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集》逯注商酌举凡
2018-04-02赵阳
赵 阳
自南梁萧统编次《陶渊明集》后,陶潜诗文逐渐受人重视,各种辑注本迭出。宋元时期计有宋庠辑本、汤汉注本、李公焕注本等,然年代较远,或有残缺,于今流传有限。清人陶澍的《靖节先生集》,用力于作者年谱史实的考证,而近人古直的《陶靖节诗笺》和丁福保的《陶渊明诗笺注》则侧重于陶诗字句的注解。建国以来,上世纪50年代王瑶先生的《陶渊明集》只注未校(“参照各本异文,择其文义妥善者从之,概不多注异文和再解释理由了。”[1]),上世纪70年代末逯钦立先生的《陶渊明集》(以下简称逯注)有校有注,本世纪初袁行霈先生的《陶渊明集笺注》每首下有校勘、题解、编年、笺注、考辨、析义等环节,最为详赡。王《集》出版较早,袁《注》又问世稍迟,对近几十年学界影响之大者则莫出逯注右者。
已故东北师范大学逯钦立先生校注的《陶渊明集》自问世以来,广征各种重要文献材料于诸本,其校每疑必勘,其注平易可读,对于一些难点、疑点往往屡有创见,影响很大。然白璧之中时有微瑕,如在底本、文字等的校勘上表述不确、考证疏略[2],在字词章句的注释和诗歌义理的阐释上颇可置喙商榷[3]。笔者反复通读《逯注》多次,启发匪浅,对注释中字词训、义理等(本文暂不涉及校勘)可商酌处不揣浅陋,略分类次,辑录于下,并稍作按语。如有未善,幸盼方家发蒙。
一、注释稍过简略
卷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逯注六:纵心,放纵情怀。[4]”按:《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何晏注:“马曰矩法也,从心所欲,无非法。”[5]朱熹注:“从,随也。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6]此为“纵心”之本,亦包含有诗人自身已臻于儒家优游境界之意,不注明出处则失其言外之意矣。
卷四《杂诗》其十:“庭宇翳余木,倏忽日月亏。”“逯注十:日月亏,岁月消耗殆尽。[4]”按:此指树木枝叶高密,遮蔽天空使日月亏缺,亦双关其意,诗人虚掷光阴以使岁月亏缺也。
同卷《联句》:“思绝庆未看,徒使生迷惑。”“逯注四:庆未看,未详。[4]”按:庆,即庆幸之意,奚言未详?特此补出。
二、注释错讹晦涩
卷三《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逯注五:枻(yè,夜),棹。[4]”按:棹,指船桨。枻,音yì,指船舷,如屈原《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 亦可指船桨,如李白《江上吟》:“木兰之枻沙裳舟,玉箫金管坐两头。”陶诗此处盖指水拍船舷,并非棹(船桨)意。故逯注“枻”字,音、义皆失。
卷四《杂诗》其四:“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逯注六:空名,丈夫虚名。[4]”按:此处“名”字,之意非人名,之谓,作动词,“名道”动宾,“空”为状语。“空名道”,意即“若此不可名之为‘有道’也。”
同卷《咏三良》:“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逯注九:不可赎,不可赎买。《诗经·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何赎兮,人百其身。’[4]”按:郑玄笺:赎,食烛反,又音树。[7]朱熹《诗集传》:赎,贸也。[8]《黄鸟》诗中所咏秦穆公与子车氏三良之间确有主仆依附关系,言“赎买”不谬。然就陶诗而言,三良高坟荆棘、作古已久,所谓赎买实为无稽,“赎”字作“再得”“复得”(此般良人)之意为佳。
同卷《拟挽歌辞》其二:“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逯注二:浮蚁,酒热,糟浮酒而似蚁。[4]”按:逯注文意晦涩,指重不明。浮蚁,即酒面上的浮沫(即逯注所谓之“糟”)。如汉张衡《南都赋》:“醪敷径寸,浮蚁若蓱。”
卷六《读史述九章·管鲍》:“奇情双亮,令名俱完。”“逯注四:双亮,相互谅解。[4]”按:《尔雅·释诂》:“允、孚、亶、展、谌、诚、亮、询,信也。”《孟子·告子下》:“君子不亮,恶乎执?”赵岐注:“亮,信也。《易》曰:君子履信思顺。若为君子之道,舍信将安所执之邪?”[9]此处前“亮”字前亦有“双”字定语式修饰,故作名词为宜,非动词。双亮,意即指管鲍为两位诚信笃实之人。
同卷《读史述九章·程杵》:“遗生良难,士为知己。”“逯注二:遗生,舍命。[4]”按:逯注盖因第二句有“士为知己者死”之意,遂训“遗生”为“舍命”。然据《史记·赵世家》,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10]观其语境“良难”者实为“立孤”。故“遗生”应训为“偷生(立孤)”。
同卷《读史述九章·韩非》:“巧行居灾,忮辩召患。哀矣韩生,竟死说难。”“逯注六:忮辩召患, 忮,疾忌,言君主疾忌辩者发其阴私,所以辩者每以召致祸患。《史记》本传,独载非之《说难》,列举说辩者招致弃身、危身等祸患。[4]”按:《说文解字》:“忮,很也。”段玉裁注:“很者,不听从也。《雄雉》《瞻卬》传皆曰:忮,害也。‘害’即‘很’义之引申。”[11]如《诗·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郑玄笺:“我君子之行,不疾害,不求备于一人,其行何用为不善。”[7]作“违逆”义,如《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大勇不忮”,郭象注:“无往而不顺,故能无险而不往。”成玄英疏:“忮,逆也。内蕴慈悲,外弘接物,故能俯顺尘俗,惠救苍生,虚己逗机,终无忤逆。”[12]此处“忮”即为“忤逆不顺”之义,转而有“固执”“恃强”之义,如《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长安险固,风俗豪忮。”胡三省注:“忮,(支义翻,)狠也。”[13]“很”“狠”同音互训,可见与以上诸例皆通。而依逯注“忮辩”为“忌辩”之义,作使动式动宾词组、且省略宾语的偏正句式,强行与上句“巧行”的偏正句式作对仗,显得枝蔓拗曲,不如训为“强辩”。
三、径引前注,不加串释
卷三《饮酒》其十八:“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逯注四‘岂不在伐国’”,径列近人丁福保《陶诗笺逯注》所引《汉书·董仲舒传》原文,未加释义。[4]按:仁者所主不在黩武(伐国之意),不合君王之意故不肯言也。逯注五“何尝失显默”,径列清人陶澍《靖节先生集》注原文,不加释义。[4]按:显,所学见用,故进而得显也;默,所持被黜,故退而成默也。
四、释文不合诗意内旨
卷四《拟古》其二:“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逯注四:直在百年中,谓死后即寂寞无闻。[4]”按:此首咏曹魏时守节固穷的田畴,并非抑意。末句盖指其声名传扬百年,浸淫后人,以接上文“传无穷”之意,并非“死后寂寞无闻”,故逯注与上文诗意违而不合。
同卷《拟古》其三:“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逯注七‘我心固匪石’”,径列陶诗出处之《诗经·邶风·柏舟》原诗,余皆无。[4]按:此四句乃诗人模拟双燕问候之语,鸟禽怀情通神,亦暗示俗世人情冷淡而皆不如鸟,己之孤苦无伴之悲唯有双燕得知,深谢自然造化之厚赠,且寓有与自然无碍、天人相谐之意。及此诗味方出,诗旨乃深,不可不点明也。
五、释义冗繁不清
卷四《杂诗》其一:“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逯注一:无根蒂,与草木各连根蒂者不一样。[4]”“逯注二:非常身,常身,合乎常理的实体。指具有根蒂而一枯一荣的草木等植物。非常身,指异于植物的人类(后尚引有陶诗《形影神》句以证其合)。[4]”按:诗中“人生”,乃特指诗人自己之人生,以草自喻,“有根蒂”(如高树繁草)即是“常身”(如寻常俗人),“无根蒂”(如飞蓬落叶)即是“非常身”(如潜夫隐者),仅此。
卷六《读史述九章·七十二弟子》:“恂恂舞雩,莫曰匪贤。俱映日月,共餐至言。”“逯注二:恂恂舞雩,恂恂,信实貌。用恂恂代言信实人物,舞雩,指祈雨舞坛。这句是说祈雨坛上的各位信实人。[4]”按:此处所用曾点春日浴沂舞雩之事,见《论语·先进》篇。何晏注:“包曰莫春者,春三月也。春服既成,衣单袷之时,我欲得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水之上,风凉于舞雩之下,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5]朱熹引程颐语:“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又引:“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6]陶诗此指孔子七十二弟子皆为践行王道、教化师学的有道君子,岂“信实”二字足以尽之?“逯注四:俱映日月,都与日月相辉映,指他们道德高尚。[4]”此处“日月”代指孔子,《论语·子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日月”指代孔子之意明矣,“映日月”乃“映于日月之下”之意,言七十二子都步武孔子、继承儒道,非特指其道德高尚云云。
本文诗注举凡诸例,大都追本溯源,追寻陶诗字里行间关注、缅怀儒道的痕迹。子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陶渊明所处正值晋宋“无道”之世,只有切合他思想中对理想儒家的坚守、对“有道”的追求,才能真正体会出他在归隐中无奈的心理,才能全面理解其“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那种看似飘逸实则矛盾的隐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