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文辉与西康发展研究综述

2018-04-02王红学王小丁王稀婧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西康研究教育

王红学 王小丁 王稀婧

刘文辉曾是雄霸西南一方的大军阀,历经刀光剑影,曾在现已消失于地图上的旧省——西康省主政十余年,为建设新西康与复兴民族,刘文辉开始了全力经营之举,最终西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有关刘文辉的研究内容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

截止到2018年3月13日,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以“刘文辉”为主题进行搜索,搜出相关期刊论文152篇,其中,与之相关硕博论文13篇。输入关键词“刘文辉”,专门论述刘文辉的相关文献共162篇,在读秀图书搜索中输入“刘文辉”,得到相关图书7本。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库搜索“刘文辉”, 获得3205个检索结果。

通过搜索和查找刘文辉的资料,与之相关的文献较为丰富,且多采用叙事性的方式或以口述式的形式对刘文辉的丰富的人生经历进行描述。文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但在对刘文辉与西康教育研究方面涉猎相对较少。下面就有关研究刘文辉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关于刘文辉人生历程的研究

刘文辉作为中国转折时期的历史人物,曾任国民革命军24军军长、川康边防总指挥、国民政府川康两省主席等职,乃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大多有关刘文辉人生历程的研究成果以时间为线索,有对其政治生涯的人生历程进行详细介绍,有对其从童年到老年时期的人生经历详略得当进行叙述。在梳理研究与刘文辉的人生历程相关资料后,总结发现对于研究其生平大致呈现以下几种形式。

首先是叙事性描述。如彭迪先的《刘文辉史话》,对刘文辉从呱呱坠地到最终病逝的人生历程详细生动地进行了叙述。温靖邦的《巴蜀战狐刘文辉》也是结合历史事件以叙事性的方式对刘文辉的人生历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简要评说。而在这些叙事性有关刘文辉人生历程的文献中不可避免都提及到影响其人生的两个重要人物,刘湘和刘文彩。在民国年间四川军阀三百余次战争中堪称规模最大的一次“二刘之战”便是指刘文辉与其侄子刘湘之间的战役。提及刘文彩,乃刘文辉的五哥,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大地主,兄弟二人互帮互助。其次提到较多的是刘文辉与蒋介石之间权力的博弈。另有部分文献提及刘文辉起义及与周恩来等重要人物秘密联络,介绍了刘文辉如何逐渐走向亲共的道路。

其次是口述史料。有些文献以特殊的方式记录下了和刘文辉之间的珍贵回忆。他们便是刘文辉的后人。作为其子刘元彦,以口述式方式回忆了父亲在自己心中的印象,他曾言:“一个一味温和的人.怎么能够应付那么复杂的政治形势.他身上必然还有更加梢气、更加深沉、更加强硬的一面。”[1]作为其孙刘世定也曾著书《寻常往事 回忆祖父刘文辉》,回忆了与祖父在一起的那段难忘的岁月。作者在书中描述了晚年时期的刘文辉生活的种种细节,并翔实回溯了祖父生前政治生涯纵横捭阖的传奇历程,该著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外,刘福田口述、吴宏远整理的《刘文辉叔侄争夺军火》讲述了刘文辉与刘湘之间争夺军火的细节,这些成为了研究刘文辉人生历程重要的口述史实资料。

最后,从刘文辉的角色转化角度进行研究。例如王华的《其人其事刘文辉》、倪良端的《刘文辉的人生历程》,大致都以刘文辉与刘湘之间援手提携,再到宜宾发展、军政新秀、反蒋控制、最终投向人民这一历史经历为线索,有部分研究者向读者清晰展现出刘文辉在这一历史经历中的不同角色转换,从最初的上尉参谋、到营长、团长、旅长,再被任命为24军军长、四川省主席、西康省主席等。

通过查阅梳理发现,前人对研究刘文辉生平的成果并不缺乏,形象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刘文辉光辉、传奇的人生经历,也有对刘文辉的评价褒贬不一,这些成果为我们继续全面系统研究刘文辉提供了基础性材料。

二、关于刘文辉与西康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

自刘文辉担任西康省主席后,重视对民族关系的培养,实行“三进主义”“三化政策”及十大建设,重视各项人才的培养,努力发展农业、交通、大力兴修水利、增设各类社会所需学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康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对于研究刘文辉与西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则多数以西康历史上重大事件为线索和背景进行研究。如西康省建立、康藏纠纷、刘文辉处理西康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等。刘文辉面对眼下急需处理的各种纠纷和矛盾,为早日实现心中绘制的治康蓝图,在紧要关头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一)刘文辉与西康的政治

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中国政治形势较为严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刘文辉作为一名政治人物,在关键的政局中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目前就政治方面多以研究刘文辉的政治活动为主要内容。有学者从刘文辉与西康建省方面来研究,认为“西康建省和刘文辉出任西康省主席,是经过长期的酝酿、协商、疏通,牵扯到从中央到地方的方方面面的关系,才从1938年11月22日由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讨论通过。”[2]另有研究者从刘文辉与地方势力的权衡进行研究,以“甘孜事件”为线索,重建这一史实的来龙去脉。这些研究“有助于观察当时四川、西康、西藏之间的关联互动,展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微妙角力,厘清刘文辉在当时川康藏政局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3]也有学者从刘文辉的省制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这些不同层面的力量在西康省制化进程中的利益诉求与权力博弈。”[4]此外,有部分学者从康藏纠纷方面、史上有名的“二刘之争”和刘文辉与蒋介石的西康之争、刘文辉何以走向人民阵营及他起义的背后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述评,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二)刘文辉与西康的经济

自刘文辉退守西康后,面对经济萧条、落后的西康,又考虑到西康山岳重复,道途险峻,为改变不便的交通,修建多条干线公路,开通多条运线和航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对于交通方面,曾经西康主要依靠乌拉。有记载“一过康定,路行于群山中,舟车不通,惟一交通工具,为乌拉牛马,行李箱物由牦牛驮运,人则乘马缓行”[5]因此有学者专门对当时西康流行的乌拉制度进行探讨。作者主要从刘文辉入主西康以后,“对康区乌拉制度的改革入手,分析其改革的背景及内容,探究改革失败的原因,共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认为乌拉制度的存在,改革的失败,都与当时康区的客观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6]除交通方面,在刘文辉的带领下,西康农业、工业、矿业、水利等方面也都得到一定成效。谈到西康的经济,刘文辉曾用八个字概括——“穷在现在,富在将来”,他把厉行经济建设作为建设新西康的六项任务之一,对西康后续发展前景充满了希望。

(三)刘文辉与西康的文化

有研究认为,刘文辉深知“愚昧不可以图存,又确为世界之定理。”[7]意识到要开发西康、发展西康的关键在于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倡文化固边的思想,因此主张发展西康文化。在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康落后、闭塞的文化现状,使民众素质得到提高,开启了西康文化的早期现代化进程。

有学者研究发现:“刘文辉非常关注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修建图书馆、档案馆、体育场。此外,支持兴办报刊。20 世纪 30、40 年代的康区,涉藏报刊约 30 种,还有《宁远报》《新宁远》《大凉山》等大量反映彝族社会生活的报刊。”[8]此外,“刘文辉延请专家学者,调查西康社会情况,出版发行大量相关著述。如任乃强呈送《康区视察总报告书》,报告书 10 本,地图 14 幅,计划书 4 册,杂言50 万言,图表兴革意见和有关西康历史、地理、文化、习俗方面的大量论著。”[9]刘文辉还积极创办民众教育馆、广播电台、图书馆,建立了康定第一个现代图书馆“文辉图书馆”。

这些文化教育设施的修建和期刊、报刊的印刷丰富了精神生活,同时,这些珍贵的史实资料成为今后我们研究康区历史发展的宝贵资源。

(四)刘文辉与西康的宗教

刘文辉进驻康区后,在认真总结历代治边者的经验教训上提出了“我们必须采取因教制宜的原则顺应人心,尊重宗教,创造种种可能的进步方法,逐渐转移其心理,使他们走上进化的途径而不自觉。”[10]刘文辉认为,“鉴于宗教对藏族各个阶级的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搞好了宗教关系,同时也就搞好了同藏族的政治关系。”[11]因此,刘文辉尊重各族宗教信仰,提出“以政翼教,以教辅政”施政理念,并整饬教纲,加强对宗教的管理,有学者认为“此举对于国家的统一、民族之间交流的加强与互相融合、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巩固等都有一定的意义,值得认真检讨与总结。”[12]也有学者专门从刘文辉的治康藏传佛教政策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刘文辉在康区实施的宗教措施并对其进行了评价。[13]

刘文辉致力于团结各族群众,竭力缓和各级矛盾,使西康政局得到了相对的稳定。

(五)其他

有部分学者从制度层面对刘文辉进行研究。有研究证明:“刘文辉主政康区22年间,在来自中央政府、四川、西藏以及康区内部复杂的压力情势下,治理康区是路径依赖和制度创新的结合。”[14]另有部分学者从刘文辉与西康的民族工作或民族政策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有研究证明“刘文辉政府也明确主张反对大汉族主义,有其开明进步的一面,但在施政过程中仍有强汉弱康、倮的倾向。”[15]由此观之刘文辉在历史上处理民族关系虽有一定贡献,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虽说刘文辉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使西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治理中取得了较大进步进展,其实刘文辉的目的旨在为教育奠基,为教育铺路,让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的统领下良性发展,反过来又为西康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所以刘文辉把发展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现他的“教育成为现代化之国民,教育成为富有国家意识之国民,人人聪慧忠勇,人人爱省爱国,则我西南国防,千年万载,固若金汤”[7]之理念。刘文辉意识到只有使西康的教育事业强大起来,才能更好的治理西康,发展西康,稳定西康。

三、关于刘文辉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的研究

刘文辉在执政西康的20余年间,对西康地区的政治诉求、经济复苏、文化融合等方面超越了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对康区教育有一种情怀,有一种超越常规的理解,所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而的措施往往雷厉风行,对促进西康社会稳定,推进西康近代化进程有着重要影响。而这一系列措施的有效推行来自于其对民族教育的高度重视。

(一)刘文辉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

研究文献表明,刘文辉的教育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对教育的深刻认识上。康区教育落后,尚未脱上古遗风,有记载“康倮各族,大多还停滞在游牧时代或最旧式之农耕时代,生活简单,不感读书需要,所以边疆教育不易发展。”[7]刘文辉为全面治理好西康,认为“教育事业是百年大计,是建设新西康的主要任务,是绝对不容忽视的”[7],因此,着重发展教育事业,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然而有研究表明“康人以学生为人差,以学校为人差拘留所,殆已成牢不可破之观”[16]。视读书为差役,始终“不知教育为何物,乃畏若虎蝎”[17]。有研究者认为,刘文辉对康区发展教育的认识是深刻的,教育是融合各民族的纽带,是汉藏人民沟通感情,精神接近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治理边疆的方略。

研究文献表明:刘文辉在西康的治理过程中,他把教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西康省治理的重要手段,是民族进步的首要基础,“1933年刘文辉主政西康,尤为重视发展教育,把“向学”列为治理西康的“八大政”之一。建省委员会成立后首先便着手教育的发展,采取各种办法多方筹集教育经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区教育的发展。”[18]

更多学者基于《建设新西康十讲》的考察,对《建设新西康十讲》诞生的背景下做了诠释,认为刘文辉统治西康期间,“其建设三民主义的新西康之全部理论和实施办法”,集中体现于“建设新西康十讲”。[19]如刘文辉提出的对藏民的教育优惠政策,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因俗制宜,将教育与当地生活相联系等教育思想。认为“《建设新西康十讲》是他教育治边、文化固边思想的重要体现。在刘文辉的推动之下,西康边疆教育经历清季赵尔丰时代后再次复兴,一大批现代学校得以建立,受教育群体数量剧增,促进了各种现代文明在西康传播,边民素质得到提高,改变了西康民众落后的思想观念,也从一定程度上逐渐打破了西康与外界的文化隔绝状态。同时,为边地的开发、为边疆的稳定,也为西南国防巩固和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

还有研究认为,刘文辉治理西康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都和教育紧密结合。最突出的就是“四力政纲”,培养人民的知识力、组织力、生产力和生存力。需要加强干部训练,需要加大教育的投入。“三化政策”即德化政策、同化政策、进化政策的实施,在于提升人民素质,走向民族的团结融合,需要教育来开启民智。可见教育是刘文辉治理西康的重要手段,这些治理措施的推进,也折射出刘文辉的教育智慧和远见。[20]

多数学者达成共识,刘文辉在教育理论上出谋划策,在教育建设中积极尝试,使西康无论是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师范教育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刘文辉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

众多文献揭示出,刘文辉在“发展边疆教育,天然又成为本省中心任务之一”的核心理念指导下,整顿完善了西康的教育组织机构和监督制度;为西康教育发展打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育人环境。”[21]逐渐完善和构建了西康地区的教育体系,为解放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夯实了基础。

刘文辉主政西康期间,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用于广设学校,大力推动学校教育。建立建国中学,培养军政人员,兴办多种培训学校和训练班,为华西协和大学捐建一幢楼,出资筹办乡村建设系,从西康保送部分人学习。此外,还将四川大学、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合并成四川国立大学,设立“文辉助学金”等。这一系列的教育实践使西康的教育事业展现出一番新的面貌。有研究者总结发现:“经多年努力,西康设立了中学、师范学校、助产学校、边民学校、军校、幼稚园等;倡办藏民学校、训练班,优待边胞学生,教化藏胞子弟;设立省县民众教育馆,成立巡回教育队,置办巡回教育车,兴办各种训练班,召开教育展览会、旅行观摩会、国会体育比赛会等,大力推广社会教育。据西康省政府统计,建省初期,西康共有中学 11 所、师范学校 5 所、职业学校 2 所。小学 238 所,教职人员达到 1923 人,学生总数 70871 人。”[22]此外,刘文辉也重视对师资的培养,有研究表明“20世纪30年代以前,由于社会动荡不定,康区师范教育没有多大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民国十七年,刘文辉开始经营川边,重视教育,训练师资,恢复各县原有学校,民国二十四年西康建省委员会成立,会内设教育科,并且按照中央教育法令,设立师范学校以训练师资。”[23]刘文辉认真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发现教育与生活脱离关系,故而提倡职业教育,兴建职业学校,有研究表明“这些职业学校均因地制宜,所教授内容涉及与普通边民生活相关的畜牧、农林、纺织、兽医、农畜产制造”[24]。这些职业学校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康教育的发展。

有文献表明,刘文辉的教育活动还体现亲自主持创办各类刊物,建立教育研究学术团体;欢迎有识之士来西康从事教育等工作;创办广播电台、现代图书馆、以及民众教育馆等教育设施,为汉藏文化交流做了扎实的工作等。而这些教育实践正是基于刘文辉的教育思想而展开的。

四、刘文辉与西康教育政策以及西康教育的早期现代化研究

有部分学者对刘文辉的民族教育政策方面进行了研究。刘文辉为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推行了一系列民族教育政策。例如他把发展边疆教育作为六条施政纲领中的第三条,并将发展边疆教育作为建设新西康的六项任务之一。1933年,刘文辉把民族教育列为经营西康的重要措施之一。有研究表明,“1928 年起,刘文辉把发展边疆教育作为开发、治理康区的重要措施。制定教育计划,将教育经费列进预算,加征教育附加费,设多种杂捐以筹教育经费。”[25]

也有学者从刘文辉出台的“三化政策”出发,探究了“三化政策”对彝族教育的影响,认为“刘文辉的‘三化政策’实践运作出发点和实施策略及手段虽并非以尊重民族意愿为前提,但至少开始认同‘彝人也可怀德’‘同化彝人也可为我助援’等理念。”[26]

刘文辉实行的这些民族教育政策完善了民族教育体系,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封闭落后的教育现状,为今后继续发展民族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另外,有学者对西康教育的早期现代化进行过研究,刘文辉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吴建国的《试论西康建省与康区的早期现代化》,认为“西康建省的过程是新思潮不断涌入和现代文化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刘文辉提出的相关教育举措使西康的现代教育从无至有,开启了西康教育的早期现代化序幕。

对研究刘文辉的教育思想与实践逐渐成为一股热潮,并呈现多角度、多元化研究趋势,无论是研究其教育思想还是研究其教育实践或是其教育政策等方面都在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坚信刘文辉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珍贵遗产。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总的来说,有关刘文辉的相关文献,内容较为丰富,种类繁多。相关史料的整理和拓展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对刘文辉主政西康史料的挖掘,不断挖掘出整理出新的史料和文献,为今天研究者的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地方志、西康区域所在地的档案整理以及解放前的部分相关杂志的文献挖掘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从内容上看,研究者们着墨最多的还是刘文辉的生平,其角色的改变往往是研究刘文辉的重要内容。他治理西康的政治设计、经济措施、文化政策印证了刘文辉在西康发展中的成就。但就刘文辉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相对零散,梳理其思想内容,理清其实践活动是教育史研究的应尽之责。

从方法上看,已有研究多是站在历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以文献为支撑,且多以历史事件为基础进行评述,围绕“事件——过程”的方式拓展,且多是对刘文辉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或是对其与他人的关系进行讲述和评说。

四川是研究刘文辉的重镇,文献挖掘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过去西康建省的省会康定,尚存大量可挖掘的西康资料,解放前的报刊杂志有较多的刘文辉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对刘文辉的研究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刘文辉是一个军人、政治家,当然也是一个教育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这种多重身份决定了刘文辉的研究的学科交叉性质,现在的研究在方法的运用上亟待拓展和加强。

猜你喜欢

西康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民国时期的西康问题研究
——以《边事研究》刊载为中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民国西康师范教育发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