、吊装时的起吊位置一致;重叠堆放构件时,每层构件间的垫木或垫块应在同一垂直线上;堆垛层数应根据构件与垫木或垫块的承载能力及堆垛的稳定性确定。

2.应制订预制构件的运输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存放场地要求、运输线路计划、运输固定要求、码放支垫要求及成品保护措施等内容。对于超高、超宽、刚度不对称等大型构件的运输和码放要采取特殊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3.预制构件的运输车辆应满足构件尺寸和载重要求。装卸构件时应考虑车体平衡。运输时应采取绑扎固定措施,防止构件移动或倾倒。运输细长构件时应根据需要设置临时水平支架。对构件边角部或链索接触处的混凝土,宜采用垫衬加以保护。

4.墙板可根据施工要求选择适宜的堆放和运输方式,对于外观复杂的平面墙板及非平面墙板宜采用插放架、靠放架直立堆放,并宜采取直立运输方式。插放架、靠放架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需支垫稳固。对采用靠放架立放的构件,宜对称靠放且外饰面朝外,其倾斜角度应保持大于80°,构件上部宜采用木殿块隔离。

四、施工工艺的保障

1.构件吊装。预制构件吊装应采用慢起、快升、缓放的操作方式,墙板、柱就位采用由上而下插入式安装。吊装校正采用“起吊→就位→初步校正→精细调整”的作业方式。吊装就位后,应及时设置临时支撑及固定措施。经测量校正定位后再安装与其相邻的构件,需要传递荷载的构件其连接部位承载力应达到设计要求才能拆除支撑结构.

1#隧洞位于泵站出水口920 m,全长301 m,调压井位于1#隧洞中间位置,距隧洞进口133 m,为高45.4 m,半径4.7 m的圆形竖井,地面以下37.4 m,地面以上8 m。混凝土衬砌完成后,井筒半径为4.0 m。

2.节点连接。首层柱墙与其下部现浇结构柱墙连接处纵向钢筋位置偏差必须严格控制。连接部位后浇混凝土或灌浆料强度达到设计规定强度后,方可进行上部结构吊装或拆除支撑。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时,应对外露铁件采取防腐措施,且应避免由于连续施焊引起构件及连接部位开裂。

3.楼板装配。叠合楼板施工的临时支撑应根据设计要求或施工方案设置。临时支撑应符合设计标高并满足支撑系统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后浇混凝土层施工前应检查结合面粗糙度,并扶正构件外露抗剪钢筋。

4.节点注浆。

安装就位后,采取措施对预制构件进行临时固定,保证构件的稳定性。对于预制柱、预制剪力墙采用套筒灌浆连接的,可用砂浆、钢材或木材等进行封模,施工前先检查套筒并清洁干净,然后将无收缩灌浆料按照生产厂家规定的用水量进行拌制,搅拌均匀后再持续搅拌2 min才可以用于灌浆,灌浆料拌合物应在制备后30 min内用完;灌浆施工应由专业人员完成,灌浆时由柱(墙)底套筒下方灌浆孔注入,待上方出浆孔连续流出圆柱状浆液,即可停止灌浆并用橡胶塞封堵孔口。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质量主要从几方面进行控制:灌浆套筒和灌浆料的质量,与不同强度级别、直径钢筋连接的接头质量以及灌浆质量。灌浆套筒、灌浆料进场应对其性能、外观质量、标识和尺寸偏差进行验收,合格才能使用;灌浆施工前,应对所使用不同厂家、不同直径的钢筋进行接头工艺检验;使用灌浆连接接头应由接头提供单位提交有效的型式检验报告;灌浆质量是接头施工的决定性因素,应做到灌浆密实饱满,必要时可进行密实度检验。

五、质量验收要求

(一)预制构件进场验收及文件要求

1.质量证明文件包括产品合格证明书、混凝土强度检验报告及其他重要检验报告;

2.可以(需要)做结构性能检验的情况,应有检验报告;

3.没有做结构性能检验的情况:进场时的质量证明文件宜增加构件制作过程检查文件,如钢筋隐蔽工程验收记录、预应力筋张拉记录等;施工单位或监理单位代表驻厂监督时,此时构件进场的质量证明文件应经监督代表确认;无驻厂监督时,应有相应的实体检验报告。

4.埋入灌浆套筒的,尚应提供:套筒灌浆接头型式检验报告;套筒进场外观检验报告;第一批灌浆料进场检验报告;接头工艺检验报告;套筒进场接头力学性能检验报告。

(二)分项工程验收及文件要求

施工过程验收记录;安装施工记录;套筒灌浆施工记录;后浇混凝土部位隐蔽验收记录;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座浆料强度报告;等等。

(三)子分部工程验收的结构实体检验要求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结构位置与尺寸偏差检验同现浇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可按下列规定执行:

1.连接预制构件的后浇混凝土部分同现浇混凝土结构;

2.进场时不进行结构性能检验、实体检验的预制构件,预制部分同现浇混凝土结构;

3.进场时按批次进行结构性能检验、实体检验的预制构件,预制部分可不做。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是一个严格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从设计、构件生产(包括原材料)、运输到现场安装施工,都要加强质量控制。设计过程要注重各单位以及各专业之间的协同工作,选择合适的接头方式,重视深化设计;构件生产运输过程要注重原材料质量、生产场地条件、钢筋安装、混凝土养护以及运输的线路、时间、构件固定和保护等;安装施工过程要注重控制点设置、构件安装和固定、连接接头施工,尤其是接头质量是装配式结构成败的关键。只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得到保证,才能最终达到控制整个工程质量的目标。

六、结束语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是装配式建筑顺利推广与应用的重要环节。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结果进行系统地归纳,是进行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的重要前提。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质量进行监控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同时也为施工方提高装配式施工质量提供了依据。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全面、系统的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控制方法逐步建立,通过对质量因素的有效控制,装配式建筑的质量也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是一个严格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从设计、构件生产(包括原材料)、运输到现场安装施工,都要加强质量控制。设计过程要注重各单位以及各专业之间的协同工作,选择合适的接头方式,重视深化设计;构件生产运输过程要注重原材料质量、生产场地条件、钢筋安装、混凝土养护以及运输的线路、时间、构件固定和保护等;安装施工过程要注重控制点设置、构件安装和固定、连接接头施工,尤其是接头质量是装配式结构成败的关键。只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得到保证,才能最终达到控制整个工程质量的目标。

猜你喜欢

预制构件套筒灌浆
套筒灌浆连接密实性检测研究现状及展望
混凝土预制构件外观质量提升探讨
谷子灌浆期喷施硫酸锌增产
对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施工技术研究
轨顶风道预制构件力学性能加载试验研究
大面积超厚层灌浆料施工工艺
无盖重固结灌浆在乌弄龙水电站的应用
一种尾架套筒自动机械锁紧机构
套筒类零件内孔精加工工艺分析
小满过麦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