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2018-04-01王伦刚
王伦刚
(潍坊学院 山东潍坊 26106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将科技创新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1]。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主动适应我国创新发展大趋势,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深刻把握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和时代变革需求,全面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的支撑。在新旧动能转换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从 “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和优化校企合作”等有效路径着手,加强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甚至成为人才取舍的标准。当代大学生要想觅得理想职位,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进入职场的“金钥匙”。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本土文化基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大学生一直以来存在着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情况。
(一)过度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
纵观我国漫长的教育史,基本沿用老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被动接受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科技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则是以继承传统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取向的启发式教育。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理论水平和应试能力较强,但在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技法等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学生[2]。根据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仅有10%左右符合国际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不足。
(二)对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不够重视
首先,国内大多高校比较注重学生学业而忽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对学科教学重知识轻实践,对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其次,很多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活动效率不高,不能胜任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指导。第三,很多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确立为高等教育中学术主体的地位,大学生缺乏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缺乏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体系。第四,高校缺乏对教师创新型教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导致不少教师和学生逐渐失去了创新的热情和动力。最后,我国大学的校园文化中科技创新的氛围还不是很浓厚,难以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积极创新、力求突破的科技氛围。
(三)缺乏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教育体制与观念影响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大环境,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课程则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细节。从教学内容来看,我国高校大多使用既有知识体系构成的教材,教师对尚未形成定论的前瞻科技,不敢大胆尝试。从教学方法来看,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方法还是主流,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只有极少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3]。从教育模式来看,基本上还是遵循“求同思维”模式,学生大多习惯于认同教师讲课和书本结论,很少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这种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教育体制,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批判性的思维”,大大压抑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
(四)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面,传统的闭卷式书面考试是主要的考核评价形式,其目的在于评价学生对教材或教师讲义的接受程度,某种程度上变相的鼓励了对既有知识和成果的认同,而抹杀了另辟蹊径、独立思考和科技创新,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当前,虽然各高校在考核评价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但仍然是以纯粹的考试为主,且考题来自于教材,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只能死记硬背教材内容,束缚了青年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要大力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高校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在新旧动能转换时代背景下创新教育的重要性。高校要把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青年学生上升到能否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高度来认识,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思想。面对当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潍坊学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增加实验与实践教学,追求在创新过程中的求知精神,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优化校企合作,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升方面积极探索创新。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一切改革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改变。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升方面,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大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要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广大教师就必须从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入手,改革被动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当代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新媒体手段,更多运用启发式教育,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科技创新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在整个创新教育实施的环节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个关键因素。为此,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在新旧动能转换新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加强创新型教师培养,鼓励教师参加前瞻性、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和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科研创新能力,把敢于并善于创新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4]。
(二)增加实验与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推进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5]。实验室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潍坊学院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努力增加实验实习课程,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夯实大学生实践动手基本功。学校在财力还不宽裕的情况下,优先投入充足经费,建立了“潍坊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初步形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学习氛围,形成了具有传承性的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机制。与此同时,学校还建设了多个设备先进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仅计算机工程学院实验实训中心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设备总值1200多万元,为山东省一类教学实验室,建有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2个,囊括了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多个环节,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工程实践的需求。
(三)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
科技竞赛作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引导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将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潍坊学院非常注重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以学科竞赛为主线,每年组织大学生参加国际、国内以及省内各层级的科技创新竞赛,例如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共获奖2710余项,在校生获授权专利124项,特别是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举行的2017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17)中,由潍坊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学生曹剑(队长)、杜雨、侯明山、涂阳、王俊翔等五人组成的代表队,在韩立奇、李晓波两位老师的指导下,经过5天的激烈角逐,创下3000W功耗约束条件下以每秒31.7万亿次浮点运算性能的惊人佳绩,一举打破31.15万亿次/秒的国际超算竞赛HPL计算性能世界纪录,并荣获最高计算性能奖。
(四)优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当前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高校应该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分利用校企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培养机制,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创新能力提升平台。同时加强教师到企业挂职交流制度,打造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另外,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导师、或毕业论文导师,力求教学团队学术背景更加贴近企业需求。要切实加强学生企业实习、见习、生产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等形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平台,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行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校企合作是从高校深层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上来反思人才培养的制度问题,跳出了原来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和校内实习来解决大学生动手能力弱的问题。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高校要牢固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认真研究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以加强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从 “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和优化校企合作”等有效路径着手,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人才支撑,承担起高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讨,2011(3).
[3]邢智强.约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对策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9(10).
[4]陈永志.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研究[J].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2012(10).
[5]吴兴应,张新桥.基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性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2,15(2):161-163.