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移动游戏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18-04-02牛丽,殷凡,张苏
牛 丽,殷 凡,张 苏
(苏州市职业大学 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0 引 言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移动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移动产品盈利模式及支付的日益成熟,移动游戏成为热门领域,全新的应用与娱乐模式的开创带来强劲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输送的重要机构,应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常态背景下,抓住产业发展机遇、立足本校资源与优势,充分运用“互联网+教育”的思维、理念与模式,进行产教融合的多元化创新型移动游戏人才培养,与迅猛发展的行业潮流接轨。
1 “互联网+”时代移动游戏产业发展状况
移动游戏人群爆发增长推动移动游戏产业迅猛发展,“用手机”已被“玩手机”的局面取代,“泛娱乐”正逐渐渗透到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移动互联网经济的一大亮点。Superdata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游戏产业总收入达910亿美元,其中406亿美元收入来自移动游戏市场,其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存在无限商机,政府和投资企业提供大量优惠政策和良好发展环境,在各行各业跨界融合背景下,各大游戏厂商纷纷筹划自己的“泛娱乐”战略布局,以腾讯为代表的全球领先游戏开发运营机构,正逐步引入影视、动漫、综艺、文学等众多领域IP全面进军移动游戏。移动游戏在我国起步虽然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和市场潜力却非常惊人,2016年国内移动游戏收入达819.2亿元,同比增长59.2%,超越PC客户端成为游戏主市场,移动游戏已成为我国发展最快、前景最好的新兴产业之一。充满生机的移动游戏产业发展生态使它成为“互联网+”最好的创新创业领域之一,为大学生提供了无所不在的创新创业机会,2016年苹果公司官方数据显示,AppStore应用商店为移动开发者创造了将近200亿美元的收入分成,同比增长40%,其中76.6%来自手机游戏应用。
2 “互联网+”时代移动游戏产业需求及人才培养
2.1 移动游戏产业需求及企业岗位职业能力
移动游戏产品开发周期短、投入运营快、获取收益高,吸引了众多的投资开发者,催生了大批的游戏企业,但它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意与内容是产品核心,原创的游戏产品开发是游戏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移动游戏产品多来自国外,日韩欧美等国的游戏几乎占国内移动游戏市场的80%,同时市场上的移动游戏产品存在版权保护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状况,成功产品上线后很快会有类似产品涌出,同质化现象较严重,企业缺少研发创新导致产品缺乏吸引力。
游戏产品从构思、设计、编程、实现到最终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运行,涉及文学、艺术、建模、编程等众多学科知识[1],从制作流程上可以将移动游戏人才分为策划型、设计型、技术型、服务型,在企业中对应岗位为构思策划人员、美工设计人员、程序开发人员、引擎开发人员、游戏测试人员、市场运营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等。策划型人才即游戏主管,统筹各种游戏元素,整体负责游戏企划、剧本、导演、监制等,要对游戏开发涉及技术与艺术有相当认识,拥有部门间领导协调能力;设计型人才负责游戏中角色、场景、道具、模型、分镜等设计,是对游戏元素的细节雕刻,要求掌握原画设计、图像处理与建模软件;技术型人才负责游戏动画、程序、特效、合成等功能实现,根据岗位不同可分为引擎开发和逻辑开发人员;服务型人才负责产品支持服务、运营推广,要求掌握各种游戏推广渠道。
2.2 移动游戏人才需求及院校培养状况
移动游戏产业的井喷式发展使得市场对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需求日益迫切,有市场研发策略及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人才将决定产业发展新格局。移动游戏产业比拼的是高和快,要求人才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紧跟时代潮流与发展动态、洞悉玩家心态、领悟大众心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从事移动游戏客户端、服务端、游戏工具、游戏引擎等方面的开发。
目前企业游戏人才大多处于“在学习中开发、在研发中学习”的状态,大多企业还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远赶不上游戏发展国际潮流,游戏人才缺乏已成为我国游戏产业本土化的发展瓶颈,主要原因是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以及供给的缺失。为了适应产业的发展及企业人才需求,各类院校纷纷进行移动游戏人才的培养,但与迅速发展的游戏产业相比,很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创新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多是对原有动漫、软件专业进行简单的整合改造,进行泛而广的游戏人才培养,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不可能精通各个领域知识,造成培养目标方向不明确、专业结构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健全,同时存在企业文化理念引入滞后、项目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学生创新意识不足、产品上线与推广能力较为薄弱,因缺乏技术专长而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
3 “互联网+”时代移动游戏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3.1 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的移动游戏专业资源建设
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在移动游戏人才培养中,与“互联网+”应用行业龙头企业Apple、Google等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建设专业资源,如图1所示,加入“苹果公司iOS开发者大学计划”、建立“安卓Google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移动互联网创新教育基地”中,与企业共建“苹果iOS智能终端实训室”“甲骨文移动工程实训中心”、微软“互联网+”移动创新工厂,引入涵盖国际企业文化的优质教学资源,校企双方联合进行移动游戏专业“双师型”师资培养并展开国际认证培训。此外,学校还与蜗牛游戏、风云软件、欧瑞动漫、软件测评中心等多家游戏企业共同建设“游戏UI交互实训室”“VR、AR游戏体验室”“游戏软件测试实训室”等校内专业实训室及校外生产性移动游戏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在企业综合实训项目置换、校企合作师资培养与互聘、企业冠名工作室创业孵化等多方面展开密切合作,实现课程体系内容与行业标准、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职业岗位环境的良好对接;接受“互联网+”时代变化,践行“互联网+”思维,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2],以AppStore移动商店游戏产品、企业真实游戏项目、创客工作室游戏项目等为载体,建设专业课程案例式系列化微课、SPOC、MOOC等信息化资源,依托“互联网+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服务商提供的云端平台,进行在线虚拟实验数字化资源开发,开展O2O线上线下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实现学生自主的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学习,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图1 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的移动游戏专业资源建设
图2 移动游戏产品开发技术、流程引导的能力提升课程体系
3.2 以移动游戏产品开发技术、流程引导的课程体系构建
移动游戏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苏州市职业大学将人才培养与“互联网+”时代的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充分结合,在现有iOS、Android、Windows Phone三大平台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建设优势的基础上,根据游戏产品涉及的策划、美工、模型、音效、动画、程序、测试、运营等流程,将人才培养定位为手游、页游、端游开发技术为核心的跨平台移动游戏开发。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根据产品开发流程与规范进行移动游戏的构思与策划,熟练使用主流Cocos2d-x、unity3d等跨平台游戏引擎开发二维、三维移动游戏,并能胜任移动游戏产品后期测试、技术支持、运营推广等工作。依据培养目标构建如图2所示的系统动态的跨界专业课程体系,包含移动游戏产品开发技术与实战能力提升的课程主链路、开放课堂引导的移动游戏开发课程辅链路。垂直方向从下向上表示每个学期对应的能力提升课程,水平方向为每个学期开设的技术实现与辅助类课程。一年级主要为游戏产品设计基础与移动应用开发课程,二年级主要为二维、三维移动游戏开发核心技术课程,三年级主要为移动游戏开发综合能力提升与扩展课程。爱玩游戏是学生的天性,主链路中技术核心课程及相应项目实训均以典型的真实游戏产品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玩游戏、编游戏的过程中实现游戏项目开发能力的提升;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游戏开发流程组建涵盖策划、美工、建模、开发、运营等领域的多个游戏创客工作室,通过创客沙龙、创客产品展示等形式参与商业产品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意策划、项目合作、市场运作能力。辅链路为移动游戏产品开发流程相关辅助技术类、拓展类课程,以开放课堂、企业技术系列讲座、游戏产品体验等引导学生通过开放学习资源进行创新学习。
3.3 “互联网+”思维的O2O移动游戏教学生态系统构建
“互联网+”使一切教与学活动围绕互联网进行,形成“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评价”为主的智慧教学服务体系[3]。在移动游戏创新人才培养中,苏州市职业大学加大校企研发与专业建设力度,建立校企移动游戏联盟,以游戏设计元素的聚焦、技能要点的吸收、产品创新意识的养成为指向,以企业真实游戏项目、应用商店上架项目为载体,融入移动游戏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共同打造微课、SPOC、MOOC等形式的共享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以O2O线上资源库形式展示企业游戏产品实现过程,利用互联网工具加大校企沟通力度,推进校企线上线下资源融合,打造开放互补的O2O教学生态系统。
在移动游戏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互联网+”系统化实践教学平台,采用多源信息融合仿真技术实现游戏开发软硬件资源的共享,通过云服务学习带动线上游戏开发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访问线上虚拟实践资源,实现在线团队合作的移动游戏开发;同时在线上开展课程预习、完成自学汇报、进行交流讨论,教师或企业导师提供在线答疑服务,系统充分使用大数据等挖掘技术实现学习过程智能化指导。线下教学中,教师根据线上学习情况,汇总难点与共性问题,细化补充重点内容与要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能力,有效完成线上、线下、课前、课后O2O虚实结合的翻转课堂一体化教学。
移动游戏开发课程的考核采用O2O线上作品展示、线下海报巡展的方式,建立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团队成员、玩家测评的多方联动评价体系,采用多门游戏课程的连环考核,区分独立作品、团队作品、多专业团队作品、原创作品等类别,实施过程与结果的协同评价,从游戏的情节是否吸引玩家、交互是否合理、界面是否美观、音效是否恰当、运行是否流畅、是否有创新性、是否上传到移动游戏应用商店并有一定的下载量等外在指标以及游戏脚本是否正确、开发代码是否规范、开发文档是否详尽、开发人员分工是否合理等内在指标共同对游戏作品进行检视,促进不同领域开发人员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3.4 移动游戏创客工作室为载体的“互联网+三创”人才培养
“互联网+”提供的技术资源平台为具有“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三创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空间[4],促进了移动游戏创新人才培养内涵的深化改革。苏州市职业大学依托自己建立的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太湖众创空间,通过多渠道与科技服务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深度合作,提供“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采集、论证、包装、培育、孵化、初创、推介、转化等全链条服务,使用人市场更加开放透明。学院依托“太湖众创空间”,建设了上千平方米的“互联网+”IT创客中心,组建了多个以学生为本、专业为基础、兴趣为驱动、项目为载体、育人为目标、成果为标志、校企双师导学的创客工作室,为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创业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训练基地,进行跨界整合的创意设计、表现与实施,促进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学生专业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在移动游戏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邀请校外创业导师、创业成功人士分享移动游戏创业成功经验,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成果转化,拓展学生职业发展空间,构建开放跨界的移动游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创客工作室融入移动游戏企业运营机制,设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员工职责、考核标准等,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定位,一年级学生以培养专业兴趣,感知专业氛围为目的,到游戏企业进行专业认知;二年级学生以专业核心技能为主逐步介入游戏开发实践,聘请大量企业教师根据岗位分工进行游戏开发不同领域的专项培养,参与企业实际项目;三年级学生以专项实践技能提升为目标,全方位接触真实游戏项目,到校外创业基地顶岗实习,以员工标准完成企业任务。工作室对内采用高低年级学生“传帮带”模式推进纵向实践;对外以完成原创产品开发为目标,从项目模拟到实战完成移动游戏策划、创业报告撰写等工作,将“互联网+”与移动游戏创意构思、创意设计、创意实施、创新实践及创业管理等活动联系起来,实现游戏产品的数字化、动态化、交互化、智能化展示与传播。教师在工作室中承担引导、解惑、监督作用,调动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及创业管理能力,通过实际项目兼顾创业管理,引导学生将移动游戏的创意思维转化为移动游戏的创意产品。
4 结 语
移动游戏特别是手机游戏是“互联网+”时代的朝阳产业,其良好的发展生态与较为完善的运营模式尤为适合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高职院校应根据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立足地方优势与现有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与手段,建设立体化的专业教学资源,深化校企融合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形成线上线下的移动游戏教学生态,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型移动游戏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国庆. 游戏开发人才模块化培养模式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6(25): 145-146.
[2]李祥富, 李瑞雯.“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与途径探索[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6(1): 34-38.
[3]常娜, 曹辉.“互联网+”背景下O2O教育生态圈及其建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11): 6-8.
[4]万力勇, 康翠萍. 互联网+创客教育: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J]. 教育发展研究, 2016(7): 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