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育才助力乡村振兴
2018-04-02刘成良
◎刘成良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明确指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究竟如何振兴乡村,中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的总体要求。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业、农村的振兴,更为重要的是人的振兴,即乡村社会能够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不断地培养现代化的人才、不断弘扬乡村社会良好传统,那么乡村发展就有活力、有动力、有能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乡村社会面临的不仅仅是向城市源源不断的输送劳动力而造成的村庄空心化的窘境,更为迫切的是,乡村教育也面临着衰败的难题。尽管国家在农村教育上已经做了大量投入,在帮助农民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了非常多的政策优惠,但是当前农村教育所面临的真正问题并不是上不起学的问题,而是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化的问题,是深度贫困区农民教育观念薄弱的问题,是农村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难以获得有效引导的问题。
一、乡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前乡村教育面临三大难题:
1.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正在凸显。
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不仅表现在高等教育中农村学生大量减少,尤其是精英高校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还表现为中小学教育方面农村学生成绩全面落败。教育是一个不断产生分化的过程,这个分化过程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在走向更高级的教育阶段中不断被淘汰。尽管国家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来保障公民公平的受教育权,但是事实上,教育水平的差距使得城乡之间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完成了分化。
笔者在全国多地调研中均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成绩全面落后于城市学生。以西南Q县为例,全县有18所小学3164名六年级学生,其中县城小学有3所737人,农村小学有15所2427人。
Q县仅仅是西南地区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城乡之间的差距已然如此之大,如果将Q县的农村教育和东中部地区相比,其差距会更大。2016年,我们在西南B县城郊乡镇最好的中学调研,对刚升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的学业水平测试——初一学生共有303人,语文和数学加起来超过120分的仅有39人,这意味着语文和数学都及格的还达不到39人。
类似的数据还有很多,城乡教育的差距事实上从义务教育阶段已经非常明显了,尽管国家对农村教育非常重视,但是政策并没有在扭转城乡教育差距上起到多大作用,差距反而越来越大,值得教育部门好好反思。高等教育中农村学生越来越少仅仅是这些问题累积性的最终结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讲,需要扭转城乡之间教育差距不断扩大化的趋势,否则农村会因为人才培养机制的欠缺而导致发展缺乏活力。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学历教育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农村学生在教育上的落后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这将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凸显。
2.农村公办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收费私立学校发展迅猛。
在一些农村地区调研发现,农民宁愿把子女送到收高价学费的私立学校也不愿意将子女送到免费的公立学校去读书,造成公办中小学的学生严重流失,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私立学校的发展本是无可厚非,但是在盈利目标的驱动之下,私立学校和国家不断进行投入的公立学校相比,更容易占据主动地位。一方面,它利用比较好的区位优势,能较快地整合集中教师、资金等各方面的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等手段来吸引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它也在逐渐地掏空公办学校,使农民和公办小学处于被动的地位。尤其是在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的社会大趋势之下,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未来,农民不得不多花一些钱送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国家对公办学校资源的投入也会逐渐闲置。
一方面是私立学校抢夺、吸引生源和师资等,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是公立学校损失生源和优秀教师,在并校中不断萎缩,农民不得不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一些私立学校为了扩大盈利,盲目地扩张招生规模,相应的师资、教室、宿舍等难以跟上,不仅使学校教育质量大打折扣,也给学生生活、成长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过早地离开家庭、进入封闭化的校园环境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缺乏父母这一家庭教育环节的引导和帮助下,如何才能获得健康的成长就成为难题。
3.“读书无用论”在乡村社会蔓延,农村学生缺乏有效的引导。
“读书无用论”在乡村社会蔓延的现象值得警惕。由于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读大学的难度有所降低,农民对大学的认识有所改变。另外,新闻媒体中时常报道大学生找工作难、工资收入低等新闻也对农民产生了很大的误导。虽然接受高等教育不等于必然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是确实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基本前提。高校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越好的学校,对于个人的综合能力要求越高、训练也越严格、成才的几率也越大。而偏远地区的农民对此没有很深的认识,对于子女的教育不重视,就用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读不读书是子女的事情,家长只要责任尽到了就行。而在父母外出打工的背景下,子女的教育就几乎成了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缺乏有效的引导,农村的很多孩子更容易在现代社会的种种诱惑中迷失自我。
表1 Q县城乡小学六年级小考成绩对比
游戏社会、消费社会的巨大魔力,使得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很难抵抗得住这种诱惑。游戏给教育带来的问题已经到了防不胜防的地步。在西南深度贫困区M县调研时,很多农村学生对于游戏的热爱已近达到了家长、老师无法管束的地步 (当地农民的教育水平非常低,成年人中90%以上都是小学文化,而且小学还不一定读完),以致很多农民感慨:“在农村社会,被手机废掉的孩子有一大批。”久而久之,农村的很多中小学生对于读书失去了兴趣,对游戏世界、外出打工赚钱自由消费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向往,这些思想又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造成农村学生的实际辍学比例偏高。在Q县调研时,教育部门做过一个统计:2014年到2017年,全县辍学的初中生有639人,其中男生466人,女生173人,辍学学生主要集中在农村,而实际数量还要更多。
二、城乡教育差距扩大化的原因探析——以教育政策为主要探讨
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扩大化是多个维度的原因造成的,农民外出务工导致的家庭教育缺位、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外流、社会不良风气的引导等都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当前的教育政策也需要深刻反思。
1.九年义务教育:谁的权利,谁的义务?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本质上是要减轻国民教育负担,提高全民文化教育水平。但是,在农村教育中却出现了一些相反的效果。义务教育意味着接受中小学教育既是未成年学生的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因此,学校不能开除学生,也不能让学生留级,财政会根据学生的教育年限给予固定的拨款。在农村的教育现状中,却出现了很多让教师感到无奈的地方:一方面,有的学生成绩实在是差,家长希望学生能够留级,巩固基础知识,但是政策坚决不允许,哪怕是自费也不行;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实在是调皮捣蛋,老师又丝毫没有管理办法,过去打骂一下,或者以留级、开除等名义威胁一下,学生还会老实一些,但是现在政策严格规定教师不许体罚学生,过去能够采用的一些手段也被完全限定死,对于老师来讲,就真的是没有办法了。
既然学生接受教育是国家的义务,那么接受教育、遵守教学秩序是否是学生的义务呢?但是在当前的责任追究体制下,保障学生接受教育则完全成为了学校的义务。因为教育部门非常重视辍学率这个指标,学生自愿辍学,老师还要反复去做工作、求着学生去读书。而那些实在是厌学、扰乱教学秩序的学生,因为打不得、骂不得、不能留级、不能开除,给学校管理造成很大的困扰。农村地区不比城市,很多学生父母又不在身边,教师实在是找不到治理手段,只能听之任之了。对于学生过多的保护措施成为了一层厚厚的铠甲,隔离了伤害,也隔离了成长。
2.不能补课:小学下午三四点放学后,农村的学生该做什么?
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给学生减负,学校不得拖堂、不得违规补课,那么小学下午三四点钟放学之后,该怎么办?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讲,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可以去快快乐乐的学习,虽然也少不了学生会抱怨负担过重。尽管很多城市人对于小学放学过早等存在很多抱怨,但是最起码还有比较多的替代性选择,有家长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这么早放学,恐怕只能去蹦蹦跳跳的玩耍了。没有那么多补习班、也缺少父母及时有效的陪伴,除了快乐的玩耍,还能做什么呢?在很多80后的回忆中,他们过去放学后,虽然也没有补习班,但是老师可以把学生留下来做作业,可以让学生放学背不完书不回家,可以在周六周末给学生义务补课,或许那个时候对此都有抱怨,但至少是幸运的。这些做法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想都不要想。老师占用课外时间给学生补课,属于违规行为,老师更不能在课外办补习班,一旦有举报,学校和老师还要受到惩罚。不仅如此,如果因为老师拖堂导致放学时间延迟,学生要是在放学路上出了安全问题,学校和老师也要负责任。
3.美好的教育理念如何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这些年来,教育部门提出了很多美好的教育理念, “减负”“素质教育” “快乐教育”等。这些理念听起来的确很好,但是对农村教育来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就是一颗漂亮的毒蘑菇。在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等政策方针的指导下,要淡化学生的成绩排名,并且小学阶段的成绩和升学没有任何关联,有没有成绩都可以升入初中,谁叫是义务教育呢?那么谁还来在乎这些成绩呢,谁还来在乎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呢。农村的学生因为没有那么多课外的补习班可以上,也没有老师能够随时补课,很多学生也实在是缺乏家长的及时指导,教育政策又在淡化这些成绩排名,那么农村的学生该拿什么和城市比呢?
农村真的不比城市,既有的很多所谓的先进教育理念的实现基础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全方位的环境保障,但是对于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来讲,显然这些条件都不具备。过去,农村的孩子可以依靠苦读书、学校加班加点的给学生开小灶,升学淘汰、成绩排名虽然看起来残酷一些,但是最起码在这条道路上,农村的孩子和学校可以通过勤奋来获得进步和成长,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但是现在政策的硬约束又彻底将农村教育中一些可以变通的做法限定死,那么就只能越来越差了。在基层从事教育的很多中小学老师都在感慨,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了,但是农村教育却反而不如过去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管理学生越来越难。
4.乡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引进和管理受困于体制。
调研的多个农村学校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比较严重。例如Q县农村学校教师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有的平均年龄达到了50左右。教师年龄老化带来的问题是知识相对陈旧,难以应对当前处于变革中、新颖的教材教法。农村学校由于相对分散,规模较小,教师一般都是全科老师,基本上所有的课程都能讲授,但是无法上英语课。虽然外语成绩不作为小考必考科目,但是城市学校课程开设完整、教师专业化很强,相比之下,农村学生在外语学习上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从师生配比上,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不合理成为了学生成绩提高的障碍。导致这一障碍的另一关键原因就是教师编制管理,编制对应的是财政拨款,农村学校在满编的情况下,即使想更新教师结构也存在很大困难。虽然设置了特岗教师来完善教师结构,但是特岗教师待遇较低,年轻人不愿意在农村吃苦,更愿意到城市或者城郊学校,农村学校还是面临着教师队伍难以更新的难题。处于编制内的教师即便是教学水平很低或者教学态度不好,学校也很难去管理,因为编制内的教师只要不犯重大错误,学校是没有办法调动或开除的,农村学校办学经费、教师工资都由上级固定拨款,学校也没有额外的钱来给教师激励,更加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政策建议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育需要教育的振兴。教育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是人力资本的提升。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学会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规则,如何与师长、朋友等社会交往,如何用科学的眼光来规划自我的发展方向,如何遵守规则并且接收必要的社会规训,而不是像当前这样随波逐流,在无规则中肆意成长。一旦学生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在社会中将被迫接受现实的惨痛教训。政策部门应该认识到农村教育的矛盾不再是上不起学的问题,而是教育政策如何能够接地气地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问题。
首先,要深化义务教育制改革。全民保障性的义务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农民对于更高教育质量的需求,教育部门应该积极转变思路,探索将全民保障性的义务教育转化为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可以尝试政府拨款—社会资助—家庭缴费等多元一体的义务教育办学经费保障机制。与其让农民为了孩子读书花高价去读私立学校,还不如通过适当给学校缴费的形式来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权利-义务关系。
其次,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为农村学校选拔留住一批优秀的教师。既要在制度上为教师更好的管理学生做好改革,还要进一步理顺教师管理体制。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不能让机械的编制管理成为改善乡村教育的障碍。私立学校之所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农民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就是因为学校在教师选拔和管理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和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公立学校不能总是带着镣铐跳舞,同台竞争,不进则退。
再次,实施有差别的城乡教育管理政策。教育政策不能够一刀切,要正视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提供有针对性的农村教育管理政策。再美好的理念也要接地气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在诸如放学时间、课外辅导、学生管理等方面探索适宜的政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