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求
2018-04-02
导入课题的语言要求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想一开始就激起老年学员思想的浪花,像磁石一样把学员牢牢吸引住,就需要授课教师精心设计导入的语言。
一是创设情境、引入材料、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力。
无论是用富有激情的诗歌,还是叙述事实、情节过程,或介有启发性。无论对实物的演示说明,对操作过程的指导,还是对实例的解释说明,授课教师都应选择最恰当的语句,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教学内容,点明直观作用。运用这样的语言才能吸引学员的注意,启发思维,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探求新知识。
三是审题入手,类比、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样的语言会使学员感到新奇,容易引起联想,活跃他们的思维,调动起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课堂讲解的语言要求
课堂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讲授的优劣,而讲授的优劣又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技巧。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课堂教学的失败,并非都是教师知识贫乏或资历尚浅造成的,大多是讲授时缺乏应有的语言技能。究竟怎样来选择教师在讲授新课时的语言呢?笔者认为,首先应从思考学员已掌握的知识,及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开始。把学员具体的已知内容纳入教材的未知体系中去,使已知与未知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授课时应以讲解为主,融会讲述辅以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其方法从教材本身的逻辑安排来分,可采用归纳法、演绎法;从学员掌握知识的方式方法来分,可采用问题探索法、讨论法;从教师的影响程度分,可采用指导法、自学法等。总体来看,课堂教学语言应主要体现在逻辑性、透彻性和启发性上。
逻辑性。主要指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但作为口头语言必须简短明快,语气的舒缓或急促,语调的轻重缓急,都应受制于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依靠语言的逻辑力量。
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按照学员的理解水平进行逻辑推理。有些教师的授课使学员感到高深莫测,而另一些教师的讲授又失之肤浅。要做到课堂讲授深浅适度,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思维的顺序都与学员的水平相适应。讲授的内容要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这样可以使一些问题不致悬在半空中,而是明顺易懂。
透彻性。主要指阐述得透彻、明白,引导得玲珑剔透、清澈见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能够居高临下,对全课以至整个章节的教材都要有准确的分析,分清教材的主次,把握住重点和难点,把时间用在解决关键问题上,能做到一通百通。所以好的教师在讲授中只突出几个论点,并围绕这些论点把它说清楚。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除了必须清晰地阐明每个论点外,还能利用图解、事例及其它教学媒体来帮助说明。最后教师还要再回到起初的论点上来,清楚地重申论点,使学员通过最后总结能加深理解并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
启发性。主要指充分激发学员学习的内部动力,培养学员的认识兴趣和思维能力。具有这种特性的语言,一般使用在课程的起、承、转、合处,或者使用在激疑、析疑及鼓励学员质疑和释疑处。就技巧手段而言,多使用设问、反问、比喻、比拟、排比、递进等修辞手法,致力于点拨、点染、引导、启发。实际上,启发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应贯穿讲授的始终。因为要使学员获得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促使学员进行思考,而促使学员进行思考的第一颗火星,就是使学员认识到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那些交接点。因此,课堂讲授语言必须具备启发性。
归纳总结的语言要求
总结、归纳是在两种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是在某个定理、概念、原理等讲解之后,通过归纳、总结使学员得到一个清晰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语言主要是分析事实,适当穿插演示,采用的方法多以讲解、直观演示为主。另一种则是在全课结束时先归纳、总结,以使学员掌握全课的脉络、主要内容和概念。然后再根据学员掌握概念的水平和运用概念的能力组织练习。无论哪一种情况下的归纳、总结,教师的语言都应力求体现凝练性、平实性和延伸性。
凝练性。主要指语言简练、简约、要言不烦。此时的讲授应点到即止,用浓缩的语句,用结晶性的表达,去引导学员对刚刚学过的新内容从根本点上进行回味、咀嚼。
平实性。主要指语言的质朴、严谨、实在,以促使学员提纲挈领地领会问题的主旨为中心。此时,大可不必渲染、点染和烘托。
延伸性。主要指顺延、伸展、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掘进。此时,应当运用具有延伸性内涵的语言,激发学员从自己的精神领域中寻找并扩散与课堂上所学内容相通的千百个接触点,以这些内容为依据,展开思维的翅膀,向更广阔的大千世界伸展。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