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蒙商大盛魁商号的贸易兴衰过程简述
2018-04-01王琳
王 琳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戴月披星似鹏程,历尽沙漠极边路。栉风沐雨若豹变,鸿开乌科万世基。”这是大盛魁商号过年时节的一副对联,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从归化到乌苏里台、科布多的贸易之路的漫长与艰难,山西商人在这的环境中凭借着坚韧的晋商精神为中、蒙、俄地区输送着物资,沟通着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驼队不仅是物质沟通的桥梁,更是文化之间的媒介。游走在边塞的大盛魁,它百年商业奇迹也为民族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今天,虽已经成为历史,但它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会被遗忘的。
一、“白手起家”与晋商精神
康熙年间,费扬古率军在杀虎口驻防时,由于军队需要粮食、日常生活用品等物质,所以就出现了随军的小商贩们。这些商贩大多是山西、陕西人,地理位置较近,也由于受限于农业发展的不景气,迫于生活的需要这些人开始向外寻找机会。大盛魁的创始人王相卿、张杰和史大学三人,开始在费扬古的军队中当厨夫和杂役,他们随军进入草原,被叫做“丹门沁”,意思是货郎,最开始的小贩们是肩挑叫卖,也会为军队采购一些日用品,他们回到归化城时也不会空手而归,也会带一下草原上的物品贩卖给城里的人。由于做生意的环境需要和蒙古人打交道,所以他们也会掌握一些基本的蒙语和蒙古人的礼仪习俗等,“入乡随俗”以便交流做买卖。三人合伙先开办了吉盛堂,后期由于清廷政权的不断稳固,他们的生意也有一定的基础不断扩大,后期改为大盛魁,成为富甲一方的“皇商”。
山西商人们有如此的商业奇迹,也体现了晋商精神的可贵。山西商人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计然等人倡导经商思想和理念,晋人逐渐形成了以商为本、以商为荣、以商致财的人生价值观。在清代就有俗语讲“生子有才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就是要教育子弟“好好写字打算盘,将来入住茶叶庄”,所以山西人对后代的培养都是以做生意为目标。在这样的的教育环境之下,即使不真正的学习也会耳濡目染对做生意有着敏锐的感觉,后期凭借自己的吃苦耐劳、勤奋、审视时局,才能达到如此举目的商业成就。大盛魁的创办人王相卿,在这样的商业精神环境下,又凭借着个人的坚韧不拔和非凡的才能,才有大盛魁商号这样的商业辉煌。
二、“沙漠之舟”与商业贸易
大盛魁商号的贸易范围位于满洲统治的中国西北边疆地区,他们所进行的贸易活动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部落和内陆汉人农民之间的重要桥梁,并得以从双边贸易中获得丰厚的利益。由于此地区自然的地形地貌,多为沙漠和戈壁所以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也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围绕着骆驼这种生物发展出驼商、驼道、驼城等等,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贸易活动变的繁荣。
大盛魁的总柜位于归化城,在这里饲养着大量的骆驼,骆驼商队是大盛魁在蒙古的主要商业组织。大盛魁几乎完全依赖驼队,这些数量庞大的驼队在蒙古地区进行批销货物,来进行在各旗之间的流动贸易。由于每年从归化城到蒙古的货物多种多样又不计其数,很难精确记账,所以大盛魁对商队进行灵活的管理。用“房子”为统计单位“房子”可以被分为大和小,还分为多个等级,不仅是对骆驼的管理也是对路上的人进行的管理的单位,任何时候大盛魁都有15个“房子”经营买卖,大概有3000峰骆驼在路上。大盛魁是康熙建立的“旅蒙商”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并且所承担的贸易活动也具有垄断性,满清帝国的法律禁止商人们在蒙古有固定的住所,商号只能流动经营,所以又被称为“旅蒙行商”。大盛魁能在蒙古进行垄断经营的一个得力工具就是“龙票”,有资料考证龙票大概是一英尺三英寸的麻布制成,上边有三种官方语言,还该有玉玺。由于清廷对边疆贸易有着严格的政策要求,所以龙票就是商号在蒙满汉之间允许贸易的通行证。大盛魁依靠着清政府,在蒙汉之间进行的贸易往来,后期承担着蒙古各部王公贵族的政治、经济生活,进步扩大了贸易范围,成为西北地区的最大的旅蒙商。
大盛魁这个商号体现了中国商人是如何利用中国和北部大草原地区的地理差异来进行长期的贸易的。大盛魁和中国满族统治者紧密合作,以保证官员以及商人们都有利可图。主要的生意有银行业、茶叶贸易以牲畜交易,尤其早期的票号业是各个行业的润滑剂。在当时复杂的贸易环境之下,大盛魁显示了其卓越的金融才能,从蒙古当时的社会政治结构中获利。
三、“内忧外患”与辉煌消逝
清末时期,外部环境由于沙俄对我国蒙古、新疆和东北地区的不断侵略,最终俄国革命胜利,外蒙古也随之独立,最终大盛魁丧失了这两个地区的资本和商业市场,其商业活动受到毁灭性的影响。内部清政府对其进行压迫剥削,大量的财产被侵吞,并且商号内部的管理层也摇摇欲坠商号内部也无法支撑商号的正常运行,雄居塞北两百余年的大盛魁于1929年宣告倒闭,也结束了它的商业神话。
参考文献:
【1】邓九刚.回望驼城.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5
【2】旅蒙商大盛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