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古典舞“跳跃”技术“高、轻、飘”的技法特性
2018-04-01张燕
张 燕
(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成都611745)
中国古典舞“跳跃”技术的理想动特征如“走如风、脱如兔、展如鹰、收如鹤、闪如电、起如猿、落如叶”等,将它归结为九个字就是“跳得高、展得开、落得轻”。因为无论是什么跳跃技术,都是经过起跳、空中舞姿、落地这一个过程。正因如此,探究其技法特性,一定会关注到都起跳时气的“半蹲”到“提”,在空中的舞姿的“托”、“聚”(发力集中和气息),落地时的“沉”(或连续起跳的连接)这三步骤。这是民族运动规律所决定的。探究中国古典舞“跳跃”技术的技法特性,一定是从“跳跃”技术共性开始,那就是“高、轻、飘”。中国古典所有的“跳跃”教材从不同空间占有形式上分为小跳、中跳、大跳,总的来说,这三者的技法特性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高、轻、飘”。这简单明了的三个字都蕴藏着更深层的意思。
一、中国古典舞“跳跃”特性之“高”
中国古典舞“跳跃”技术“高”的技法特性应该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空间的高度上。这里的高度不要狭义的认为是大跳这样的高空间跳跃,它更多的是指,原地起跳后与地面的反作用力越大,占有的空间更高,原因是,这里的“高”得为“展得开”提供足够的保障。正如舞姿中跳,蹬地起跳速度和幅度加大,与地面反作用力加大,使人推向空中的高度提升的方式之一。
第二,在有空间高度的同时,使动作幅度最大化的占有空间。中国古典舞舞姿跳跃在空中的“拧、倾、仰、俯”构成风格特征之一,无疑舞姿跳跃的空中造型感强烈,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只有足够的高度,才能满足空中造型感停留的时间,只有空中足够的展开动作幅度,才能形成足够完美的舞姿形态。
第三,关于复合型跳跃技术,一次发力起跳以后,在空中经气息的提升变换动作舞姿使之比之前的舞姿再提升了空间高度。首先,复合型跳跃技术是指,“由两个不同结构的动作相连或两种不同类型的舞姿相融而叠合在一起的技术动作。”
首先,复合型跳跃技术动作表现在,“它在空中的无支撑依托情况下的第二次发力。这一特性的根本用力方法是由人体内部(自身)利用肌肉的收缩和气息的运用形成的。”再次,在这样的用力方式下,使第二次出现的舞姿高度高于第一次的舞姿形态。
第四,在所有跳跃技术中,包含了多种翻腾类技巧。中国古舞特别是男班的跳跃技术中有一类教材如大跟头、大跃步,从技术本身出发,它就需要更高的空间才能完成。而动作本身呈现的动态形象即是一种高度的体现。
二、中国古典舞“跳跃”特性之“轻”
中国古典舞“跳跃”技术的“轻”的技法特性应该表现在动作的质感,意思是动作力度的轻重缓急。我认为“轻”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首先是轻盈,它体现在动作的速度较快。此刻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小跳,但这里的“轻”是包括了所有的中国古典舞舞姿跳跃,轻盈,一是指动作形成的速度较快,二是更多地指起跳推地一瞬间窜向空中的力量质感。
再次是轻柔,体现在动作的起、落,速度不快,质感轻柔,悄无声息的飘落感。都知道跳跃讲究落得轻、落得稳。与“轻盈”有相似之处的“轻柔”一是,也含有起跳时的用力程度。具体地来说,指在不经意间、在流动变换间,如抛弧线的舞姿跳跃。二是,落地时由半脚掌着地,呼吸和身体的控制,使视效上看着不费一丝力气“飘如叶”。
最后是轻巧敏捷,体现在方位变换上,见棱见角。这里的轻巧敏捷起落、变化速度快,时间短,动作准确干净又稳健。
三、中国古典舞“跳跃”特性之“飘”
中国古典舞“跳跃”技术中的“飘”拆开来看,它是“高”与“轻”的集中体现,更是整个“高、轻、飘”的综合体。用舞姿大跳类教材来阐述更为形象。我认为“飘”同样是一字多意,在中国古典舞“跳跃”技术技法特性里,“飘”首先是指,又高又轻称为飘。高度和轻盈感是“飘”的必要条件,在舞姿中跳和大跳里,对“飘”的质感要求更多更高。
接着它还指保持空中舞姿的同时有明显“位移”。通常是造舞姿大跳类教材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当身体在起跳位经过一段飞行距离到落地位的移动,力量轻柔松弛,感觉一飘而过不费半点力气。
再次“飘”与“闪”有相似之处,与气息的停、屏、吐相关。“飘”更多的指一晃而过,不着痕迹。一个换气,一个气口带动身体一晃而过。从上快速跌落,轻盈无声。
最后“飘”与动作的起落相连。准确的说是起落的用力大小轻重。要达到“飘”的质感,起跳一定是快而有力,这个力量是随着肢体的延伸拉长,感觉轻盈轻飘,落地时,身体节节飘落,有控制的像树叶一样,看不见地心引力的牵引,看见的都是随心而动的妙曼舞姿。
中国古典舞“跳跃”技术形态变化多样,技术难度较高,无论哪种跳跃形态和跳跃形式都在追求技术特征上的“高、轻、飘”,它表现在外化的舞姿动态上,又内藏于精准的技法特性里。同时,还成为“跳跃”技术的审美追求,因此,最完美的“跳跃”一定是“跳得高、展得开、落得轻”的,而在技法特征遵循“高、轻、飘”的特征,也成就了“跳跃”的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刘青戈《返回原点》2014.12
[2]李炜、任芳《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教法课教材》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