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鸭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8-04-02杨维典福建省大田县前坪畜牧兽医站福建大田366112
杨维典 福建省大田县前坪畜牧兽医站 福建大田 366112
鸭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亦称禽霍乱,以心脏出血和排黄绿色血便为临床特征[1]。该病发病急、病死率高,给养鸭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挫伤养鸭户的积极性。现将一例鸭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大田县前坪乡某养鸭户饲养70日龄1 300羽半番鸭,2017年7月16日早晨,养鸭户进鸭舍喂料时,发现死亡16羽鸭,同时有一些鸭出现闭目瞌睡、排黄绿色血样稀粪等症状。用土霉素拌料和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治疗,没有明显的疗效。到7月18日下午笔者接诊时已死亡37羽。
2 临床症状
患鸭表现精神萎顿,闭目瞌睡,羽毛蓬乱;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至43.5℃;食欲降低甚至不食,喜欢饮水;摇头扭颈,口鼻有泡沫性的黏液流出;腹泻,排黄绿色血样稀粪;部分患鸭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在傍晚时食欲正常,第2 d早晨就发现死于鸭舍中。
3 剖检变化
剖检5羽病死鸭,病变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皮下组织、腹部脂肪有小出血点;心脏和心冠脂肪出血,心包膜变厚,心包积液增多,呈淡黄色透明状;肝脏略肿大,颜色较淡,表面零星分布针尖状大小的黄色坏死病灶;肌胃角质层容易剥离;肠道严重充血、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4 实验室检查
4.1 涂片镜检 无菌采集病变肝组织进行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可见数量较多、形态一致、两端钝圆、两极着色较深的小杆菌。
4.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集病变肝组织接种于血琼脂平板,37℃培养24~48 h,可见许多圆形、晶莹剔透的小菌落,菌落周围无溶血区。挑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无鞭毛、无运动性、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4.3 药敏试验 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氟苯尼考、阿莫西林为高度敏感药物;硫酸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为中度敏感药物;土霉素、青霉素为低敏感药物。
5 鉴别诊断
5.1 鸭疫里默氏菌病 鸭疫里默氏菌病多发生于1~8周龄小鸭,在气候转变或有不良应激时易发生;以咳嗽,缩颈,软脚,排白色稀粪和脑神经为主要临床症状;主要病变是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和关节炎。
5.2 鸭沙门氏菌病 鸭沙门氏菌病主要以1~3周龄雏鸭较易感,与种鸭和环境卫生不良有关;以精神差,腹泻,雏鸭病死率高,大鸭表现慢性零星发病为主要临床症状;主要病变是肝肿大、色泽偏黑、表面有白色坏死点,盲肠肿大,肠黏膜形成糠麸样病变,雏鸭小肠变黑。
5.3 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在各种日龄鸭均可发生,与环境卫生条件差以及某些病毒性疾病诱发有关;以排黄绿色稀粪、零星死亡为临床特征。主要病变是肝肿大呈瘀黑色;小肠肿大,内容物臭味明显。
6 诊 断
根据病死鸭的临床症状、解剖病理变化和细菌学检查结果确诊该病为鸭巴氏杆菌病。
7 防治措施
7.1 加强管理与消毒 改善饲养场的环境卫生,保持鸭舍通风干燥,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对鸭舍和用具用0.5%二氯异氰脲酸钠喷雾消毒,鸭舍外场地用2%烧碱喷雾消毒,1次/d,直到病情控制后改为常规消毒(每周1次)。
7.2 药物治疗 全群鸭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0%氟苯尼考注射液20 mg,1次/d,连用3 d;每吨饲料中添加10%阿莫西林可溶性粉1 000 g,每升饮水中加黄芪多糖可溶性粉0.3 g,连用7 d。
经过采取上述综合防治措施,该鸭群3 d后停止死亡,用药7 d后鸭群恢复正常。
8 体 会
1)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低时,容易受该菌侵袭而发病。因此养殖户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鸭舍卫生清洁和定期消毒工作,在高温季节必须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2)临床上治疗该病的药物很多,但疗效不一;因此要及时做出诊断,通过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治疗,做到合理的剂量和足够的疗程,这样才能收到最佳治疗效果。
3)为了有效减少该病发生,必须制定适合自场的免疫程序。在做好鸭病毒性肝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苗免疫的同时,应加强对禽霍乱的免疫工作,提高鸭群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