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该怎样培育一流大学精神

2018-04-02李福春李良方

山东高等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培育学术大学

李福春,李良方

(1.济南大学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2.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山东 济南 250014)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烈呼唤与切实行动。学界关于大学的统合与特色、大楼与大师、数量与质量、经费与经营等话题的讨论,丰富与深化了对建设一流大学的理解与认识。其中,对大学精神的讨论也在逐步深入。对大学而言,大学精神阐释大学本质,体现学术自由,追求价值超越。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掀起新高潮的当下,对我们该怎样培育一流大学精神给予思考,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向度

世界一流大学精神可称之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向度,或者说是世界一流大学所具有的精神。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物质造就人的肉身,精神赋予人以灵魂。大学精神宛如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对一流大学建设至关重要。当下的中国,正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无比渴望世界一流大学精神。至于一流大学精神培育对建设一流大学为什么如此重要,则需要进行深入探究。从培育一流大学精神的逻辑前提、思想来源和现实需求方面来考察,有助于我们认识上述问题。

(一)“人是精神”是培育一流大学精神的逻辑前提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如果不深入至精神文化层面,则不能说一流大学建设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这在目前已基本形成共识。一流大学精神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辩明一流大学的本质逻辑。古往今来,对大学的理解林林总总,如果认识不到大学的精神文化本质,则不能说取得了对大学全面、深刻、到位的认识。与人类创立的其他机构相比,大学的存在是独特的,就在于大学的精神文化本质。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人们对大学的概念的认识是比较清晰的,但对一流大学概念的认识却是比较模糊的。这看似是一个认识的悖论。大学精神与一流大学精神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其界限是比较模糊的。从人的存在方式来说,这实源于人作为精神存在的特殊性。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所言:“人是精神,人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1]4人离开了精神就不能再称之为人了。精神是人是其所是的东西,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就此而言,精神和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虽然可以不必追问精神的存在,但精神从来没有须臾离开过我们。对大学而言,不能不关注自身精神的化育与涵养。大学精神具有形而上的特点,大学精神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可以使大学保持改革与发展的超越性,使大学在与现实的互动中保持本真,从而避免因沉溺现实以至陷于迷失的危险。

(二)大学精神研究成果为培育一流大学精神提供了思想来源

目前国内对大学精神的研究成果殊多,人们对何谓大学精神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如认为大学精神的形成需要历史和积淀,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本体价值的体现,但对大学精神的内容却见仁见智,存在很大差异。已有对大学精神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一流大学精神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精神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需要我们以简驭繁。这不是说不需要复杂的理论工具,而应选择好研究的理论工具。要言之,研究与培育大学精神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在于找到适合的切入口,研究与培育一流大学精神也是如此。一般认为,大学精神包括求真精神、自由精神、道德精神、创新精神、时代精神。那么,一流大学精神应该包括什么呢?综合已有对大学精神的种种理解,结合现代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创生功能,根据现代大学发展的整体趋向,可以得出一流大学精神应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求真崇善的大学理念,学术指向的制度建构,科学理性的人文情怀和纳新接远的文化气度。由此可见,一流大学精神与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存在着相洽性。

(三)建设一流大学向培育一流大学精神提出了现实需求

在我国,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我们对建设一流大学的热情一直在持续升温。我国政府在2015年10月24日公开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反观现实,大学精神危机已经成为世界性课题,中国大学精神也存在式微的问题,这是我们培育一流大学精神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在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普遍的评价管理逻辑指向下,大学精神存在严重的缺位现象,对大学精神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在一流大学精神方面也是如此。如现实中过分追求数量和规模,导致质量和水平下滑;行政权力的过度膨胀,造成学术力量的弱化;急功近利带来大学人文关怀的缺乏。有论者指出:“我们说建‘世界一流’大学,更多的是考虑到大学的外在形态,包括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科研成果、师资力量等等,而未能真正去思量世界一流的精神内核。”[2]这需要我们辩明大学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坐标,厘定大学精神的归宿和走向,这样才能为真正做到大学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对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的认识

在认知的过程中,标签化思维容易使认知与现实产生偏差,只有避免标签化思维才能获得对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的实质性认识。这需要把一流大学精神的培育置于现代化语境中加以分析。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国大学精神之典范,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息息相关,其旨归在于培育与发展人的一流价值。

(一)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国大学精神之典范

只所以说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国大学精神典范,在于这种精神应该成为中国大学的精神标杆。如果大学没有大学精神,大学便失去了其本真意蕴。如果没有对一流大学精神的追求,便不能说大学在真正追求“止于至善”。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物质性存在,更是一种文化性存在和精神性存在。大学精神为大学确立了边界。边界需要底限,没有大学精神作为底限,大学边界便无法存在,大学将面临消解的威胁。当大学成为精神的流浪者、拾荒者和放逐者时,大学能剩下的恐怕只有物质的外壳。没有大学精神,大学迟早会陷入了无生机的贫瘠,沦为黯淡无光的平庸。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是以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重大问题或解决中国的世界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大学精神,是与我国现代大学兴学强国、民族复兴、社会责任的使命担当深度契合的大学精神。为实现上述理想追求,我们需要探寻中国大学的精神谱系,把握中国大学自身的形成逻辑,明确中国大学的本质所在,澄清中国大学所具有的本体价值,审视中国大学面临的诸多危机,在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和谐共振中切实激发中国大学发展的主体动力。

(二)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息息相关

大学精神是大学葆有大学之名的必要条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一流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大学内涵式发展息息相关。大学内涵式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紧密关联。实际上,教育质量问题极具复杂性,虽然教育质量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来衡量,但是却无法通过计算来解决,这向我们发出如下警示:切忌用假装客观的统计数字挤压大学的主体精神。正如雷丁斯在《废墟中的大学》一书中所言:“求助于计算——不管是用数字打分的教学评价,效率排名,还是其他官僚统计手段——只会支持主宰一流大学的消费主义逻辑。”[3]126中国的大学首先要有真精神,然后才能达致一流大学精神。一流大学精神应言之有物,需要自觉追问,理性反思,切实践行。这就需要辩明什么是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虽然理性的认识不等于理性的行动,但是理性的认识有助于理性的行动。历史是人们获得理性认识的资源宝库,也只有通过历史才能辩明什么是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中国早期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等,还有昔日的西南联合大学,堪称我国大学的精神高地。是什么成就了上述大学成为中国大学精神的高地?翻开历史的扉页,离不开大学人对大学精神的再造,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理性精神的捍卫。在当代中国,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横冲直撞,造成高等教育内涵的缺乏,引发我们对一流大学精神的热切呼唤。

(三)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的要旨在于培育与发展人的一流价值

归根结底,一流大学精神需要大学通过培育与发展人的一流价值来证成,而人的一流价值的只有当人处在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状态中才能真正凸显。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我们在培育一流大学精神时,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我们完全可以说,大学是为人而生的,特别是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生而变的。大学是人的大学,人赋予大学以精神,反过来大学又在不断地塑造人的灵魂与精神。这需要大学精神与人性的高度契合。人性是人的本性,人性是畅达的,是一种价值性存在。对人性的抽象化理解、片面化理解、静态化理解、物质化理解,无不存在问题。人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性与抽象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生成性的统一。对人为什么需要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问题,存在诸多解释,不论哪一种解释大概都会关涉到对世界(人是世界的一份子)的认知问题。这需要对人的整体价值加以回应。人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对认识而言,可分为真理认识、价值认识、审美认识。真理认识、价值认识、审美认识,分别对应着真、善、美。事实上,世界是无限丰富的。对人类而言,需要通过精神的世界才能真正获得对现实无限世界的真理性认识。舍此,别无他途。这正是大学精神的多维价值中最显著的体现。大学,有容乃大,建设一流大学更需如此。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应当是复数的精神,而不是单数的精神。健全的大学精神使大学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大学的完备性,使大学成其为大学。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应是追求人之健全价值之实现的精神,而不是片面的精神,片面的精神不能称其为精神,无助于人的一流价值的实现;应是健康、真实的精神,而不是羸弱、虚假的精神;应是超越、进取的精神,而不是退缩、落后的精神;应是真实的、符合人的本性的精神,而不是异化的精神。

三、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培育需要破解的难题

精神需要载体,没有载体,就没有精神。虽然我们的大学并不完美,但却一直在走向完美的途中。当代社会转型,对一流大学精神培育提出了严峻挑战,需要我们明确影响大学精神培育的症结所在。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培育主要面临教育环境重塑问题、研究领域拓展问题、均衡价值证成问题,无不需要我们正视。

(一)教育环境重塑问题

为了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4]167对大学而言,“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5]37一流大学精神培育需要合乎人性的环境,但我们的环境中还存在不合乎人性的地方,如功利主义与物质主义对大学精神的腐蚀。一流大学精神培育需要大学教育环境的重塑。大学在中世纪起源之时并无固定场所,为了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灵活地运用着自己的迁徙权。发展至今,仍然可以说,大学在特定的环境中存在,但又不囿于特定的环境。这为大学生生不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尽管如此,再出大师级的人物,还是需要建筑的,没有基本的教育环境,大师难成,师生发展皆受限制。尤其在我国高等教育由质量扩张走向内涵建设的转型期,特别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教育环境的重塑意义重大。事实上,在教育中,没有谁能脱离特定的教育环境而存在。对大学而言,如何发挥教育环境的特殊作用,需要加以研究,以做到使教育环境“行不言之教”。大学是立德树人之所,大学精神理当在校园里随处可见,这需要我们增强大学教育环境的育人性。大学的育人价值当然离不开知识材料,关键在于如何使这些知识材料在大学教育环境中与学生的生命形成互动乃至互构。对一流大学建设来说,需要妥善解决当今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使知识碎片化程度不断加剧带来的挑战,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把碎片化的知识转化成健全的思想。虽然人的思想比知识更切近真理,但是思想离真理仍存在距离,为了使学生更接近真理,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视域融合”,使其思想进入博大、通透、圆融的智慧之境。而智慧多与思辨、智能等形上领域联系,又存在重思轻行的不足,需要大学对学生进行德性化育,从而通过德性保证智慧的永恒价值。

(二)研究领域拓展问题

目前,尽管对大学精神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对一流大学精神的研究成果还存在不足乃至空白。学界对大学精神的研究多以理论研究为主,且多聚焦于大学精神的历史梳理、概念界定、内涵分析、关系探讨、如何培育等方面,形成了大学精神研究的理论研究传统与范式,这为我国大学精神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但却存在操作性不足、不强的问题。有论者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作出了可贵探索,设计了大学精神评估的主体框架,生成了大学精神评估的具体指标,意在探索大学精神评估框架的可操作化。[6]大学精神“落地”式研究的薄弱,势必影响一流大学精神培育在实践上的推展。大学精神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应适时拓展研究的领地,使大学精神的形而上特质有坚实的形而下支撑。心态史(Psychohistory)是探索大学精神较为有效的理论工具。学界研究大学精神的成果颇丰,但是通过心态史阐述大学精神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心态史学在方法论上采用心理分析的途径考察历史上人们的精神状态,在理论上重视挖掘人们的精神、欲望、动机等影响历史进程的因素。大学精神通过一个人或一些人提出,是群体思维的凝结与显现。群体思维方式可以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加以解释说明。可以说,心态史是我们研究一流大学精神比较有效的理论工具。还有,研究一流大学的成果殊多,这类成果中往往包含大学精神的成分,这为研究一流大学精神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研究的散点式分布不利于对一流大学精神的系统化认识,需要我们加强世界一流大学精神的深入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研究。

(三)均衡价值证成问题

当下,过度物化、功利化的行为取向挤占了大学精神的位置,导致大学价值实现上的失衡。事实上,这种价值失衡并非单单由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所致,亦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1899年,山西大学堂的创办者之一英国人李提摩太指出:“怎样才能使中国不至于被西方掀起的巨大的唯物主义的浪潮所冲击而唯物主义化。必须使中国人感觉到精神的东西是真正进步的主要力量,教育工作者不应当仅仅象普通学校教师那样工作着,而应当在与这一个国家及其人民福利有关的一切事情中作为舆论、官厅意见和朝廷意见的指导者。”[7]51多年前,陈寅恪先生不无痛心地指出:“今则凡留学生,皆学工程实业,其希幕富贵,不肯用力学问之意则一,而不知实业以科学为根本,不揣其本,而治其末,充其极只成下等之工匠。而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 (谓形而上之学)为根基。”[8]85多年后的今天,对精神的重视仍需要切实加强。人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还是一种精神性存在。人是目前所知世界中唯一具备精神性的物质性存在。物质性不能区别人与其他物种的不同,正是精神性使人不同于其他物质性存在,从而彰显了人之为人的特殊性。检验一流大学离不开精神的尺度。当然,量化衡量标准也是需要的。大数据时代,我们更需要数字的货真价实,而不是通过凑数字的方式造成帐面上所谓的形式一流,导致大学精神沦为空谈。因此,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采取措施以确保大学均衡价值的证成,才能更好更快地培育一流大学精神。

四、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培育的着力点

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我们洞悉我国的基本国情、文化根基、政治架构和人性基础。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培育必须结合中国社会和历史进程,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必须结合大学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逻辑,特别是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精神成长的经验和规律。任何一所大学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需求环境、特定的传统中存在与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也不例外。世界上各个一流大学的精神不仅具有家族相似性,而且具有各自的个性和特色,前者可以简明扼要地加以提炼概括,而后者却难以穷尽枚举。这需要我们捍卫学术自由理念,理性借鉴西方文明成果,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形成自主发展机制。

(一)捍卫学术自由理念

大学无“学”,则徒有其“大”。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学无不以“学”立身,若不对学术作出实质性贡献,则无法跨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对大学而言,拥有一定的自主、自治权才能保障大学所追求的学术自由。这需要给予大学以充分的自治空间。当今世界一流大学莫不可以归为研究型大学之列,一流的研究成果离不开学术自由理念的切实弘扬与捍卫。“大学之为大学,即在其拥有一种学术没有疆界的世界精神。”[9]74学术自由的保障并不仅包括形式问题,而且包括内容问题。这需要我们确立整体的学术观。在博耶看来,学术包含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以及教学的学术,它们在形式上独立,却在相互关联、彼此重叠、相互依赖中构成学术的整体。其中发现的学术直指学术创新,缺乏自主、自由、自立、自创、自治的保障,大学势难适应变化,往往导致在亦步亦趋中迷失自我,凸显不了鲜明的特色。现实中,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行政权力的过度膨胀挤压了学术权力,学术自由理念难于彰显。这需要通过法律来捍卫学术自由的理念,从而达至学术正义,为追求一流学术奠基。

(二)理性借鉴西方文明成果

大学无“理”,则软弱无力。“理”在中国语境中更多地体现为德性之理,在西方语境中则更多地体现为真理之理。现代大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发展至今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中国现代大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这决定了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理性借鉴西方文明成果,在一流大学精神方面的借鉴也需如此。这可视为我国大学精神“在传统外变”。虽然西方大学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但是从中世纪大学到现代西方大学莫不体现出浓厚的理性精神,积淀成高度重视知识的至上价值的传统。张斌贤教授认为:“中世纪大学是现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其文化内核与精神气质一直存在于现代西方大学的血脉之中”。[10]77理性精神坚持思想的独立性和精神的自由性,提倡凡事皆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判断和甄别,而不迷信任何权威;理性精神倡导不仅要自己思考,也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防止流于自说自话的诡辩,避免一已之私可能带来的自我膨胀,从而在谦卑中时刻保持与人类共同理性的沟通。这种理性精神正是西方大学精神的精髓。“中国学术很少有一种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当然也缺乏一种学术共同体意识。”[11]这需要我们通过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为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三)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大学无“文”,则难以赓续。出于大学精神唤醒、找回与发展的目的,我们需要大力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这可视为“在传统内变”。事物存在的历史性、过程性要求我们在探究一流大学精神时宜采取生成论的方式。精神是一种现象,一种特征,虽有高低之分,却无贵贱之别,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显影与逐步彰显的。当代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建设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性实践所提出的重大课题,既与中国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整体转型深度契合,也与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学的自身发展的逻辑高度关联。从发生论的角度考察,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实践,发展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成熟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逐渐显露出不同于现代西方世界一流大学精神的精神特质,这表明我国大学正积极指向新的大学文明形态,正在形成不同于西方的大学精神和文化。这需要我们适时凝练历史传统,并对其中的精华加以切实弘扬,进而有效形成我们的文化优势,并顺势而进,以卓有成效地打造一流大学的品牌。

(四)形成自主发展机制

陆九渊在《象山全集》指出:“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人有精神,才能称为真正的人。大学有精神,才能称为真正的大学。一百多年来,兴学强国的理想追求已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精神动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方面对人民、对世界、也是对中国政府自身的庄严承若,能不能形成自主发展的机制事关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能否达成。特别是,在价值危机不时来袭,精神时有缺位,意义经常丧失之际,我们更需要重视一流大学精神的培育。一流大学精神的培育离不开现实生活中人的理性运作。人的精神的是在人与人的良序交往中形成的。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可能对一流的理解存在差异。如雷丁斯所言:“在一个一流体制中根本没有‘一般读者’,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是一流的,各有各的一流。”[12]99自主发展机制的充分发挥需要每一所大学、每一位大学建设者都能做到其所能做到的一流,在彰显个性和特色的过程中形成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精神共同体,这样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才能真正彰显与永续。这需要依靠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切实凝心聚力,科学调资配源,形成制度优势,为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保障。

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崛起需要大学精神的崛起。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这无疑是需要我们正视与解决的时代命题。从大学的起源与本义来看,但凡世界一流大学无不奉行世界主义精神,用蔡元培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兼容并包”。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我们尊重普世精神,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大学生成并拥有中国大学自身所特有的精神时,才能出现世界一流大学。这需要大学精神的历史沉淀。正如王洪才教授所言:“中国大学模式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一种精神沉淀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价值认同的过程。这个精神就是大学共同体的精神。没有这个沉淀过程,中国大学模式是不可能出现。”[13]我们需要对一流大学精神进行不断再认与重审,并在实践过程中切实对其给予理性捍卫,只有如此才会更有利于我们培育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精神,才能更有效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参考文献:

[1]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张尧学.我们该怎样办大学[N].光明日报,2016-05-03.

[3][12]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M].郭军,陈毅平,何卫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

[5]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6]张磊.大学精神评估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16,(2).

[7]李提摩太.中国的教育问题[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8]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0]吴式颖,李明德.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11]王洪才.论大学之道与大学精神[J].大学(学术版),2013,(10).

[13]王洪才.“双一流”建设的重心在学科[J].重庆高教研究,2016,(1).

猜你喜欢

培育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