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公路客运环境下对高职人才的培养探讨
2018-04-02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重庆 402247)
一、公路客运市场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截至2015年,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6513.30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公路网络不断延伸,“7918”国高网基本建成,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逐步提升。全国公路总里程达457.73万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56.91万公里,增长14.2%。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按理说需要的客运从业人员数量也是相应增加的,但事实严峻,据统计到2015年末,全国拥有公路营运汽车1473.12万辆,比上年末减少64.81万辆,下降4.2%。全国营业性客车完成公路客运量161.91亿人,比上年下降6.7%;完成旅客周转量10742.66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2.3%[1]。
客运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城市内部有轨道交通的压迫,城与城之间还有铁路、水路和航空多种选择,传统的公路客运本身压力是逐年增加的。尤其是我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其方便、快捷、舒适的优势改变了人们出行方式,吸引大量出行者,转移了公路客运人流,这也敲响了相关客运专业的警钟。
二、公路客运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交通类高职院校是培养交通企业应用型人才的阵地,适合培养乘务员、站务员和其他业务管理人员等应用型人才。公路客运并非新兴市场,要考虑客运市场未来可能存在的一些挑战。从最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从事客运行业之后容易出现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行业起薪普遍低,人员流动比例大。客运行业的大部分岗位起薪较低,需要直接跟乘客打交道,有些毕业生不能适应跟乘客交流过程中的不顺和处理事物的繁杂,或是对岗位工资不满,会选择轻易地辞职转行,就业热情不高。这种行为不仅会削减企业对学校的信任,也不利于毕业生本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长时间工作在最基层的岗位难以得到提升。岗位调整、职位晋升需要运气更看个人的能力,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几年仍然只能原地踏步。从事基层客运服务的毕业生,对他们的要求不像空姐空少那么特殊,但较好的个人气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过硬的职业技能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锻炼不到位,职业生涯确实难以发展。
这两方面的问题为高职客运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和方面。
三、高职人才培养的建议
无论是乘客还是学生,都对公路客运从业人员有一些刻板的印象,比如说客运从业人员不需要十分牢固的知识基础,比如客运站内工作人员态度不好,比如乘务员素质远低于高铁和航空,并不会把成为一名公路客运工作人员看成是如空姐一般光鲜亮丽的职业,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时掉以轻心的现状。也造成了高职输送的一部分客运从业者在岗位上难有太大的提升,长时间处于基层岗位,提供不了高质量的服务,给乘客留下不太满意的影响,恶性循环重复。
(一)树立正确客运行业职业素养,端正行业态度
学生在高职期间,首要培养任务不是技能的掌握,而是客运行业职业素养的树立。高职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8到2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存在一些共性:比如急躁、狭隘、自尊心特别强,追求崇高的理想但自我调节和控制力比较弱等。
而对于将来的工作,刚入校的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进行职业预备心理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高职学生很难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心理落差较大,不能有效地平衡技能与职业素养之间的关系;其次,尚未具备健全的职业心理素养,也不能明确将来的职业生涯道路,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感到陌生畏惧。
高职院校应从学生入校起,就开始倡导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构建明确的客运职业信仰目标。在校两三年间,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开展丰富的职业成长训练等手段,让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熟悉客运行业发展,了解行业需求,勇敢面临日后职业生涯中的挑战与挫折,增强自身职业心理承受力度,适应将来的社会职业对他们的种种考验[2]。
(二)建立以实做能力为核心的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中一大特色就是实训教学,根据客运行业的实际需求,为学生开展形体训练,礼仪训练,客货运输优化,售票流程演练,消防及急救实训等一系列实训。客运企业从业人员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基本上在学校期间都学习过。
基础课、专业课的真正理解需要实训加以辅佐,学生在实训课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才有意义。在实训课程中,教师的讲授不再是重点,更多是针对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指导与建议。
课程开展容易,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实训课程是否真正熟练掌握工作技能。提升实训课程的地位,可从下面两方面入手,一是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化,过程性考核,学生间相互评分,模拟客运企业运作,解决突发事件等,不再局限于走过场、交报告的考核方式,以此引起学生重视,也能提高实训趣味性;二是积极举办对应的校级、学院级、专业级职业技能大赛,设定相应的奖励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技能。如果有省市级甚至国家级的相关竞赛,更是锻炼学生的技能的平台,教师应带领学生积极参加。
(三)与客运部门联手培养人才
与客运企业的合作,培养客运人才有的放矢,合作形式一是实训教学环节,二是实习工作环节。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意义重大,但校外的实训管理起来难度较大:一是场地不好选择,有些合适的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训,二是实训内容依赖客运从业人员的指导,上班期间,正式员工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专门为学生辅导,或者只是表面的介绍、走马观花,起不到真正的作用。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是要选择合适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或其他方式建立起紧密联系,形成能够实现实训要求的长期合作的稳定校外实训基地[3];二是在企业中聘请一些工作人员、管理干部、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发挥专业性;三是鼓励在校全职教师在寒暑假积极下企业实地学习体验客运行业的生产过程,以丰富在实训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在实习工作环节中,学生去到在客运企业的实习时间常常选在春运期间、暑运期间和学生大三中后学期。这是学生直接上岗体验的最佳形式,需要相关专业挖掘合作企业,建立一套成熟的学生实习制度作为保障。
四、结语
为了应对客运市场的挑战,高职学校在培养客运人才时,需要针对常见就业问题,从学生就业心理和职业技能方面多加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就业观念和扎实的就业技能,才能在越发严峻的就业环境中助学生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