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视角下的传播舆情分析
——以《人民的名义》为例

2018-04-02甘露顺安仕伟朱琪

视听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民的名义名义场域

□ 甘露顺 安仕伟 朱琪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自2017年3月28日在湖南电视台播出之后,收视率一路走高,于2017年4月27日达到了收视率峰值6.695。与之相得益彰的是网络播放量的攀升,到2017年5月17日,在腾讯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达到了58.9亿次。新浪微舆情的数据显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自开播以来便成为网友讨论的热门话题。2017年4月20日19时,全网相关数据量高达462.6万条,其中微博信息达到421.9万条,占全部信息的91.2%,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高达19.5亿,呈现出网台联动的剧作狂欢和话题讨论热度火爆的“双一流”。

就电视剧本身而言,《人民的名义》在内容题材上的独特性,在制作上的精良性,演员在表演中的“入戏走心”,是其能够取得收视、话题双丰收成果的重要保证。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主流媒体与自媒体达成的双向互动也同样起到了重要的宣传营销作用。而这些内容最为契合的则是时下受众的观剧心理。《人民的名义》最为关键的“会心一击”则在于适应受众心理的信息得以实现充分传递并衍生出更多契合受众趣味取向的文化产品。

本文引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人民的名义》由播出到受众接收到再生产整个过程的舆情,将传播环节置于完整场域的视角下加以剖析,阐明当下电视受众心理的变化。

一、场域研究视角的独特性

《人民的名义》内容文本的传播从剧情创作、电视剧制作、平台放送再到最终的受众传递生产,是其作为信息产品的第一轮传播过程,这是一个通畅顺延式的过程。与此同时,围绕该主线,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因素的影响不断进入,并在时间维度上体现出自前而后地左右着其传播走向和效果。置于不同的进程考量,众多信息的加入和混杂,实际上形成了信息之间产生反应作用的非物理的空间,即信息场域。基于场域研究视角下对原有传播过程进行观照,能够充分体现出众声喧哗时代中舆情发展的复杂性,并从中把握场域之中的核心进行向外扩散式研究,这是场域研究视角的独特性,也是将布迪厄的场域论向传播领域的积极引入的研究价值所在。

二、场域研究理论的具体内涵

在布迪厄的理论研究中,“场域”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确证的学术定义,只是“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①在此基础上,场域理论进而被用来描述社会领域中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②也就是说,在布迪厄的经济场域理论中,作为场域重要组成部分的“因素”,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位置是固定生成的。至于场域理论的边界和驱动力,布迪厄概括为“场域的界限位于场域效果停止作用的地方”③以及“一个场域的动力学原则,就在于它的结构形式,同时还特别根源于场域中相互面对的各种特殊力量之间的距离、鸿沟和不对称关系”。④基于这样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布迪厄将场域理论推向了艺术场域、法律场域、权力场域以及居民住宅建设的场域等众多领域。

之所以将场域理论引入舆情传播领域,最大的共通性在于就“场域”这一虚构模拟空间而言,其中的因素之间存在着关系牵连。这些关系牵连能够形成节点化的传播网络,在网络基础之上可以形成一个独属于信息传播之间的传播场域。置于这样一个场域之中,能够研究不同信息内容作为重要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信息发生作用的空间界限。这样就能够充分区分场域内部的舆情发展过程,也能够将这一传播场域与其他话题内容的传播场域区分开来。只是由于信息本身特征的特殊性,场域之间的作用并不单单依靠双方之间的“距离、鸿沟和不对称关系”⑤,更是话题内容的相关性和舆情本身内容的独特性。

就受众需求层次而言,暴力、血腥、冲突等内容在作用吸附上更为强烈,而缺乏这些因素的内容则表现为吸附作用弱相关。场域因素之间的作用力及反作用力也是有限的,更可能成为“昙花一现”“火爆一时”的瞬间辉煌,难以持久。在《人民的名义》的传播过程中,便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内容不断被挖掘被解读的时候,所谓的“大尺度”描写等特点搬上了公众舆论场域之中,其传播效果则更为突出。

三、《人民的名义》传播舆情分析

新浪微舆情数据显示,2017年3月21日—2017年5月5日这个研究时间段与“人民的名义”相关联的信息量达到了7063257条,平均热度值达到了50.7,居于第一位的关联词是剧中的主要人物达康书记(关联度14.13%)和陆毅(剧中角色侯亮平扮演者,关联度11.75%)。这在总体上展现了《人民的名义》的传播舆情:围绕剧情和剧中人物,《人民的名义》在网络媒体上得到了充分的话题讨论量。而这基于三个舆情传播过程:电视剧内容的传达过程、电视剧相关的媒介营销过程以及受众之中的群体传播过程。

(一)电视剧内容的传达过程

电视剧由单纯的媒介文本转化为受众可接收的信息内容主要经历以下环节:原著文本内容→电视文本内容→受众眼中的电视剧信息群像。

因为电视文本内容难以进行抓取,所以这一过程的研究基于原著文本内容和最终受众眼中的电视剧信息群像的直接转化而展开。基于TF-IDF模型对原著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原著内容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通过人物之间的联系展现当下党和政府在反腐上的决心,以正面人物为典型和人物关系的融合(如“同志”这一称呼的频繁出现则体现了党内上下层级之间的壁垒弱化)来烘托出党和政府的正面形象,是集体表达的一种体现。而在对抓取的44538条豆瓣剧评样本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观众更为关注的是剧情设置、人物演技以及剧情内容因涉及中国官场政治生态而体现出来的大尺度。前后对比可以发现,在这一传播过程中体现出的舆情特点是,观众更能捕捉并引发其积极讨论表达的是基于表面题材内容而体现出与其他电视剧相异的内容特质,从而不自觉地弱化背后主题意义表达的内容。作为主旋律电视剧的代表作,在潜移默化中,通过达成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喜爱及典型形象构建,实现了正面宣传的传播效果。

从《人民的名义》原著到电视剧前后传递过程的特殊性,可知其为单向场域。所谓单向场域,是信息场域的类型之一,指的是信息流之间的作用存在着明确而统一的指向性,而且整个场域处于相对封闭式的状态,有着较为明确的边界,信息流之间存在排他性。具体而言则是,在整个《人民的名义》由原著向电视剧的转化过程中,制作方对电视剧制作意图的把握,再到电视文本内容最终传递给受众的过程,受众结合自身的体验对电视剧形成自我独特的理解,成为了这一场域之中更加凸显的因素。两个因素以信息流的形式对电视剧由制作再到传递这一主线产生相互作用,最终促使了受众眼中的电视剧信息群像的产生。而与其关联度不高的信息对这一过程并不产生强烈的作用甚至是没有作用,则被排斥在场域空间之外,不形成相互作用。

(二)电视剧相关的媒介营销过程

在当下网台融合和多屏互动的趋势下,热点话题的形成和讨论不单单局限于第一媒介,而更多地在多种媒介形式的相互配合和融通下实现话题不断地被翻炒、被更新,话题点接二连三地被制造。人们在消费话题点的同时也不断溯及话题源——《人民的名义》电视剧本身。由此一来,通过不同媒介对话题点的营销制作而实现多次多层式传播。针对研究时间段多达27744条微信推送的分析,由其传播指数分布可知分列在前的微信公众号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以《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为典型代表的主流媒体,积极就《人民的名义》的内容及传达的正能量主流价值观进行宣传,将其作为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标杆加以弘扬,就其所表现的党和政府在反贪腐倡廉洁上的努力以及政府机关人员在反腐一线中所呈现出来的正面形象进行深度探讨,关注点涵盖内容创作、台词信息、形象塑造等多方面。多维度的宣传使得热点能够借助于这些具备强辐射、广覆盖特性的主流媒体向更广受众进行传播。于电视剧而言,其提供了主流媒体进行正面舆论塑造的素材,也借助于主流媒体的宣传得以更广发展,也更为持久。

2.以头条新闻、华商韬略、正和岛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则处于“蹭热点”和自我向外表达之中。一方面,它们对主流媒体所传达的内容予以认可,并以此作为自我再度向外表达的素材,是对主流媒体宣传的积极性反馈。另一方面,它们对这一文本内容进行自我再度解读以吸引大众关注。最终向外表达的内容在取得众多关注之后又再次为主流媒体所关注并继续进行改造,再度进行了话题的酝酿和重塑。最为典型的案例是“达康书记表情包”系列话题的炒热,这是自媒体向主流媒体的成功输出。

由此,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之间形成了双向性的互动营销,也使得这一传播过程形成了双向场域。相比于单向场域,双向场域的边界并不清晰,一是因为场域范围更广,传播网络更加细密;二是因为该场域处于媒介社会这样一个大型的传播环境之中;三是因为场域自身的特性,对外界信息的不排斥或少排斥能够丰富注入场域之中的信息流,从而激发更多的内容生产。而整个场域不断产生相互作用的结果则是形成了公众舆论。该双向场域通过补入的信息流形成话题讨论,并最终成为人类群体性关于需求、意图及人际关系的认识,实现了向公众舆论的转化。

(三)受众之中的群体传播过程

电视剧文本内容基于自身制作水平和媒介话题营销的传递过程能够吸引大批观众成为电视剧的忠诚受众。但是,这一过程继续深度延伸之后则是受众作为传播节点进行自身向外的拓展传播,无论是通过自媒体发生抑或是简单地实现对周围人员的推荐,都是群体传播中的一系列表现形式。而这一传播所基于的是电视剧本身能够契合群体之间的共同心理需求。通过之前过程的分析,这一共同心理需求被概述为对电视剧本身制作的要求,对电视剧内容题材的要求,以及对电视剧表现主题的要求。根据豆瓣剧评的数据,公众所关注的点在于演技、剧情以及大尺度。前两者可以概括为电视剧自身的制作水平,而后者则是基于受众心理层面的表述。“大尺度”表达的背后反映了当下受众心理的改变,切合了话题传播的本身属性。

基于场域理论视角下对《人民的名义》这一内容进行研究,可以根据传播的不同阶段和过程划分为单向场域、双向场域及多向场域。但就电视剧而言,核心的传播过程在于文本内容能够抵达受众个体并形成集群效应,从而形成广泛热度。所以,单向场域、双向场域及多向场域三个各具特征的场域内在层面同样蕴含着联系,其统一性在于最终场域的作用是服务于受众传递这一关键环节的,在于不同类型的场域能够相互产生吸引或者排斥的作用。依据话题的内容归属,同性相吸异性相斥。单向场域和双向场域则能够内嵌在多向场域之中成为单个传播因素。考究到场域之间的联系,才能在涉及整个复杂的社会传播大环境的前提下基于更加完整的视角对其进行诠释和研究。

注释:

①②③④⑤[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人民的名义名义场域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逆行,以生命的名义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以二胎的名义,享受生活
《人民的名义》
周梅森的政治小说新作《人民的名义》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以创新的名义宣誓发展
以Herm è s名义,注解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