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方志文化传承与创新
2018-04-02夏传玉
夏传玉
“新常态”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第一次提出的。它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再认识再思考,是对现实机遇和未来发展的信心把握,彰显出共产党人担当精神和治国理政智慧,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一个与改革开放前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新常态意味着新挑战,也意味着新机遇和新发展。应当看到,“新常态”是当前方志事业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方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自觉研究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服务新常态,在新常态中做出新贡献。
一、新常态下方志文化的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工作,方志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赋予了新常态下方志事业的新使命。方志工作由一项单纯的工作,向一项文化事业——方志文化事业转变。在新常态下,围绕“为何修志、为谁修志、修什么志、怎样修志”这一根本问题”,方志文化具有了新的特点。
1.大环境:日益受到重视,面临新机遇。方志从业者都有体会,过去一说方志工作往往不被人重视,是“偏远”部门、“角落”单位、“冷清”人群。如今,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党的十八大后媒体报导方志文化的多了、领导讲方志文化的多了、方志成果也更多受重视。这使方志机构为更多人所了解,方志人的胸脯比过去挺得更直了,方志事业也有了张扬自己的机会。
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17年1月,中央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①《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习近平同志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动起来”。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60—161页。
修史用志地位日益凸显。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③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2013年6月25日)。他指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④习近平:《在参观首都博物馆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的讲话》(2014年2月27日)。。李克强总理强调:“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修志问道,以启未来。”⑤李克强:《对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批示》(2014年4月19日)。
方志文化研究面临新机遇。编史修志是传承文明、垂鉴后世的事业,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主基调:依法修志、依规操作。方志事业新的工作机制体制基本形成。2006年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标志着方志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要求“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持、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逐步形成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地方各级政府工作任务”,做到“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到位。⑥《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第一款第1条。以山东省为例,目前全省十七个市(地)和100多个县(市、区)都制定出台了方志工作法规,标志着地方政府和方志机构履行职责,从“自己找事做”到“依法规办事”、从向别人“要饭吃”“看脸色”到有了法律“尚方宝剑”保障这种“质”的变化。依法向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征集方志资料,依法审查志书,依法开发利用方志资源,已成为方志机构的重要职责和新常态业务。
3.主旋律:资政育人、服务社会。对方志文化功能作用有了新认识。与国史相比,方志更能准确反应地方民情风俗和地域特色。历史上的方志功能主要是“辅治”,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方志功能普遍解释为“存史、资治、教化”。当前,方志不仅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研究,为地方党委政府重大问题决策提供参考,还要为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和国史及地方史教育提供素材。因此,方志系统应牢固树立服务发展大局的意识,多在围绕中心、服务中心作些文章,积极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中心工作开展提供有益借鉴,为中华文化兴盛夯实基础,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滋养。
4.大举措:开门修志、众手成志。方志文化资源利用出现新形式。过去,方志机构“关门修志”,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修一部地方志书,被嬉称为“一休(修)机构”“一年一见(鉴)”。一方面,自己做的事不被外人了解,另一方面外人也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在新常态下,方志机构必须走出“书斋”“冷宫”,变“关门主义”为“开门修志”“社会参与”,广泛吸收社会成果、广纳社会人才;变“我的地盘我作主”为“资料共享”“主动服务”,主动加强与新闻机构、科研机构合作,宣传方志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同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站、微信等平台,将方志成果与社会共享,积极适应新时代需求。
5.大格局:开拓领域、勇于作为。方志文化事业出现新格局。创新是方志事业发展繁荣的永恒课题。过去方志承担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编纂志书,工作性质单一,工作领域狭窄,工作格局有限。而今,方志工作已经形成志书编修(包括地方、部门和镇村志)、年鉴(地方年鉴、部门年鉴)、旧志整理、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地情资料研究与用“六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进行大胆开拓创新。比如,家谱、族谱的编修,企业志、行业志编纂,都是新课题新领域,如何进行指导、怎样进行把关等,都是需要进行研究和分析。
6.大众化:通俗易懂、面向大众。方志文化研究与编纂,必须走大众化道路,否则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当前应克服以学术成果、以研究成果、存史等为借口,将成果当作“个人”“少部分人”或“部门”的“私有财产”的思想。李学勤先生主张:历史研究要“面向大众”,历史著作要力求“通俗化”①李学勤主编:《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序言,又见《人民日报》2015年6月9日。。这一点,方志机构与工作人员必须牢记。方志研究与开发,必须坚持为社会所用、为大众所用、为百姓喜欢,只有坚持这一点,其工作才会有动力、有价值,才会接受大众检验,否则必须成为“无源泉之水、无本之木”。
二、新常态下方志文化的定位
新常态下,方志事业必须准确定位。只有有“位”,才能有“为”;只有有“为”,才能更好巩固“位”。
1.把方志文化置于依法治国大背景下推进。方志编修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法办事,这一定位必须坚定不移。要保证方志事业方向不偏离,发展才会有保障。要坚持正确方向,确保方志事业健康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方志工作,努力编修出党和人民满意的优秀方志成果。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志,建立完备的方志工作法规规章体系,依法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方志工作,确保依法用志、依法管志。要严格依照《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和地方法规规章要求,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加强方志工作的督促检查,充分发挥法治对方志工作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2.把方志文化置于文化建设大背景下推进。志鉴编修是方志机构的最基本职责任务,应努力出版更多方志文化产品。要认真总结第一轮修志工作经验教训,扎实做好第二轮志书编修。要深入挖掘方志文化资源,充分展示方志文化魅力,通过编纂出版地情资料、地情书籍,编写地情读本、开展专题研究,为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提供服务。山东省史志办出版的《山东简史》、上海市委组织部与方志机构整理出版的《上海通志干部读本》,都是很好的探索,值得借鉴。方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应为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一方面要广泛宣传方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坚持用史料说话,以史实服人,让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在充分的历史证据面前不攻自破。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以各级方志馆建设为平台,学习借鉴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单位的成功运作和管理经验,提高软硬件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切实使方志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3.把方志文化置于服务经济社会大背景下推进。古人讲:“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方志横陈百科,纵述史实,记录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可以为认识地情、分析解决发展问题提供历史借鉴。中央提出“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各级地史方志工作机构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尤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土规划开发等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地方特色文化构建等重大事务中,结合工作实际,主动作为,力争有所建树,充分发挥好方志文化的资政功能。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加大对方志事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更好地发挥方志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方志机关与党政机关、高校、图书馆、博物馆、行业协会、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人士的联系,加强人才互动交流,大力拓展资料搜集范围和渠道。建立和完善方志资料收集、保存和管理工作。加强方志信息化建设,实现方志资源数字化、网络化,为社会提供便捷的地情信息服务。进一步推动地方方志馆建设,促进其规范化、制度化,将其建成方志和地情资料收藏展示中心、地情研究咨询中心、地方文化对外交流中心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①中国地方志网:《中指组副秘书长兼办公室副主任冀祥德一行到河北省保定市考察指导工作》,2015年4月20日。。
4.把方志文化置于改革大背景下推进。要树立“大方志”“方志事业”“方志文化”观念,主动面向社会、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坚持开放的思想和思维,防止固步自封、只顾眼前利益。要看到,方志机构如果仅靠方志文化资源的“垄断”来获取生存空间和利益,那无疑是悲哀的和短视的。要坚持“开门修志”“快乐修志”“众手成志”思想,不仅要将整理的方志书籍、出版发行的各种方志书刊供社会使用,还要通过建立方志研究机构、健全地情网站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各级“地方史志办公室”“方志办公室”是干什么的、业务职能是什么、成果是什么等等,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写志、读志、用志和学史、知史、懂史,真正实现方志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同时,数字化是未来方志成果服务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必须优先考虑、优先发展、同步跟进。
三、新常态下方志文化的谋划
从全国看,当前二轮修志工作进行关键时期,年鉴工作成效显著,方志馆建设全面推开,乡镇志、名村志编纂全面启动,旧志整理成果丰硕,等等。也要看到,方志事业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五不”上:志书编纂质量不高,方志机构不健全,方志工作创新力度不够,方志成果社会利用度不高,市县镇(乡)村(社区)四级志书编修工作开展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应引起重视。
有作为、才会有地位。新常态下,贯彻落实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地方志工作条例》等精神,建设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需要发挥好方志机构在挖掘、传承、宣传文化方面的比较优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坚持依法修志,搞好方志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方志工作者必须树立法治观念,坚持走依法修志路子,深入推进依法修志。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地方规章,为方志事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这些都是方志事业的基本规范,也是做好工作的法理法制基础。省市县三级应按照国务院《全国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30)》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自身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制定任务目标、强化工作措施,使方志文化事业近期有目标、中期有规划、远期有远景,真正把方志事业真正纳入到依法修志、依法管志、依法规范、依法操作的轨道上来。
2.坚持程序规范,确保志书编纂质量。编修志书有很严格的工作程序,也有其内在规律性,方志成果的质量决定着修志成果的生命力。要遵循修志工作程序、规范、规律。比如,在乡镇志、村(社区)志编修上,省级方志机构应制定可供参考的志书编修的框架设计、质量要求体系等,减少编修过程中的失误。同时,要把好志稿评议关,加大市(地)对乡镇志、县(区)对村(社区)志的统编统审力度,明确职责、强化监督、严格程序,把好政治关、设计关、资料关、文字关、审核关,做到不合规范的不准出版发行。在具体工作中,应做到质量至上、时间服从质量、效率服从效果,多出好志、出精品志,真正经得起历史、社会和人民的检验。同时,方志文化作为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独特性、可信性、可用性、证据性“四性”。①冀祥德:《在中国名酒文化工程启动仪式上讲话》(2017年4月19日),方志中国网2017年4月20日。
3.坚持开拓创新,确保方志文化事业富有活力。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②刘奇葆:《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求是》2017年第8期。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增强活力和延续生命的根本途径,也是方志事业繁荣的保障。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方志事业创新,是基于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现在有三种思想应当引起重视:一是抛开传承,片面追求为了创新而进行创新;二是默守陈规,坚持守旧不创新,主张凡是传统的都是好的、凡是老的旧的东西都不能改变,不敢越雷池一步;三是方志事业是个别人、少数人的事业,他人不能越雷池一步。当前,方志文化事业应当将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获得生存发展新机遇。省、市方志机构应加强横向、纵向联系,通过研讨会、评价会、座谈会、推介会、现场交流会等形式,积极挖掘、探讨方志工作规律,不断拓展方志工作领域。同时,省、市方志机构应鼓励加强方志理论研究,加强方志学与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等学科的关联性研究,积极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定期组织优秀方学术成果、理论成果评选表彰活动。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把修志工作向乡镇志、村志、乡规民约、家谱、家训、民间书信文书延伸③李培林:《在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2015年4月17日),山东省情网2015年6月2日。。
4.坚持同步记录,为时代记忆、反映当代真实,扩充方志文化内涵。有人可能会说:隔代修史、生不立传。我们应当正确理解“隔代修史”,这概念并非是本朝本代的历史都由后代做,对于本朝本代的历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进行纂修和记录。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面貌、物质生活都在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方志、年鉴编修应当与时代同步,在服务社会发展上实现同步记录、同步反映、同步体现文明发展历程。如何真实、准确、同步记录当今中国奋发有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是我们必须关注和思考的主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方志工作应主动围绕“两个一百年梦想”“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课题准确记录历史;主动围绕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开展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山东省来说,应主动围绕“齐鲁文化”工程、“乡村记忆”工程、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研究等开展工作。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地域特色鲜明的工作。具体到山东省德州市而言,要围绕“区域文化高地”目标,加强“文脉”工程、“南孔北董”、“大禹”文化、“德”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研究工作,努力实现在红色文化上“南有沂蒙山北有冀鲁边”目标。这几年,德州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探索,先后整理出版了《德州概览》《德州往事》《德州史话》等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反响。
5.坚持问题导向,有序推进旧志整理。从全国看,近年来各地旧志整理成果纷呈,但也出现了“一轰而上、泥沙俱下”的现象。旧志整理作为方志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切实明确和解决好“整什么”“怎样整”“谁来整”“整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等诸多问题,也就是需要个“规范”来执行,需要个质量“把关”标准。只有解决好这几个问题,才能使旧志整理工作归于正轨,才能切实解决好当前旧志整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6.坚持科学指导,形成全国方志文化事业“一盘棋”格局。二轮修志工作进入关键时期,省、市(地)志书编纂推进迅速,乡镇志、村(社区)志逐步启动,方志事业方兴未艾。面对新常态,方志事业仍然任重而道远。省市县三级二轮修志如何按时完成、如何确保质量,事关全局,中指组、省级方志工作机构必须加强宏观指导。同时,各省市方志工作机构应积极落实中指组提出的“一纳入、八到位”要求,推动形成方志工作新格局。总之,通过全国方志工作者同心协力不断奋斗,就能形成中央、省(市、自治区)、市(地)、县四级方志文化事业“一盘棋”局面,我们的方志事业就一定能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7.坚持“走出去”战略,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要积极研究方志事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国家战略,让方志成果走出“象牙塔”“藏书楼”。要加强方志文化对外交流力度,创新交流方式、途径和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①新华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要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平台,加强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互动。要充分利用海外图书馆、博物馆等在收藏中国方志资料、家谱资料和人文资料等方面的资源比较优势,不断丰富国内方志资料研究的广度、深度。
四、新常态下方志文化的人才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②新华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化传承离不人才支撑,方志文化传承更是如此。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面对新常态,人才已成为制约方志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全国看,方志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不可忽视,打造一支既能满足当前需要、又能着眼长远的优秀方志人才队伍十分迫切。
1.积极培养和使用好“内才”。方志工作机构应当成为方志人才培养、成长的摇篮,不拘一格造就人才,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应当看到,当前全国各级方志机构人才成长环境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尚未制定出台“方志人才培养规划”,想成才、能成才、愿成才者并没有得到应有培养和关怀,有利于方志人才培养、使用、管理和奖惩的氛围尚未形成,这就造成了现有人才用不好、外来人才引不进、存量人才流失多等问题不断出现,有的地方甚至对人才成长人为设置这样那样的限制。
一是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加强方志人才队伍专业学历学位教育。从山东省看,方志从业者大多是“半路出家”,有能力无专业、有热情无素质、有经验无理论、想作为不给力等问题十分突出。通过与高校合作举办委托培训、学历教育培训、优秀人才脱产培训等,着眼于长远和人才储备,培养造就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在全国叫得响的优秀人才队伍。
二是要通过到上级机关挂职、跟班学习等形式培养人才。基层方志从业者眼界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工作质量提升。通过传、帮、带等形式,不断“充电”“加油”,为有志于方志工作的年轻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和条件。
三是要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授课等形式,请专家手把教、面对面传授、心与心交流,切实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切实改变方志工作者队伍中青年人才少、出类拔萃人才更少的问题。
四是要努力形成人人能成才、人人想成才氛围。打铁需要自身硬。书籍是构建灵魂的工具,也是戒除浮躁、归心宁静的最佳途径。应鼓励方志从业者自觉加强自身素质提升,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史籍,更好读思想史、哲学史、经济史方面的书籍。教育从业者,要在思想上爱岗奉献、精神上淡泊名利、行动上脚踏实地,排除名利行为和浮躁心理,坚守事业,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要积极把握规律性、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新常态需要。
2.善于发现和敢于用好“外才”。他山之石可攻玉。要用好高校高层次人才、研究机构专业人才和社会人才三支队伍。以旧志整理为例,这是一项困难、辛苦、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求整理者不仅要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还要有不怕困难、长期奋斗、默默无闻、淡泊明利、甘坐冷板凳的奉献精神。整理者应当是那些熟悉本地历史文化风貌,长期潜心研究本地历史文化的专家、地方文化人、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用好各类优秀人才,采取“拿来主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使“外才”为我所用,“借鸡生蛋”“借船出海”。同时,大量的方志人才藏于民间,特别是那些从岗位上退下来的专家学者,方志部门也应挖掘、用好这些人才,使他们更好地“为我所用”。
3.创新环境和待遇留住“各类专才”。要积极引进、用好人才。从山东省来看,各级方志机构普遍存在着,专业人才缺乏与现有人才队伍年龄、知识老化并存的问题,应在坚持“凡进必考”的前提下,尽量招考一批有真才实学、懂理论会专业、热爱方志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进一步充实方志人才队伍。方志机构应创造条件,努力创造良好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成才环境,用好的制度留住人才、用好的环境留住人才、用好的事业留住人才、用好的待遇留住人才、用好的情感留住人才,真正使方志系统变成“方志人才之家”“方志人才成长之家”和“方志人才集聚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